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汉阳陵地下博物馆是我国首个遗址保存在恒温恒湿环境的博物馆,但遗址表面仍然析出了硫酸钙(CaSO_4·2H_2O)。本研究通过对汉阳陵13号坑封闭展厅内环境温湿度、土壤蒸发量、遗址本体及地下水可溶盐的长期监测分析硫酸钙(CaSO_4·2H_2O)产生原因。结果表明,13号坑环境湿度长期保持100%,由于遗址表面温度高于露点温度,空气中水分子在土壤表面不能转化为液态水返回到土壤中,而随着土壤水分蒸发遗址表面土壤溶液浓度逐渐增大,溶液中离子相互发生反应在遗址表面析出白色的硫酸钙。  相似文献   

2.
李库  程蓓  段晓彤 《文博》2013,(5):88-91,70
汉阳陵是典型的北方大遗址,其发掘和展示的帝陵外藏坑、南阙门、宗庙建筑等均以土遗址为主体。众所周知,土遗址所处的环境是引起其发生病变的主要因素。自2006年帝陵外藏坑遗址博物馆建成开馆伊始,汉阳陵博物馆就联合有关科研单位对遗址区域环境状况进行了跟踪监测。在此基础之上,汉阳陵博物馆于2009年开始,又联合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实施了"汉阳陵文物保存环境实时监测系统项目"。该系统项目利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微传感器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环境因素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共享,并把批量数据通过相应的处理软件以图、表和文字的形式直观显示出来,根据这些图表数据,我们能够及时了解文物保存环境状态,进而制定出更为合理的环境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汉阳陵帝陵从葬坑遗址保护展示厅常年的高湿度环境(空气相对湿度为95%±5%)容易使遗址文物发生霉变等病害。为此本研究以从葬坑遗址保护展示厅15号坑为研究对象,根据基本假设,建立了从葬坑文物保存区域空气流动的二维数学模型,并采用标准k-ε两方程湍流模型和SIMPLE算法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了风幕送风速度和送风仰角对风幕隔离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15号坑适宜的送风速度为1.5m/s、送风仰角为10°。研究结果对高湿环境下如何营造风幕隔离及富氮低氧环境提供了依据,对坑式遗址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一种适宜的遗址文物保存方式,在四季分明,气候变化较为剧烈的西北地区的文物遗址环境区,达到最大程度保护遗址文物的目的,通过对开放式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遗址环境的建筑结构、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及大气颗粒物进行分析监测,并与封闭式汉阳陵博物馆外葬坑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单从环境温湿度恒定、阻挡室外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的角度来讲,封闭式的汉阳陵博物馆存在明显的优势。但依然不能阻止温湿度的季节间波动和室外空气污染物渗入的威胁,同时还要预防室内污染的发生,并且出现玻璃护围内部结露,文物大面积返碱等问题,并不能很好解决文物良好保存和观展目的。所以依旧需要探索一种适宜的遗址文物保存方式,既能保持文物保存环境的温湿度的相对稳定和洁净,又能缓解全封闭玻璃护围内部结露,文物大面积返碱等问题,最大程度延长遗址文物的寿命的同时,满足观众参观的需求。本对比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汉阳陵地下博物馆遗址区域环境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库 《文博》2013,(2):88-91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建在帝陵外藏坑现场,整个建筑基本全埋于地下,建筑顶部覆土植草绿化,帝陵陵城的历史环境状况保持良好,人们称其为“地下博物馆”。博物馆内部利用特殊的玻璃将遗址区域和参观者隔离,为遗址创造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其间的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文物遗址的寿命。2006年开馆以来,汉阳陵博物馆联合有关科研单位对遗址区域环境进行跟踪监测,并与馆外自然环境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证明,遗址区域环境已经趋于稳定和平衡,质量优于玻璃外,更优于馆外,这将有利于文物遗址的长久保存.  相似文献   

