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含嘉仓的发掘谈隋唐时期的漕运和粮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2年第三期上发表的《洛阳隋唐含嘉仓的发掘》报告,对含嘉仓的规制、粮窖的布局以及储粮的情况,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为我们研究隋唐经济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含嘉仓既是唐代东都洛阳的粮仓,也是当时漕运沿线的大型官仓之一。这次在含嘉仓城遗址内探出的粮窖有259个,在已发掘的6个粮窖内还出土记载着储粮数字和储粮  相似文献   

2.
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表面聚集了大量的须状结晶物和白色致密膜状物质。在须状结晶物区域,土体表面出现了严重的疏松现象;而在白色致密膜状物质区域,土体表面未见明显的疏松现象。经检测分析,须状结晶物主要为硫酸镁的水合物,而白色致密膜状物质主要为硫酸钙的水合物。遗址表面的高盐分严重威胁着遗址的安全,因此,需要研究清楚盐分来源,以便为下一步的保护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表明,硫酸镁盐在吸失水过程中发生巨大的体积变化,是遗址岩、土体不断疏松劣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对遗址介质的可溶盐检测分析,查明盐分主要为酿酒生产过程中形成,从而为后续保护方法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表面聚集了大量的须状结晶物和白色致密膜状物质。在须状结晶物区域,土体表面出现了严重的疏松现象;而在白色致密膜状物质区域,土体表面未见明显的疏松现象。经检测分析,须状结晶物主要为硫酸镁的水合物,而白色致密膜状物质主要为硫酸钙的水合物。遗址表面的高盐分严重威胁着遗址的安全,因此,需要研究清楚盐分来源,以便为下一步的保护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表明,硫酸镁盐在吸失水过程中发生巨大的体积变化,是遗址岩、土体不断疏松劣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对遗址介质的可溶盐检测分析,查明盐分主要为酿酒生产过程中形成,从而为后续保护方法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金沙土遗址表面存在泛盐、粉化、空鼓等盐害。对这些盐害的分布特征与演化过程的研究是科学保护金沙土遗址的第一步,也是进一步探讨盐害致病机理的前提条件。本工作收集整理了2010~2020年金沙土遗址病害调查资料,通过现场调查和图像处理技术对盐害的类型、分布特征与演化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X射线衍射、离子色谱和扫描电镜等测定了不同高度土样的成分、盐分含量以及微观结构。结果显示金沙土遗址主要的盐害类型为表面泛盐、粉化、空鼓、片状剥蚀和掏蚀;主要分布区域是西北向走廊和古河道附近,机挖坑侧壁最为严重;在探方侧壁上盐害由上到下依次由表面泛盐过渡到单独粉化,再到空鼓和片状剥蚀,最底层为掏蚀。金沙土遗址盐害的发育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主要发育的盐害类型不同,依次为表面泛盐、粉化、片状剥蚀和掏蚀。越到后期,各类盐害分布范围越大,发展速度越快,对土遗址破坏性越大。离子浓度沿高度的分布与毛细上升作用有关,也与病害的劣化程度和发育进程有关。硫酸钙类是导致土遗址泛盐、粉化和脱落的主要盐分之一。  相似文献   

5.
土遗址盐分抑制保护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分运移引起盐析是土遗址风化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土遗址保护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盐析现象的防治。本文介绍了传统的土遗址盐害治理方法及原理,重点分析了盐析抑制剂在土遗址防风化领域的研制和应用,以及其抑制盐害发生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土遗址盐分抑制剂研制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河南洛阳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发掘的含嘉仓是距今一千三百多年隋唐时期的大粮仓。含嘉仓深刻揭露了隋唐统治阶级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一样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隋唐社会历史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挖窖储粮方面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隋唐洛阳含嘉仓城德猷门遗址的发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九八○年五、七月问,洛阳博物馆对隋唐东都洛阳含嘉仓城的德猷门(北门)遗址,进行了钻探和发掘。德猷门遗址位于洛阳市老城北郊,即今驾鸡沟村西,岳村北的邙山脚下。隋唐时期含嘉仑城北墙与东都外郭城北墙同属一墙,门址即在仓城北墙的偏西部。城门为单门洞土木结构。目前地面保存的城墙宽度为17米,门洞的长度应与城墙的宽度相等。除城门南部被公路所压未发掘外,实际发掘南北长12.46米,东西宽4.9米。方  相似文献   

