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大量铜器,种类包括兵器、工具、容器以及无法确知用途的铜器、铜块、铜片等,还发现了目前中国最早的铸铜作坊、一批与冶铸有关的遗迹,获得大量冶铸遗物,包括陶范、石范、熔炉碎片、铜渣、铜矿石、木炭、小件铜器。经过学者们多年的努力,对二里头铜器的制作技术和生产的研究已经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但是,仍旧存在许多难题,比如矿料来源、冶炼技  相似文献   

2.
侯马东周陶范的造型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文物管理工作委员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考古队,在几年来的考古发掘中,获得了很多铸造铜器的陶范,尤其是1960—1961年之间,在侯马牛村古城以南约3,000平方米的遗址中,发现了大批的陶范,其中有一百多件保存的非常完好,能成形配套。同时也发现了很多与铸造铜器有关的其它遗物。根据这些情况推测,这里可能是一处古代的铸铜作坊遗址。这些陶范,不仅造型优美、生动,花纹精致、美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实物能反映出我们祖先在铸造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偃师商城出土铜器及冶铸遗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金相组织、合金成分分析两个方面,探讨了偃师商城遗址铜器合金配比情况、制作技术特点以及矿料来源等相关问题。金相组织分析显示这些铜器仍然以铸造成形为主,但工匠已经掌握了多种冷热加工技术,锻造样品组织均匀,此时已有较成熟的锻造工艺。容器都是铸造成形的,但工具及兵器制作选择并没有显示出规律性,铸、锻皆有,可能尚未形成对某一类产品的固定加工模式。合金技术分析显示偃师商城遗址继承了二里头时期工具兵器重锡的配比技术,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改善。冶铸遗物分析显示偃师商城遗址存在铸铜行为,小件铜器在本地制作的可能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正学者们关于殷墟青铜器铸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已很深入,苏荣誉先生在其大作《二十世纪对先秦青铜礼器铸造技术的研究》中已做了详实的论述。21世纪以来,随着孝民屯村南及东南地铸铜遗址的发掘,殷墟出土了极其丰富的铸铜遗物,仅陶范就达10万余块,还有2千余块泥芯,2百余块陶模。虽然这些铸铜遗物绝大部分因曾使用过而变得碎小,但它们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不少与铸造技术和制作工艺相关  相似文献   

5.
三星堆出土铜器的铸造技术曾中懋广汉三星堆出土铜器早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对于它的合金成分已作了分析和研究,并已报道①②。对它的铸造工艺也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考查和研究。一、陶范因在部分出土铜器上遗留着褐红色的泥蕊,说明出土青铜器的铸造是使用陶范。陶范的...  相似文献   

6.
1923年,山西省北部浑源县李峪村有一处铜器窖藏被发现,数十件青铜器先后入藏海内外博物馆。1957年,浑源铜器的可能产地在田野考古中发现,它就是南距浑源500公里,位于山西省南部侯马市的侯马铸铜遗址。1957年至1965年,侯马铸铜遗址共清理发掘了数千件带有精美花纹的泥质铸铜用具残件,其中包括陶范(图1)和其他铸具。相同的纹样把浑源铜器和其他地方出土的青铜器同侯马铸铜遗址联系起来。侯马在公元前六、五世纪是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都城所在地,而浑源铜器之为前五世纪的晋国产品几乎是无疑的。本文论及的青铜器大都出自浑源,其中有…  相似文献   

7.
上海青龙镇相传始建于公元746年,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重镇。2012年青龙镇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 4座熔炉以及熔炉周围堆积的大量陶范、炉渣等,是上海地区首次发现的冶铸作坊遗址,遗址使用的主要年代是唐代晚期。为了解青龙镇唐代铸造作坊遗址出土陶范的制作技术,对遗址出土的陶范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揭示唐代青龙镇铸造作坊的制范技术。对陶范型腔面上残留的附着物分析主要元素是铁,表明陶范用于铸造铁器。经分析遗址中出土的陶范由三层组成:面层、背层和稻壳泥层。面层厚约1~2 mm,采用细颗粒泥料制作,致密,在铸造铁器时能确保陶范承受高温液态金属的充型压力,并得到表面光洁的铸件。背层厚约4~7 mm,该层羼入了粗颗粒物,这些羼和料可以减少陶范在干燥收缩和焙烧过程中的收缩变形。稻壳泥层厚约11~16 mm,该层羼入了一定量粗颗粒物,并羼入了大量的稻谷壳,陶范焙烧时谷壳烧失,在陶范上留下了大量的孔隙,便于铸造时型腔中气体的排出。三种不同的材质起到不同的作用,以保证成功铸造出铁器。在冶铸作坊废弃后在其上建造的一口水井内发现的铁釜、铁提梁鼎的形状与遗址中出土陶范所铸器物的形状吻合,应为该遗址所铸造器物。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济南运署街汉代铁工场遗址的性质和冶炼技术,应用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热膨胀测温等方法,对遗址出土的部分遗物进行了相关分析。结合出土实物和测试结果,可以推断运署街遗址是汉代一处兼有冶炼和铸造的铁作坊。陶范、耐火砖、铁渣及矿石原料等冶铸遗物的分析指出,当时的矿石分选、加工、冶炼、铸造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冶铁业的工艺水平。  相似文献   

