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为科学分析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出土彩绘车颜料的种类,使用剖面分析、拉曼光谱法、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分析(SEM-EDS)三种技术手段对颜料进行检测分析,发现红色颜料是朱砂(HgS),黑色颜料是大漆,绿色颜料是孔雀石[Cu2(OH)2CO3]。颜料的使用有直接单层附着在彩绘车本体上的,也有颜料叠加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山东青州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了数量巨大,种类齐全陶质彩绘文物,尤其是陶马和陶俑上的彩绘保存完好,色彩鲜艳,绘画工艺精湛,非常罕见。为了研究汉代彩绘及其制陶工艺等信息,本研究使用拉曼光谱(RS)、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X)、偏光显微镜(PLM)、体式显微镜(OM)、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XRD)、热膨胀仪等分析方法,对出土的陶质彩绘文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批陶质彩绘文物制作工艺是就地取土,与水混合塑型,在900~1000℃烧制陶胎。其彩绘所使用的颜料均为矿物颜料,其中白色为方解石(CaCO3)、红色为赭石(Fe2O3)和朱砂(HgS)、黑色为炭黑(C)、紫色为人造汉紫(BaCuSi2O6),采用胶料调和颜料调涂刷绘制而成。这批文物的制作工艺属于典型的秦汉时期彩绘陶器的制作方法。研究成果可为相关文物的保护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3.
三种含Cu、As绿色颜料的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和确认古代颜料的成分是文物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对四个来自不同地区的含Cu、As元素的绿色颜料进行鉴别,应用拉曼光谱仪并辅助以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SEMEDX)和X射线衍射仪(XRD)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分别为墨绿砷铜矿、氯砷钠铜石以及巴黎绿。对其来源分别进行了讨论,因巴黎绿在国内青铜修复和古建彩画当中的大量应用,过去对于含有Cu、As的绿色颜料通常鉴定为巴黎绿。墨绿砷铜矿和氯砷钠铜石为在文物彩绘中新发现的两种矿物颜料,为绿色颜料的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出土彩绘文物在环境突发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常有变色或褪色现象,影响文物的安全及其艺术展示。为了解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发掘出土后色彩的变化规律,跟踪监测了该墓葬壁画红色、黄色、蓝色和黑色绘画区域的色度及相应的表面水含量,同时对颜料进行拉曼光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墓葬壁画所用颜料红色为HgS,黄色为FeO·OH,蓝色为(Na,Ca)_(7-8)(Al,Si)_(12)(O,S)_(24)[SO_4,Cl_2(OH)_2],黑色为C;壁画出土后轻微的褪色现象主要与环境湿度有密切关系。新出土壁画表面湿度较高,颜色鲜艳。随着画面干燥,壁画表面含水量的降低导致颜色饱和度降低,壁画色彩变浅。盐结晶的析出以及颜料颗粒脱落导致画面色彩饱和度降低,也可能导致壁画色彩变浅。  相似文献   

5.
为了克服传统的有损文物分析技术对文物造成的破坏,研制出一种简易光导纤维反射光谱仪。建立了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技术对颜料分析鉴定的基本方法,提供了一种简捷的文物颜料无损分析鉴定的新技术。通过对西安、重庆等地彩绘文物颜料成分的鉴定,表明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法测量结果准确、可靠,在文物颜料鉴定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使用显微观察、成分分析、扫描电镜能谱、激光拉曼光谱等科技手段分析黑龙江省友谊县凤林古城所出的凤林文化时期的表面涂黑黑陶和共出颜料块,结果表明黑色涂层为石墨。这和我国古代传统的通过渗碳形成黑色表面的黑陶技术完全不同。凤林古城所处的鸡西鹤岗煤田地区盛产石墨,因此石墨陶衣很可能就取材自当地的煤矿。  相似文献   