8.
土遗址和壁画遗址可溶盐主要为NaCl和Na_2SO_4,其中Na_2SO_4是破坏程度最严重的盐。一般认为,硫酸钠只有在温度、湿度变化时才不稳定,才发生得失结晶水引起的晶型及体积变化。为研究土质文物盐害的形成机制及内在原因,调研了全国几处典型土遗址和壁画遗址的盐害状况并取样分析。分析发现:1)土遗址和壁画遗址中硫酸钠的形貌、结构是动态变化的(无论在任何极端干燥环境甚至真空条件下);2)环境因素如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只是加剧上述变化进程。硫酸钠结晶析出时,其体积膨胀约4倍。这一系列的过程,深刻影响着硫酸钠的相变复杂性和对依存土质文物本体的破坏性。本工作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探讨了这些发现,并通过不同盐分(不同浓度氯化钠、硫酸钠)侵蚀破坏模拟试验、不同温度条件下模拟试验、不同相对湿度下模拟试验,从宏观层面印证了上述微观机制在土遗址和壁画遗址本体的外在表现。本研究发现土遗址中硫酸钠的形貌、结构是动态变化的,该工作弥补了以往研究和认识上的局限。本研究将对阻止、延缓及预测土质文物盐害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洛阳隋唐含嘉仓的发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物》1972,(3)
一、前言洛阳含嘉仓的钻探调查和发掘,是从1971年1月开始的,通过初步钻探调查,对含嘉仓的仓城范围,城内部分粮窖排列和道路的分布,已有些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始有计划地发掘粮窖,了解粮窖的结构和储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盐分对文物本体的破坏机理为主题,分别评述了国内和国外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提出今后文化遗产盐害机理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文物本体盐害的发生、发展与遗址本体中盐分的种类、含量、文物本体微结构以及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其盐害发生发展机理及盐分活动规律的研究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当然要求,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和重点。以土遗址和陶质文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着眼于共性问题,研究文物本体环境现状、材料组成、病害调查、盐分组成、迁移、毛细吸附、结晶破坏及可溶盐沉淀分布等,归纳出了若干盐害毁损的机理和规律。鉴于硅酸盐质文化遗产盐害分布极其广泛、赋存环境条件千差万别、盐害成因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治理难度极其困难、盐害文物修复后的复发几率又比较频繁,所取得的研究进展还很难解释所有复杂的、千变万化的盐害现象。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符合文物盐害特点的研究方法,使得在该方法下获取的研究结果更加符合实际,也是很迫切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11.
易溶盐反复结晶产生的体积膨胀,会对土遗址特别是土遗址表面迹象造成破坏,因此,以易溶盐的含量多少判断其干预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就易溶盐含量对秦陵陪葬坑土遗址的影响,开展安全含盐量问题的探究。将Na2SO4/Na Cl质量比为1∶1混合盐掺入重塑土样中,经气候箱老化后,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测定盐胀面积判断土样被破坏的程度,结果表明含盐超过0.1%,就会导致盐胀面积突然增加,这一指标的获得以及本次实验研究中提出的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测定土壤表面盐胀面积评估盐害的方法,为土遗址开展进一步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提出了初步依据和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汉阳陵地下博物馆是我国首个遗址保存在恒温恒湿环境的博物馆,但遗址表面仍然析出了硫酸钙(CaSO_4·2H_2O)。本研究通过对汉阳陵13号坑封闭展厅内环境温湿度、土壤蒸发量、遗址本体及地下水可溶盐的长期监测分析硫酸钙(CaSO_4·2H_2O)产生原因。结果表明,13号坑环境湿度长期保持100%,由于遗址表面温度高于露点温度,空气中水分子在土壤表面不能转化为液态水返回到土壤中,而随着土壤水分蒸发遗址表面土壤溶液浓度逐渐增大,溶液中离子相互发生反应在遗址表面析出白色的硫酸钙。  相似文献   

