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千年前陶质建材的测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应该是距今5500年左右的凌家滩“红陶块”。考古学家推测其原料为粘土矿物,烧成温度约800~1000℃,且其物理性能与砖质建材较为接近,应为“砖的雏形”,为此,本工作测试分析了凌家滩“红陶块”的物相组成、烧成温度、吸水率与抗压强度,同时对比分析了明砖、汉砖、现代砖的物理性能,发现“红陶块”系粘土原料在950℃以上温度烧制而成,其吸水率和抗压强度由外向内呈梯度变化,内层的抗压强度、吸水率接近于现代砖和汉砖,业已超过明砖样品,所有这些分析结果,皆支持考古学家关于凌家滩“红陶块”为砖的雏型的推测。  相似文献   
2.
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是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极有价值的信息。本文介绍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及其基础理论和方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盱眙东阳汉墓两件木胎漆器髹漆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苏盱眙县境内的东阳秦汉古墓群是一处重要的秦汉遗址.迄今为止,墓葬出土了大批精美的漆器,为了解汉代广陵国髹漆工艺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为了解其髹漆工艺特点,采用了切片技术、X射线衍射光谱(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对其中两件木胎漆器进行了分析研究.漆膜切片显示素色漆器的漆膜由漆灰层和黑色漆层构成,而彩绘漆器由三层结构组成.分别为灰地、底漆层和色漆层;XRD图谱发现漆灰层中的填料主要为石英(AiO2)和钠长石(NaAISi3O8),漆膜中的红色颜料为朱砂(HgS);红色漆膜的XRF显示了其主要元素是Hg和S,包括Ca、Si、Cu和Fe等微量元素.漆膜的FTIR分析数据显示漆膜中在1630cm-1和1576cm-1处存在着可能是苯环骨架振动的红外吸收峰.研究结果说明了本地髹漆工艺主要分为三个步骤:1)髹漆灰,漆灰层是由生漆调和研磨成细粒的钠长石矿物构成,它能制作出厚度约0.1~0.2 mm薄漆灰层;2)髹底漆,厚度约为0.02~0.09 mm;3)彩绘,红色漆膜中的颜料为朱砂,朱砂含有微量的Ca、Si、Cu和Fe等杂质,表明其来自矿采.  相似文献   
4.
过渡金属离子与有机物对钢铁的缓蚀协同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过渡金属离子的特点、过渡金属离子对钢铁的缓释作用机理、及其与有机物对钢铁的缓释协同等方面,较全面地综述了过渡金属离子与有机物缓蚀体系应用于钢铁的研究现状,并结合铁质文物保护技术要求,提出了模拟制作铁质文物试片,选择合适的过渡金属离子与有机物,借鉴现代钢铁缓释剂研究的分析技术,开展铁质文物保护研究课题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南澳I号明代船体木材的保存状况,选择对其部分木材S6隔舱板和尾舱板进行树种鉴定、含水率分析,并采用现代科学的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形貌及化学组成等分析。研究表明:南澳I号S6隔舱板和尾舱板均为山茶科的荷木;目前其平均含水率为327.78%,而正常荷木的最大含水率只有68.26%;与正常木材的化学组分相比,综纤维素降低显著,而灰分、1%NaOH抽出物含量等都有一定程度提高;木材中溶出大量可溶盐,主要以Na+、K+、Mg2+、Ca2+、Cl-、SO2-4等离子为主,总体来看各类离子的含量较高,其中,SO2-4含量最高。且含有较多硫铁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黄铁矿。总体分析表明,在海水中长期浸泡后,南澳I号木材中的纤维素等有机支撑体已经发生了严重降解,水和大量盐分充盈在细胞腔内,木船构件样品的基本密度显著降低。所以除了水浸泡除去可溶性盐之外,还要选择恰当的化学吸附剂对南澳I号木材进行脱硫工作。  相似文献   
6.
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出水铜器腐蚀产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海水环境中含有大量氯化物,海洋出水铜器在出水前已发生腐蚀,生成铜的氧化物及氯化物等。本文以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出水的22件铜器残片为研究对象,运用X-射线荧光仪(XRF)、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与能谱仪(SEM-EDS)等分析其腐蚀产物和矿物组成,结果表明腐蚀产物主要为铜的碱式氯化物,如Cu2(OH)3Cl和Cu(OH)Cl等,与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类似,但Cu(OH)Cl在国外海洋出水铜器腐蚀产物中并不常见。  相似文献   
7.
天津大沽炮台海字炮台和威字炮台“三合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合土"是一种性能较好的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准确解析三合土的配比,不仅可揭示古代当时的建筑工艺,还可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和借鉴。为准确测试出天津大沽炮台的三合土配方,以便完成对炮台的本体保护,本工作借助SEM-EDX、XRD、XRF等仪器,采用线扫描和面扫描等测试手段,分析了天津大沽海字炮台和威字炮台的三合土样品,结果表明海字炮台三合土为三元配方,粘土、石灰及砂子的配比约为1∶2∶1;而威字炮台表面台基三合土为二元配方,粘土及石灰的比例约3∶1,拟以此两种配方的三合土展开相关实验,以便完成对炮台的加固。本研究为相似材料的分析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测试分析了取自凌家滩红烧土遗迹的"红烧土块"的物相组成、烧成温度、化学成分、发现"红烧土块"应由两部分组成,其外侧为一层拌有红烧土颗粒的粘和土样,应属人为制作的一种起粘合和承重作用的建筑材料,而内层则为人为烧制的红陶块,系粘土原料在950℃以上烧制而成,从而支持了考古学家关于存在大型建筑基础的推测,同时也表明在55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我国就出现了人工烧制陶质建材和调制粘和建筑材料的建筑文明。  相似文献   
9.
华光礁Ⅰ号出水瓷器脱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光礁Ⅰ号"南宋沉船出水了大量的陶瓷器文物,本文利用电导率仪及离子色谱等方法,分析了相关样品的含盐量,同时对各种脱盐方法进行了实时监测,并最终筛选出了最为有效的脱盐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的分析与研究表明,海洋出水沉船的木材中普遍存在大量的以Fe S2和Fe S为代表的硫铁化合物难溶盐,它们在空气中和一定湿度条件下,会氧化生成硫酸,使木材纤维素发生快速降解,从而对木船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目前,硫铁化合物的脱除仍然是世界性难题,很多国家发现的木质沉船都面临这方面的困扰。为此,本研究以宁波象山"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出水的船体木材构件为研究对象,研发了金属络合剂与氧化剂复配材料EDTAHO,开展了海洋出水木材中沉积的二硫化亚铁的去除技术初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脱水定型和加固修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海洋出水木质船体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