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常规热膨胀法不适用于低温陶器原始烧成温度测定的现状,我系师生经过几年努力,建立健全了测定低温陶器原始烧成温度的热膨胀方法。本文旨在介绍完善健全这一方法的模拟实验和相关理论,以及它在东胡林遗址出土陶器烧成温度测定上的成功应用。显然,这一方法的健全和东胡林出土陶器烧成温度的测定,对于早期陶器烧制工艺的研究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温技术是我国古陶瓷科技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而古陶瓷测温是古陶瓷研究领域中的核心研究内容。热膨胀法具有比较直接和精确判定古陶瓷烧成温度的特点,然尚存在部分标本测量误差较大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充分考虑我国南北方古瓷胎组成配方和结构性能特点,运用实验考古学方法模拟制备具有我国古陶瓷典型瓷胎配方和不同烧结状态的标准参考样,采用热膨胀仪科学化表征瓷胎重烧热膨胀曲线上转折点与其化学组成、烧成温度间的耦合关系,并深入剖析其影响规律及内在机理,同时确立瓷胎化学组成中Al2O3含量和自身烧结状态是影响热膨胀法判定古陶瓷烧成温度准确性和适用性的关键技术参数。本研究有助于科学化认知现有热膨胀测温方法,补充和完善使用热膨胀仪判定古陶瓷烧成温度的方法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萧梁钱范烧成温度的测试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测试出土萧梁钱范的烧成温度,并探讨钱范浇铸的成功与否和其烧成温度的关系,利用热膨胀分析法测试了系列萧梁钱范样品的烧成温度。对南京、镇江两地三处萧梁铸钱遗址出土钱范的测试结果表明,各遗址样品的烧成温度相差较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浇铸钱范废弃的原因;对现代模拟制作的、浇铸情况已知的钱范样品的测试结果表明,对于相同原料的钱范,是否能浇铸成功,和它的烧成温度呈现出良好的对应关系。根据对系列样品烧成温度的实测数据,以及模拟浇铸实验中数次失败直到成功的教训和经验,推断出钱范的烧成温度是决定其浇铸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采用ICP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方法,测试分析了安徽张四墩遗址和薛家岗遗址出土陶器的微量元素,并运用热膨胀法测定了低温古陶器的烧成温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将测试数据作多元统计分析,系统讨论了张四墩遗址不同文化风格古陶的矿料来源,并探讨了张四墩遗址与薛家岗遗址陶器的产地、渊源的关系和制陶工艺方面烧成温度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张四墩遗址反映的文化是一种多元性的文化。一方面,它承继了本地薛家岗文化的部分因素,另一方面,受到东部的良渚文化,特别是北方大汶口文化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5.
古代琉璃构件胎体烧成温度是其烧制工艺的重要参数之一,提高烧成温度测量精确度对古代琉璃构件科技内涵的揭示以及科技保护方法的建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门头沟古都国华琉璃瓦厂的琉璃坯体为研究对象,将坯体在实验电炉中按照特定烧成制度进行模拟烧制处理;利用热膨胀仪测定烧制后胎体的曲线峰值温度,探讨特定烧制制度下实际烧成温度和保温时间对热膨胀仪测定的曲线峰值温度的影响,拟通过以上研究,减少因实际烧制制度不同而造成热膨胀法判定烧成温度实验误差,提高热膨胀法测定古代琉璃构件胎体烧成温度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陕北地区仰韶时期陶器的产源、烧造工艺、技术传播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情况,应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热膨胀分析仪对陕北榆林横山大古界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古陶残片主次量化学组成、烧成温度进行了测试,并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部分样品的抗压强度。分析结果显示:这批陶器原料取自当地,主要是"自烧自用",陶片中Al2O3含量偏高,外观红色主要是Fe2O3含量偏高导致,烧制温度约为950~1050℃,此项研究为进一步保护修复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陶范制作是青铜浇铸的关键工艺之一,决定着青铜铸造的器型、纹饰和质量,然而有关铸铜陶范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采用热膨胀、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荧光等技术,对安阳殷墟孝民屯铸铜遗址出土的10件陶范标本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XRF结果表明,陶范含砂的比例较高。而陶范内外壁的热膨胀分析表明,其内壁的烧成温度多在450℃左右,系低温烘烤而成。容易理解,浇铸时,高温铜液的短暂高温效应,致使陶范内壁的烧成温度普遍高于外壁。本文结果为深入探讨古代陶范的制作工艺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再次证明,反复升温测定烧成温度较低陶范的新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彩绘陶器以其绚丽多彩的彩色装饰为主要特征,对它们的相关研究将不断丰富古代制陶工艺及颜料加工技术的认识。