13.
华光礁Ⅰ号南宋古沉船遗址打捞出水饱水木构件的定形保护工作包括木构件的材性分析、盐分分析与可溶盐脱除、聚乙二醇(PEG)2000渗透填充与真空冷冻干燥脱水等内容。材性分析结果表明木构件属于松属木材,绝对含水率和化学成分含量分析结果标明木构件降解严重。盐分分析与可溶盐脱除实验表明,木构件内部含有大量的可溶盐以及难溶和微溶的无机盐,采用去离子水浸渍方式可以脱除渗透入木构件内部的绝大部分可溶盐。与自然干燥引起的试样严重收缩开裂相比,用PEG2000为定形加固剂结合真空冷冻干燥的方式可以对木构件起到良好的定形保护效果。定形保护后的木构件尺寸稳定性大大增强,木质纹理清晰自然,木构件表面的附着物以及附着物中凝嵌的残瓷片和残存的海虫躯壳也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4.
汉阳陵地下博物馆遗址表面白色物质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土遗址表面泛白与保存环境湿度有很大关系,在干燥的环境中保存的土遗址常发生表面泛白现象.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是我国首个全封闭式的地下展厅,展厅内13号遗址坑内湿度(RH)常年100%,在这样高湿的环境中遗址表面仍然泛白严重.为了说明汉阳陵土遗址表面泛白原因及白色物质来源,本工作利用XRF、FT-IR、XRD和离子色谱对13号坑遗址表面白色样品元素组成、离子和物象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色物质主要成分为石膏(CaSO4·2H2O),根据白色物质离子色谱的分析结果推测泛白原因可能为土壤可溶盐的迁移富集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由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出入,学界对于隋唐洛阳含嘉仓城的东门是否存在一直有不同认识。出土铭文砖上"东门"的记载使得多数学者倾向于支持"东门存在"说,然而无论从文献记载、孤证不立、考古实测,还是从情理不合等方面考虑,"东门存在"说都值得商榷。本文尝试从城门俗名的角度理解铭文砖上的"东门"和与之关系密切的"仓中门",通过假设与验证,认为含嘉仓城如文献所载只有三座城门,东门不存在,铭文砖中的"东门"指的是仓城"含嘉门"。  相似文献   

16.
陕西境内遗址出土后短时间内表面产生白色物质CaSO42H2O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本研究利用土柱模拟遗址出土后表面产生CaSO42H2O的过程,通过监测土柱中土壤的湿度、含盐量及离子变化综合分析CaSO42H2O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遗址出土后形成了新的界面层,在蒸发的作用下,地下水沿土壤孔隙向上迁移,同时将可溶盐带入土壤中,表面的可溶盐含量逐渐增大,达到峰值后不再增加,实验后测得表面土壤中的Ca2+和SO2-4是原始土壤的数十倍,说明遗址表面产生CaSO42H2O是水盐运移的结果。本研究可为遗址出土后预防CaSO42H2O的产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回洛仓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外的东北部,现洛阳市瀍河区瀍河乡小李村、马坡村西一带。考古钻探结果显示,回洛仓仓城呈长方形,分为中部管理区、东西两侧仓窖区、道路和漕渠几部分。仓窖成组整齐分布,推算整个仓城仓窖约700座。2012年1月初~2014年12月底,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完整的仓窖4座、主要道路2条、漕渠1处。4座仓窖开口距现地表深1.1~1.3米,仓窖底距现地表深6~9.3米。仓窖的形制结构相同,均呈口大底小的圆缸形。窖壁和底部均经过修整和夯打,并保留有火烧过的青膏泥、木板以及蓆组成的"防潮层"痕迹,其铺设顺序和方法均清晰可辨。在  相似文献   

18.
在湖北巴东旧县坪遗址的众多遗迹中,宋代仓储遗迹是最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现象。作为宋代巴东县县仓的宋代仓储遗迹,包括时间上前后相继、分布范围亦完全相同的地下仓窖和地上仓屋两种仓储建筑。由于旧县坪遗址地处气候湿润的山区,所以在遵守宋代官方仓储法令《天圣令·仓库令》和《庆元令·仓库令》规定的前提下,宋代的仓窖和仓屋在形制、体量和建造技术等方面呈现出了与这种地理、气候条件相适应的特点。而考古所揭示出的旧县坪遗址宋代仓储遗迹由仓窖到仓屋的转变时间,与《天圣令·仓库令》宋令、《庆元令·仓库令》所载宋代仓窖到仓屋的转变时间大致吻合。  相似文献   

19.
余黎星  余扶危 《四川文物》2010,(1):77-81,90
武则天在洛阳执政数十年,最后登上女皇宝座,武则天在洛阳的数十年间是唐代洛阳最辉煌时期,武则天与洛阳的许多历史事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洛阳武周时期历史离不开武则天。通过含嘉仓与丝绸之路就可以深刻了解武则天对洛阳历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河南郑韩故城仓城铸铁遗址是一处战国时期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铸铁陶范,表面可见有黑色和红色薄层。本文对遗址出土陶范胎体及表面层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红色表面层的显色成分为赤铁矿,黑色表面层的显色成分为炭黑,且黑色层叠压于红色层之上。两种颜色表面层的使用,均有助于减少粘砂,利于脱模,有效提升铸件的质量。在冶铸遗址内还发现有一件涂料缸,器内残留的红色涂料与陶范表面红色层相近,表明红色表面层可能是工匠有意涂抹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