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展  王道武 《文博》2005,(1):78-85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这些有形的物质诸如遗址、建筑群、名城、器物、典籍、艺术品作为历史文明的载体需要进行有效的保管保护,从而使中华民族发展的物证得以留传后世。而且,文物作为人类有形的文化遗存,它具有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文物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质,本身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其中,文物自身特  相似文献   
2.
文物计算机辅助修复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文物的修复效率和修复质量,改变传统以人工技艺为主的修复方法,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文物修复方法。通过图像处理研究计算机辅助文物修复的设计方法,研究包括文物破损边界特征的数据提取,实现文物修复模型的生成、修复方案结构设计优化。以吴虎鼎为应用案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机辅助修复可以缩短文物修复周期、提高文物修复质量。  相似文献   
3.
四川平武报恩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明代建筑、彩塑、壁画、板画、石碑等多种类型的文物,具有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文化价值。万佛阁为报恩寺中彩塑数量最多的建筑,本文运用3D超景深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拉曼光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激光粒度仪等科学仪器,对报恩寺万佛阁一层彩塑的材质及制作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为今后的保护修复工作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
拴马桩是明清时期农家院门口用来拴牲口的石质构件。陕西关中地区现存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是拴马桩最主要的赋存区域。调查发现关中地区拴马桩石材材质主要为石灰岩,少量为砂岩极个别为花岗岩;主要病害为表面层风化、裂隙、缺失以及生物因素等。通过对典型样品的岩相、XRD、SEM、IC检测,明确了石材材质、风化产物、可溶盐成分、保存环境等相关信息。结合石质文物风化机理,基本明确了拴马桩石刻病害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保护建议,为后续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展  王慧琴  吴萌  陈卿  柏柯 《文博》2012,(3):79-82
文物修复和图像修复在原理上存在共性,利用这种共性,结合数字图像修复通过数学算法自动实现的特性,可将文物领域的修复需求预先在计算机上虚拟实现。本文简单阐述这种基于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的文物虚拟修复的概念、意义及研究路线、内容,并展示一些文物虚拟修复的实验成果。最后,结合对文物虚拟修复问题的理解,对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的在文物领域的应用进行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6.
普照寺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寺内现存有五尊精美绝伦的元代彩绘泥塑。为了解普照寺彩绘泥塑制作材料与工艺,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红外光谱仪、显微拉曼光谱仪、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光照相等技术手段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表明,普照寺彩绘泥塑内部结构为十字型交叉木骨架,粗泥层和细泥层塑土矿物成分基本一致,具有强度高、抗风化能力强和可塑性好的特点;粗泥加筋材料为麦秸秆和麦粒壳,细泥加筋材料为棉和麻;颜料层显色成分除蓝色外均为古代壁画常见的矿物颜料,存在重层重彩情况。研究结果将为普照寺彩绘泥塑的后续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并为陕西地区元代彩绘泥塑传统工艺的研究补充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汉阳陵地下博物馆是我国首个遗址保存在恒温恒湿环境的博物馆,但遗址表面仍然析出了硫酸钙(CaSO_4·2H_2O)。本研究通过对汉阳陵13号坑封闭展厅内环境温湿度、土壤蒸发量、遗址本体及地下水可溶盐的长期监测分析硫酸钙(CaSO_4·2H_2O)产生原因。结果表明,13号坑环境湿度长期保持100%,由于遗址表面温度高于露点温度,空气中水分子在土壤表面不能转化为液态水返回到土壤中,而随着土壤水分蒸发遗址表面土壤溶液浓度逐渐增大,溶液中离子相互发生反应在遗址表面析出白色的硫酸钙。  相似文献   
8.
一、前沿 红石峡坐落于陕西省榆林市城北三公里处的长城角下,因山皆红石而得名,又因山势雄伟,两峡高耸亦称"雄石峡"..据明碑记载原为"宋元古刹".石峡两山东西对峙,鬼斧神工.一水中流,石窟相连,峡间摩崖石刻琳琅满目,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9.
露天不可移动文物常年遭受风化侵蚀和人为破坏,保存环境十分恶劣,掌握文物健康状况并进行趋势预测,是"预防性"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物健康监测数据具有不确定性和贫信息性,传统概率统计方法和模糊数学方法不能满足预测要求。针对文物裂隙数据的特点,以陕西唐顺陵天禄石刻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来预测文物裂隙发展趋势,建立了裂隙GM((1,1)模型和Verhulst模型,分别确定了灰色模型的灰色作用量和发展系数,并且对唐顺陵石刻文物的裂隙进行了预测。实验用前12个月的裂隙月均值,对随后的7个月的裂隙进行了定量预测,发现天禄石刻的裂隙有缓慢增大的趋势。与同期真实裂隙监测值相比,GM((1,1)模型和Verhulst模型预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满足裂隙预测精度要求。研究结果为文物健康趋势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物领域利用数字化文物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文物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文物交流的新趋势。如何更好地利用采集的文物数字化档案,发挥数字文物的作用是进行文物数字化的最终目的。为此,针对新津观音寺明代壁画各种病害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缺损状况,利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对其进行了计算机自动虚拟修复研究。研究表明,Criminisi基于样本的图像修复算法可利用图像小波域的小波系数优化因子,保证算法对不同纹理程度的图像采用适当的优化因子值以实现修复策略的调整,其采样的"素材"同实际壁画修复一样来自于画面已知区域,在观音寺壁画数字图像上有较好的虚拟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