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6 毫秒
1
1.
为保护好馆藏或出土青铜文物,必须检查并去除青铜器的"粉状锈"。"粉状锈"主要由氯铜矿和副氯铜矿组成,此两种物质的红外光谱特征明显,因此,可以利用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透射法进行鉴别。与传统红外光谱压片法相比,这种透射红外光谱法无需压片、快速、灵敏、消耗样品量少。本研究以江苏扬州曹庄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项目中的青铜文物为例,用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透射法对其青铜锈蚀进行鉴别,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简单、高效和准确地鉴别"粉状锈"。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曹溪寺大雄宝殿内的华严三圣属于木雕造像,是宋代大理国时期的遗物。三尊造像造型庄严肃穆,雕刻精美,是国内宋代造像的代表。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木雕造像,通过X光照相检测,获得了三尊木雕造像的制作工艺、历史修复痕迹和保存状况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保护文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工作是对大型木雕造像进行X光照相检测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义县奉国寺是我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其大雄殿内的彩绘泥塑群是辽代泥塑的代表,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目前,这批泥塑出现了倾斜、泥层开裂、木骨架外露等问题,亟待保护修复。本研究通过X射线照相检测,获得了泥塑的内部结构、病害发育和修复痕迹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泥塑的保护修复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还对比了胶片成像和计算机X射线成像系统成像两种方式的优缺点,讨论了泥塑X射线照相检测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于其他文物的X射线照相检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西藏寺庙内的壁画表面普遍存在被烟熏污染物覆盖的现象。为了解烟熏污染物的成分和来源,以便为文物保护作参考,本研究以西藏桑耶寺壁画表面烟熏污染物为研究对象,对烟熏污染物样品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红外光谱分析(IR)和剖面分析。结果表明,壁画表面烟熏污染物的厚度约为80μm,其主要成分为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或饱和脂肪酸与大量的碳颗粒形成的混合物,环境检测结果表明酥油灯燃烧导致室内环境中的挥发性有机气体及颗粒物严重超标。研究成果可为以后的文物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X光照相是一种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文物的检测分析中。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技术的逐步兴起,大大简化了X光照相的操作过程,得到的数字图像更容易观察、使用和存储,图像的编辑也成为可能。X光照相技术因此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以一尊木雕造像为例,介绍了数字X光照相的操作过程,X光片经过编辑处理,最终得到了检测对象的X光照相三视图,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山西长子崇庆寺千佛殿彩绘泥塑表面均有不同程度贴金,由于贴金表面涂层已经发生老化,颜色变成褐色,以现有的技术清理该涂层会损伤金箔。为了解决清除贴金表面原始涂层可能对金箔造成损伤的问题,在千佛殿释迦牟尼背光位置采集样品进行剖面显微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原始涂层已经发生层片状卷翘脱落现象,其物质组成为生漆漆膜。根据分析结果结合现场局部试验筛选出适宜的清洗剂——NYC溶液。该溶液与涂层发生反应,将涂层溶解为液体,然后用宣纸贴在泥塑表面将液体吸收干净达到清理的目的。整个过程无外力作用,且对金箔无损伤。  相似文献   
7.
为从科学分析的角度研究清代点翠首饰的材质与工艺,本研究以陕西旬邑县唐家大院清中晚期双龙五凤点翠冠饰为研究对象,通过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点翠冠饰的显微形貌、X射线能谱仪分析点翠冠饰制作材料的化学成分、傅里叶显微红外光谱仪分析点翠中使用胶黏剂的种类。研究表明,点翠冠饰的胎体以金属和木质为主,辅以花丝、捻金线、鎏金等细金工艺制作而成,使用动物胶将翠羽黏接在胎体上,点翠所用的翠羽主要是蓝色的羽枝。双龙五凤点翠冠饰的材料较少使用黄金等贵金属,而是以纯铜、纯银或铜银合金为基体、表面鎏金的金属材料或者木质材料制作,充分节省了冠饰制作的成本并减轻了重量。研究成果为传统点翠工艺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对点翠工艺的传承、发展、创新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为了厘清造成茂陵石刻文物劣化的原因和机理,对石刻表面的污染物和析出可溶盐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找出石刻文物劣化和污染物、可溶盐之间的关系,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FTIR)等仪器对采集的茂陵石刻文物表面污染物和可溶盐进行了表征,用离子色谱(IC)分析了可溶盐的离子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马踏匈奴”石刻雕像表面污染物的主要成分是CaSO4·2H2O,其形成原因是石材与空气污染物经长期化学反应形成的钙质结壳,或者是地下水中可溶盐的毛细运移造成的;“怪兽吃羊”石刻雕像表面析出的可溶盐有Na2SO4、NaNO3和CaSO4·2H2O,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中可溶盐从砖石基座迁移到石刻文物本体,随温湿度变化反复结晶溶解所造成。可溶盐会引起石质文物表面酥粉、片状剥落、内部结构破坏等侵蚀,是茂陵石刻文物的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9.
为了能够科学保护和研究古代青铜器,本文从青铜器整器、纹饰、铭文等信息的提取,表面锈蚀特征及成分分析,基体合金成分分析,铸造工艺研究以及矿料来源研究等方面,分别介绍常用的科学分析手段。简单介绍XRF、XRD、SEM、LR、IR、CT、ICP-AES、LIBS等分析仪器的原理,并对各个仪器的优缺点进行简单概述,旨在为文物保护工作者选择分析仪器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陕西境内遗址出土后短时间内表面产生白色物质CaSO42H2O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本研究利用土柱模拟遗址出土后表面产生CaSO42H2O的过程,通过监测土柱中土壤的湿度、含盐量及离子变化综合分析CaSO42H2O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遗址出土后形成了新的界面层,在蒸发的作用下,地下水沿土壤孔隙向上迁移,同时将可溶盐带入土壤中,表面的可溶盐含量逐渐增大,达到峰值后不再增加,实验后测得表面土壤中的Ca2+和SO2-4是原始土壤的数十倍,说明遗址表面产生CaSO42H2O是水盐运移的结果。本研究可为遗址出土后预防CaSO42H2O的产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