7.
利用扫描电镜及其附带的能谱仪对山西南部三处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或墓地出土陶器表面的彩绘颜料进行了显微元素分析,并结合激光拉曼、X射线衍射及红外三种微损结构分析技术对元素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显示,红色颜料均为朱砂,白色颜料为方解石,黑色颜料为石墨,绿色颜料为孔雀石。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此地区颜料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湖南桃源县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的组成结构及保存现状,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扫描电镜-能谱法(SEM-EDS)、X射线衍射法(XRD)和激光拉曼光谱法(LRS)等手段对陶器胎体成分、表面彩绘、金属涂层等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这批彩绘陶器胎体成分相近,为普通易熔黏土。彩绘陶器表面的红色颜料为朱砂(HgS),黑色颜料为炭黑(C)。在彩绘陶壶、陶鼎和陶敦表面发现金属涂层装饰,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涂层为单质锡,属于锡涂陶的范畴。同时红外光谱测试显示锡层内面棕黑色物质为生漆,可能混合其他胶结材料。以上结果为研究战国时期彩绘陶器,特别是锡涂陶的制作工艺及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秦陵陪葬坑出土百戏俑身上颜料与兵马俑身上所使用的颜料异同,本研究使用偏光显微镜、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拉曼光谱仪对秦陵K9901坑出土的一件百戏俑身上的黄、黑、白色三种颜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三种颜料均为矿物颜料,其中黄色颜料为砷铅矿族系矿物;黑色颜料为含有红色Fe_2O_3颗粒的黑色CuO;白色颜料为羟基磷灰石。秦陵百戏俑这些颜料与兵马俑颜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为研究秦陵丰富的考古文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无机颜料被广泛用于绘制和装饰佛像。但环境因素的影响会使无机颜料发生变色。本文利用超景深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拉曼光谱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对炳灵寺171窟大佛发髻上的彩绘颜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常见的铁红、炭黑等颜料之外,还存在一种比较罕见的黑色颜料——黑铜矿。最后对其存在的原因以及来源进行讨论,为后续黑色颜料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山东危山西汉墓出土陶器彩绘颜料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研究山东危山西汉墓出土彩绘陶器颜料成分,采用偏光显微镜、显微拉曼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危山汉墓陶器彩绘颜料有朱砂、铅丹、中国紫(汉紫BaCuSi2O6)、铁红、铁黑、白土等。中国紫颜料首次在山东省的发现,扩大了该颜料的使用区域,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意义。另外,还在紫色颜料中分析出了BaCu2Si2O7蓝色晶体,这是继中国蓝中国紫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2.
水陆庵位于陕西蓝田王顺山下,庵内现存三百余平方米精美绝伦的明代彩绘泥塑,是我国泥塑保存最多、最完整的明代彩绘泥塑群之一。为明确水陆庵彩绘泥塑的颜料使用情况,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能谱仪和显微拉曼光谱仪对颜料样品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表明,除中隔壁背面重妆区域的蓝色颜料主要成分是普鲁士蓝之外,水陆庵彩塑使用的颜料大多为矿物颜料,包括铅丹、朱砂、铁红、氯铜矿、雌黄和云母等。研究结果将为水陆庵后续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丰富关中地区明代彩绘泥塑颜料类型补充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3.
克孜尔石窟是蜚声中外的佛教艺术宝库,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实物资料。为了解克孜尔石窟第189窟前发现的蓝色颜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其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拉曼、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将其与第189窟壁画蓝色样品的元素组成及物相进行对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透射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其可能含有的胶结材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出土蓝色颜料样品为青金石,胶结材料为植物胶。研究表明,通过多种分析手段联合使用,可以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分析对象的各种信息,为今后克孜尔石窟壁画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艺的分析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汉阳陵彩绘文物多种多样,出土时有些保存状态良好,受环境影响较小,而有些则相反。为了弄清其内部结构原因,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显微镜观察、X-衍射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对4类彩绘文物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著衣式陶俑彩绘只有一层颜料层;陶器和木马彩绘由三层构成:灰腻层、生漆有机层、颜料层;(2)漆器彩绘由2~3层漆灰-亚麻布+2层以上生漆+2~3层色漆构成;(3)陶俑和木马上的红色颜料为铁红;漆器的红色颜料是朱砂。研究建议出土时对具有生漆有机底层的彩绘即刻采取保湿措施,并采用防绉缩和加固并用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山东临淄山王村俑坑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彩绘陶质文物,为了了解彩绘颜料结构和成分,采用粉末偏光显微法、剖面观察结合拉曼光谱分析对彩绘文物表面颜料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批陶质文物表面彩绘是以白灰做地仗层,由碳酸钙、白土、铁黑(Fe3O4)、铁红(Fe2O3)、朱砂等颜料调和而成,且厚度不均。在个别样品中发现了少量的中国蓝颗粒(BaCuSi4O10),这是这次分析中较为重要的发现,此分析结果也可为考古研究提供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6.
Particle-induced X-ray emission (PIXE), X-ray diffraction (XRD),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is (ED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alytical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surface paints in pre- and post-fired Aguada Portezuelo decorated pottery. Surface paintings in black, white, red, brown, burgundy and ochre were analysed. Major, minor and trace elements were detected by PIXE, whereas XRD and SEM-EDS gave information on the main mineral phas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 morphology for each analysed pigment. The results obtained indicate that the main colour groups can be easily discriminated by PIXE, and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only one pigment for each colour: hematite (red) and manganese mineral oxides (black), respectively, whereas white pigments are characterized by calcite, ghelenite and gypsum.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纸质文物的保存状况、原料成分、制作工艺及病害原因,特对1940年桂林版《救亡日报》进行科学的分析检测及保护修复。采用Nicolet 870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纸张纤维的官能团结构,采用XWY-Ⅵ型纤维测量仪对纸张纤维进行观察,以鉴定其纤维的种类形态;采用VHX-1000E视频显微镜及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JSM-6700F型)对纸张样品的加工工艺及老化程度和污染物进行分析,以确定其是否加填或施胶处理。在此基础上,在修复中采用传统的装裱技术和丝网加固技术相结合,对此件文物进行保护性修复。修复后的文物解决了缺失部分的配补,皱褶部位得以平整舒展,病害得以清除,纸张的强度得以增强,恢复了文物的原貌,从而提高了文物的整体性、观赏性,为展出、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史料。  相似文献   

18.
鸟类排泄物是造成石窟寺壁画、彩塑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科学剖析鸟类排泄物对壁画的损害特征是此类污染物有效清除的前提。本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分析了炳灵寺石窟壁画表面岩鸽排泄物成分,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便携式显微镜、偏光显微镜(PLM)表征了鸟类排泄物对模拟壁画的微观损害特征。结果表明,岩鸽排泄物成分主要由尿酸、纤维素、多肽类有机物,以及以石英为主的无机盐组成。排泄物造成壁画覆盖污染、颜料层和地仗层侵蚀、颜料颗粒间原始粘附结构破坏,导致颜料层起甲、脱落,可溶盐活动及其他生物侵蚀。研究结果对于古代壁画的科学保护与修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