9.
孝民屯东南地铸铜遗址是近年殷墟发掘工作的一项重要收获,对研究殷墟铜器铸造工艺和殷墟布局具有重要意义[1]。伴随殷墟晚期陶器出土的大量陶范为殷墟铜器分期和商末周初铜器断代提供了难得的材料,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一、地层堆积“枎(戈戈)当(十斤)”陶范是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郑工作站于1983年10月至1984年4月间在配合新郑县予新制药厂片剂楼基建工程进行文物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该厂位于新郑县城关乡大吴楼村东北黄水河西岸的“郑韩故城”外廓城(东城)中部城墙内东周时期铸铜作坊遗址内。在铸铜作坊遗址东南部边沿区进行发掘,即发现“枎(戈戈)当(十斤)”陶范。该陶范出土于新郑郑韩故城21区 T9内。T9文化层堆积比较薄,遗物较少。耕土层厚0.3米;下为扰土层,为黄灰土,层厚0.8—1.13米;再向下为文化层,层厚0.4米,浅灰土。在探方的东北部,由西向东有一不规则的浅灰沟,东西长4.1米,南北宽1.4—1.64  相似文献   

11.
刘煜 《南方文物》2014,(3):110-116
商代青铜器的圈足部位常常可见一些孔洞,这些孔洞的形成与泥芯撑的设置有关。泥芯撑是使用复合范铸造青铜器时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用于范和芯之间的定位和保持壁厚,避免盲芯成为"悬芯"。这一技术看似简单,却有其重要的工艺价值,其本身的技术演进路径与青铜器铸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试图梳理从二里头到晚商时期各类青铜器使用泥芯撑技术的概况,丰富对商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2.
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介绍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3件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并与其他铜牌饰进行简单比较,认为其兽面纹开创了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引入金属材料科学中成熟的凝固理论,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凝固均属于非平衡凝固。基于这一认知,用ProCAST软件进行青铜合金凝固过程的仿真模拟,在动态可视的层面观察其凝固过程与铸造缺陷位置,进而探索其缺陷形成原因及工匠的处理机制。本研究总结出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凝固的4个关键要素——原料制备、温度控制、凝固时间与缺陷机理。基于现代凝固理论的模拟方法的引入,能够用一种全新的可视化、可计算的仿真技术研究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为科学解读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内涵、反映我国古代金属技术成就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盘龙城商代青铜容器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对盘龙城青铜容器提出了一些看法。章对青铜器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兽面纹的演变作出了轮廓形描述,并强调了铸造工艺对于器形特征的影响,如加厚容器唇部、鼎鬲的一足对一耳的特征皆出于工艺的需要。认为盘龙城铜器已经在器形、纹饰及铸造方面存在一些与郑州青铜器不同的因素,它们为殷墟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青铜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望京楼遗址是夏商时期重要邑聚,为了解该遗址铜器制作工艺水平,通过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2010~2012年新郑望京楼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样品进行组织与成分分析和探讨。该批铜器未见青铜容器,仅有小件工具和兵器。但仍可初步反映出望京楼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材质多样化和加工方式非单一性;对望京楼铜器分析反映出该区域使用锻打应该有了一定积累并在此基础上能依据材质和器物薄厚、尺寸选择工艺,对锻打技术认知度较高。望京楼铜器具有的原始性,应属于铜合金使用的早期阶段。研究表明,商代对于器物成分与性能关系的认识程度比之前得到提高。器物是本地制作还是外来还需要更多材料证明。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秦始皇帝陵出土彩绘青铜水禽铜矿料来源的研究,对进一步研究秦代的物质文化、青铜器冶铸工艺、装饰工艺以及铜矿来源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部分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基体进行了铅同位素分析及微量元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与甘肃东部及关中西部出土的部分早期秦文化铜器、国墓地出土的部分铜器、周原李家铸铜作坊出土的部分铜器、山西中条山、江西瑞昌、江西铜岭、安徽铜陵以及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以及秦岭山区的部分现代铜矿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秦始皇帝陵园出土的青铜水禽使用了相同的矿料,且与绝大多数早期秦文化铜器所使用的矿料基本相同,但与国墓地以及李家铸铜作坊出土西周铜器的矿料明显有别。秦人使用的铜矿与秦岭山区现代铜矿较为接近,表明秦人的铜矿来源可能与秦岭山区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先周时代以至西周初年周人的活动地域和陇东地区先周文化的发展历史,运用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对甘肃崇信于家湾出土的先周至西周早中期16件青铜器的金相组织、合金成分和制作工艺进行研究。发现有13件为低锡青铜,3件为高锡青铜;就制作材质而言,共有锡青铜5件,铅锡青铜8件,铅青铜、CuS- nPbAs四元合金和CuSnPbFe四元合金各1件;其中4件经热锻加工制成,12件为铸造加工制成。5件铜盆中的4件是目前经金相分析确认的最早的锻打成形青铜容器。本工作为甘肃地区先周至西周时期青铜器和青铜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出土墓葬青铜器铸造地,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对湖北襄樊的余岗、沈岗、团山、陈坡四处墓地出土的部分青铜器泥芯、陶片进行测试分析,试验结果与山西侯马、武汉盘龙城遗址进行比较分析。对比研究显示,襄樊地区泥芯与当地墓土、陶片在常量元素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而与黄河流域的侯马和长江中下游的盘龙城有明显区别,说明襄樊地区这部分铜器应为本地铸造,暗示江汉流域存在自己特有文化。本项研究工作首次尝试利用同墓葬陶器化学成分探索青铜器铸造地,是泥芯研究青铜器铸造地的重要补充,泥芯和陶器相互配合,为青铜器铸造地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classical archaeologists have seriously underestimated the output of heat required to melt a large quantity of bronze and therefore have wrongly reconstructed the ancient casting process. The idea that sufficient metal for casting a bronze of monumental proportions could be heated in a crucible with a charcoal fire ventilated by bellows is not realistic. The following observations are based on solid foundry experience: Nigel Konstam, a bronze sculptor, for many years supervised the casting of monumental bronzes comparable in size to those from Riace. This article has been written by Herbert Hoffmann drawing on Konstam's no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