6.
秦俑坑土遗址是秦俑遗址——这一大型地下土木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秦文化研究的珍贵资料,也是观众了解秦俑遗址的极佳展品.然而,土遗址在发掘后不久,便出现裂隙,且愈演愈烈.目前,土遗址表现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其表面的风化.若不及时治理这些问题,不但会损害土遗址及其上附属的多种其它考古迹象,而且也危及陶俑群的安全.鉴于此,对于土遗址保护这一课题,从1988年起,我们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实验,选择物理加固法,对一号坑隔梁、东壁、三号坑进行了加固保护.91—92年,又利用德方赠送给我馆的无振动钻具对一号坑隔梁进行了重新加固.同时对土遗址表面风化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保护措施的设想.本文就俑坑土遗址的研究保护情况,概括一下我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文博》2017,(6)
以汉阳陵13号外藏坑为研究对象,在土遗址原址内进行土柱模拟实验,研究在高度潮湿的密闭环境中,土壤的水盐迁移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含嘉仓土遗址表面部分区域由盐分引起的遗址泛白、酥粉等病害现象非常严重,通过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含嘉仓遗址表面的盐害以Na_2SO_4和NaCl为主,还含有少量的其他盐分如CaSO_4、KNO_3和NaNO_3,遗址表面的盐分含量较高,对遗址的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急需对遗址进行除盐处理。  相似文献   

9.
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表面聚集了大量的须状结晶物和白色致密膜状物质。在须状结晶物区域,土体表面出现了严重的疏松现象;而在白色致密膜状物质区域,土体表面未见明显的疏松现象。经检测分析,须状结晶物主要为硫酸镁的水合物,而白色致密膜状物质主要为硫酸钙的水合物。遗址表面的高盐分严重威胁着遗址的安全,因此,需要研究清楚盐分来源,以便为下一步的保护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表明,硫酸镁盐在吸失水过程中发生巨大的体积变化,是遗址岩、土体不断疏松劣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对遗址介质的可溶盐检测分析,查明盐分主要为酿酒生产过程中形成,从而为后续保护方法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表面聚集了大量的须状结晶物和白色致密膜状物质。在须状结晶物区域,土体表面出现了严重的疏松现象;而在白色致密膜状物质区域,土体表面未见明显的疏松现象。经检测分析,须状结晶物主要为硫酸镁的水合物,而白色致密膜状物质主要为硫酸钙的水合物。遗址表面的高盐分严重威胁着遗址的安全,因此,需要研究清楚盐分来源,以便为下一步的保护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表明,硫酸镁盐在吸失水过程中发生巨大的体积变化,是遗址岩、土体不断疏松劣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对遗址介质的可溶盐检测分析,查明盐分主要为酿酒生产过程中形成,从而为后续保护方法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温度和相对湿度是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的两项基本指标。为了更好地处理大量的温湿度监测数据,将K线理论引用至温湿度评估体系,通过K线图四要素的剥离和借鉴,定义采样周期内初始值对应开盘价、采样周期内结束值对应收盘价、采样周期内最高值对应最高价、采样周期内最低值对应最低价。结合一次临展的连续监测数据,使用K线图开展了展厅及部分展柜内温湿度评价,通过主动调湿和被动调湿的调控效果比对,为后续临展等短期展览调湿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本工作为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的数据处理建立了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模型,为文物保存环境质量评估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探讨方案。  相似文献   