为此,本研究利用EDXRF、XRD、SEM、热膨胀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和沂源战国墓葬出土彩绘陶器的组成结构及烧制温度进行了深入分析,首次发现了先以滑石粉打底其上再绘朱砂的彩绘陶品种。沂源战国墓葬中出土了表面用锡层作装饰的陶器,这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墓葬中首次发现这种"锡涂陶"。青州香山汉墓出土的陶俑和器物的胎料组成相近,而烧成温度存在明显差异,陶俑的烧成温度要高于器物。这些结果可为研究彩绘陶器的工艺发展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焦作中站区靳德茂墓出土的彩绘陶器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激光拉曼光谱仪(RM)和偏光显微镜(PLM)对彩绘陶器、表面颜料、彩绘层次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用热膨胀仪对陶器的烧成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能指标进行测试,这些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先民将制陶技术运用于房屋建筑中,发展了一系列强度与耐水性能显著提升的烧土建筑材料,极大地改善了居住环境。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房屋建筑发展脉络清晰,广泛利用红烧土材料。采用XRD法、XRF法、磁化率法和色度法从物相组成、元素成分、磁化率、色度等方面对湖南七星墩遗址出土的不同文化时期的烧土样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6件红烧土样品应均为就地取土,并在泥料中加入了稻壳和稻草等植物残骸作为羼和料,经人工烘烤而成的建筑材料,等效烧成温度区间为550~700℃。研究结果可丰富史前建筑史的研究,磁化率测温法为未烧制黏土考古材料的烧成温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进一步可尝试应用于早期陶器(尤其低温陶器)的烧成温度研究。  相似文献   

11.
修春亮  祝翔凌 《人文地理》2005,20(2):9-12,123
葫芦岛市近年来的空间扩张主要有三种表现方式:其一是在建成区内部和边缘的零散开发;其二是采用园区建设的方式进行组织化和规模化的开发,其三是在主城区边缘由民间资本自下而上推进的工业化和小城镇发展,并实现与主城区的功能一体化。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显示,城市的空间扩张以及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在理性的规划力、市场力、市政府的发展冲动、区政府的发展冲动、民间的创业冲动、环境吸引力等多元动力共同作用下进行的。多数地方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动力的总和相对并不充足。这一基本背景和城市空间战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用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理论解释城镇土地非均衡扩张,根据城镇土地扩张的机理不同,把城镇土地分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并分别考察了其非均衡扩张路径,在此基础上,从"制度环境-政绩目标-政策工具"三方面提出了非均衡扩张的治理策略。结果认为:招商引资过程中竞相以低地价供地导致了工业用地非均衡扩张;对土地财政的过分追逐导致了居住用地非均衡扩张;地方政府为攫取政治晋升资本,大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基础设施用地非均衡扩张;为系统控制城镇土地非均衡扩张,应在"制度环境-政绩目标-政策工具"三个层次上制定相关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无锡市形态扩展的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山  吴勇 《人文地理》2001,16(3):84-88
从20世纪初,城市形态就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从景观角度进行静态式的研究。因缺乏度量技术,研究范围日趋缩小[1]。本文把城市形态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现象,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研究城市扩展的空间方向、扩展的空间差异,并建立城市扩展的空间变化模型,预测城市形态未来的扩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广佛都市区空间扩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劲  宋茵  胡伟平 《人文地理》2014,29(2):101-107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佛都市区的空间扩展情况进行分析,从1982年的地形图、1995和2008年的遥感影像中提取城镇建设用地和路网数据,从扩展强度、方式和效率等方面对其扩展情况进行定性定量的测度分析,发现:其建设用地具有扩展强度大、速度快的特点,但土地利用方式不甚合理,具有一定的低度不连续开发现象和较显著的道路沿线开发特征;扩展效率不高,新增用地的集约化程度、人口承载力度和经济产出水平均低于原有用地水平。这种高速、低效和无序的扩展特征表明其快速发展存在蔓延倾向。  相似文献   

15.
1990年以来兰州市的城市空间扩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GIS技术支持下,根据兰州市1990年、199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2004年的卫星影像图,提取了1990年以来兰州市的城市空间扩展信息,并利用年均扩展指数(AGI),分析了兰州市1990-1995年、1995-2000年和2000-2004年三个研究时段城市空间扩展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990-1995年处于快速扩展期,1995-2000年处于缓慢扩展期,2000-2004年处于高速扩展期。城市空间扩展主要发生在城关区和安宁区,主要表现为圈层式扩展与内部填充式两种过程。最后,探讨了兰州市空间扩展机制,重点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兰州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晋中平原地区农村聚落扩展分析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章从规模、速度、形态和类型等方面分析了晋中平原地区农村聚落扩展的特点,并深入探讨了影响农村聚落扩展的因素,认为聚落扩展主要是人口增长和家庭规模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收入增加、交通条件改善、农村地区工业化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指出了由于聚落扩展而带来的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陈雪钧  马勇 《人文地理》2007,22(2):6-9,31
集团化扩张是世界饭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关于饭店集团扩张方面的理论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大多均集中于对饭店集团扩张的现状与问题、发展对策与战略模式等论题的研究;而对饭店集团扩张的动力系统以及如何选择扩张路径等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定量化研究。本文首先归纳了影响饭店集团扩张的主要动力因子。在系统性原则指导下构建了饭店集团扩张的动力系统;为了进一步分析诸多动力因子如何影响饭店集团选择扩张战略,本文提出了饭店集团扩张战略选择矩阵图,为指导饭店集团选择扩张战略提供了新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First fleshed out in German romanticism, Occidentalist discourse expresses a regressive, conspiratorial, and anti-cosmopolitan critique of “Western” modernity. In a process mirroring the Orientalization of the Jews in Europe, the Jewish State in the Middle East underwent a process of Occidentalization – a phenomenon most apparent in depictions of Jewish diaspora nationalism as a form of European settler-colonialism.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research agenda of de-Occidentalizing Israel, two approaches are applied to the example of Israel's occupation: An analysis of preexisting theorizations of Israel's territorial expansion after 1967 points to Occidentalist motifs like the systematic dislocation of Israel from its particular era and region, the neglect of Palestinian resistance, and the failure to develop a regionally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contrast, a de-Occidentalist recontextualization of Israel as a postcolonial state in the Middle East points to intriguing parallels with other cases of postcolonial state expansion like Syria's protectorate over Lebanon and Morocco's partial annexation of Western Sahara.  相似文献   

19.
我国特大城市地域扩展与用地效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益明  陈志 《人文地理》2001,16(2):53-56
本文利用历史资料和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我国13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的地域扩展特点,并对100万人口以上的34座特大城市的用地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大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原商文化的北渐及商王朝势力的北向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里岗下层早商文化的分布范围主要在郑洛地区。二里岗上层一期,商文化主要向北方扩展,此时商文化聚落遗址已蜿蜒扩展至太行山以北的壶流河流域,北易水流域以南地区已成为早商文化的分布区,并可能被早商政权所控制。同时,商文化沿黄土高原东、南两翼的拓展,恰好形成了针对此时商文化西北方的"钳形包围"或"犄角"拱卫之势。中商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点在太行山东麓的河北中南部的分布比较密集。殷墟文化时期,商王朝的政治疆域格局大体与中商文化基本相同,只是商文化分布区在北方已完全回缩到北易水流域以南。虽然殷墟式青铜器向北、西北传布很远,到达长城以北及河套地区,但这些商代铜器都是脱离殷墟文化陶器群孤立存在的,不能以此为据来确定殷商文化的分布范围。商文化向北方的扩张与退缩,是与商人的进退相联系的,反映了商王朝政治势力的北向消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