12.
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了保护珍贵文物,防止或减缓文物的老化,需要监测、评估和控制文物保存环境的质量,其中温湿度是最基本的两个指标.文物保存环境对温湿度提出了“适宜”和“稳定”的要求.立足这两项要求,本研究对文物保存环境中长期温湿度的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对常规温湿度评价方法比较的基础上,针对“适宜”性评估,提出了“温湿度合格率”和“温湿度分布图”的方法;针对“稳定”性评估,构建了“温湿度波动指数”评价方法.通过对某博物馆一展厅内8个月的温湿度数据评估,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关于博物馆环境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博物馆环境包括博物馆库房环境和展厅环境。环境选择的标准,既要有利于藏品也要有利于观众和研究人员。全文从博物馆内温湿度、照明、大气污染、生物侵害等方面着手,对博物馆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The exhibition hall of pre-his-toric culture in the TibetMuseum displays exhibitsfrom stoneware of the Pale-olithic Age to bronze andcliff paintings of the early Metal Age,which is a vivid epitome of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pre-historic human culturein Tibet.Archaeologists have demonstrated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Neolithic Age pot-tery in China covers the whole country,but especially in five major areas: YellowRiver Valley, Yangtze River Valley, south-east China, southwest China and …  相似文献   

15.
周炜 《收藏家》2009,(1):63-66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位于芝加哥密歇根大道亚当街区,它是美国顶尖的艺术教育机构之一,由博物馆和学校两部分组成,建校于1866年。由于地处交通方便、学术风气自由的国际化大都市,各种国际性的展览以及学术交流讲座多以芝加哥艺术学院为中心开展。艺术学院的博物馆以收藏大量印象派作品以及美国艺术品著称,  相似文献   

16.
具有人文景观的博物馆,时下成为旅游者参观游览的首选,以扩大展馆,增加展品。馆园一体,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博物馆建设将有力地促进旅游业的兴旺。以假日黄金周旅游、以及由文化、旅游部门推出的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又带动了博物馆人气的上升。  相似文献   

17.
文物保存及展览环境中的细菌对于文物劣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开展空气微生物的净化工作对于文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利用5种植物源提取物(Plant-derived extracts)作为净化剂,对博物馆展厅内采集到的空气微生物进行平板表面的气相熏蒸,进而通过活菌计数法和基于细菌16Sr RNA基因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评价植物源提取物在不同使用剂量下对空气细菌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抑菌效果最好的植物源提取物为柠檬醛,最弱的为香叶油。经高剂量组柠檬醛、香茅醇和芳樟醇熏蒸,空气细菌总菌落数可分别下降98.53%,98.53%,97.95%,同时空气中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出现显著下降。此外,PCR-DGGE结果提示,柠檬醛和香茅醇复配可进一步提高抑菌效果。植物源提取物作为博物馆展厅内的空气微生物净化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色度学理论较成熟,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应用已有发展,该方法具有准确性、定量性的优势,不易受主观影响。古陶瓷修复效果受到光源影响较大,修复室光源与展厅光源不匹配,可导致修复视觉效果不理想,但运用色度学理论方法,借助便携式色度仪的帮助,可改善不同光源下器物呈色效果。研究结果可为今后进行定量化作色做准备。  相似文献   

19.
大高殿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明代皇室、宫官婢女演练道教科仪的场所,也是明清两代皇帝祈祷上天、求雨祈晴的地方。清朝统治者采取儒、道、释并用的政策,注重对大高殿的利用,尤其是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光绪等朝,屡次对其进行修缮,以备皇帝亲诣拈香。本文对清代的常修、大修及八国联军对大高殿的破坏等档案史料进行梳理,并进一步阐释了清王朝对之的使用和管理。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广汉龙居寺中殿建筑热湿环境特征,采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对建筑空间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监测,分析建筑空间温湿度时空变化规律,评估建筑热湿环境特征,探讨热湿环境对文物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建筑对外界环境温湿度变化具有较好的缓冲和隔离作用,建筑内部热湿环境对文物保存不利,主要体现在相对湿度高、波动大,湿度调控将是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关键。建筑热湿环境为壁画酥碱和霉斑病害主要成因,同时促进了编竹夹泥墙体结构安全问题的发生。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对四川地区明代编竹夹泥墙木结构古建筑热湿环境特征的认识,而且为该建筑壁画病害和墙体结构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