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讨河南巩义窑、河北邢窑出土的不同时期青瓷、白瓷的原料来源,用显微观察、电子探针(EPMA)等手段,分析其原料来源及技术工艺进行分析,并探讨两窑之间的技术联系。分析可知,两窑在瓷釉、瓷胎的原料配置上存在差异:巩义窑瓷胎均使用当地高岭土一元配方,瓷釉中加入瓷胎原料为基体并加入高钙草木灰;邢窑瓷胎在使用当地高岭土的基础上加入长石类矿物原料,瓷釉中除瓷胎所使用的黏土以外,还加入含有高钙高镁的草木灰或矿物原料。两窑还存在一些共性如:两窑瓷釉均添加石英类原料以提高SiO_2含量;巩义窑与邢窑两地早期、唐中期产品形制相似,原料配方有共通之处,说明当时两地在陶瓷的原料配方、制瓷技术中有过交流。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河津固镇瓷窑址出土的43件金代陶瓷片样品的胎釉化学组成和吸水率的检测分析,对河津窑金代制瓷工艺进行科技解读。白瓷瓷釉以钙系釉中的钙釉为主,部分为钙-碱釉,黑瓷釉以铁含量较高的铁系釉为主。细白瓷与粗白瓷的胎釉配方均存在差异。细白瓷可能选用了优质高岭土,瓷胎中呈色元素氧化铁、氧化钛含量较粗瓷类更低,结合高铝的特征和极低的吸水率,显示出工艺的精湛。以低温三彩六角形枕为代表的釉陶,吸水率最高,胎体组成显示为高铁低铝的普通易熔类黏土,釉面组成也明显不同于高温釉瓷。河津窑白瓷与北方定窑、邢窑和巩义窑的胎釉组成有共性,但也可看出窑口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白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历史上较为重要的技术突破,白瓷的烧制成功为后世青花瓷、彩绘瓷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被誉为中国古陶瓷工艺发展史中的“第四里程碑”。因此,关于白瓷起源的问题就成为考古界和科技考古界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而邢窑2012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北朝晚期窑炉和器物遗存自然成为研究白瓷起源的重要实物资料。本研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热电离质谱(TIMS)分析技术,对河北内丘城关服务楼窑址出土的北朝晚期至隋朝初期的早期瓷器样品胎釉原料进行分析,为邢窑早期瓷业的发展演变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邢窑早期瓷胎的微量元素统计模式明显可以分为两类,说明邢窑早期制瓷存在两种不同的胎料来源。邢窑陶工在开发早期白瓷这一新品种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了一种有别于青瓷的更为优质的原料制胎,这种胎料中与锆石、锐钛矿等杂质赋存密切相关的V、Cr、Ni、Nb、Ta、Zr和Hf等微量元素含量普遍小于青瓷胎。锶(Sr)同位素混合模式分析表明,邢窑早期的大部分样品不符合草木灰配以胎料的制釉方式,应该是采用了草木灰混合其他制釉黏土。同时,早期白瓷釉与青瓷釉的锶同位素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说明在制作过程中邢窑陶工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1980至1994年三个研究部门对邢窑的研究成果,就邢窑白瓷的分类与工艺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根据胎质胎色和釉质釉色应将邢窑白瓷分为四类,并对四类白瓷胎釉的化学组成和烧结后的物理性能与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缸瓦窑为内蒙古地区辽代规模较大的窑场,为辽代官窑,与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定窑同处一个历史时期。为科学揭示缸瓦窑与定窑之间胎、釉制作工艺关系,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分析了缸瓦窑与定窑白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同时结合显微结构和烧成温度分析,并辅助以往的研究资料,将宋辽时期河北定窑与赤峰缸瓦窑白瓷胎、釉化学组成及制作工艺等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发现缸瓦窑受定窑影响较大,缸瓦窑白瓷的生产体现了宋辽两地制瓷工艺的交流传播。  相似文献   

6.
唐恭陵哀妃墓出土唐三彩的中子活化分析和产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仪器中子活化分析对河南恭陵哀妃墓出土唐三彩胎进行了分析, 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将所得到的数据与目前已发现的四个主要的唐三彩窑址 (河南巩义黄冶窑、陕西西安西郊老机场 (礼泉坊) 窑、陕西铜川黄堡窑、河北内丘邢窑唐三彩窑址 ) 出土唐三彩胎的分析数据进行比较研究, 得出了哀妃墓出土唐三彩的可能产地。研究结果表明, 哀妃墓唐三彩与河南黄冶窑出土唐三彩胎的分析数据接近, 哀妃墓唐三彩采用了和黄冶窟唐三彩成分接近的制胎原料。结合考古资料, 我们认为在目前已发现的唐三彩窑址中, 巩义唐三彩窑有可能为哀妃墓提供唐三彩葬品, 而已发现的其他三个唐三彩窑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7.
定窑的历史以及与邢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窑在唐代后期受邢窑的影响烧制白瓷,制瓷生产经过五代、北宋的发展,定窑遂成为北方最著名的瓷窑。在邢窑窑址未发现以前,对邢瓷的研究主要是依据文献记载,因此往往把一些出土的定窑产品误定为邢窑产品。在邢窑窑址发现以后,又因为还未能对邢窑窑址进行科学的发掘,而对定窑尽管进行了多次调查,但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对它的早期产品及其特征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  相似文献   

8.
在使用ED-XRF(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对景德镇落马桥红光瓷厂窑址考古发掘出土的121件元代白瓷(青白瓷、卵白瓷和灰青瓷)标本进行胎、釉成分分析后可知,卵白瓷和青白瓷的釉色差别主要是因釉中主要助熔剂(Ka、Ca、Na)配比量不同所致,卵白瓷的烧成主要是由于釉料配方中出现了Na_2O含量较高的配料,而灰青瓷的外观则主要是由于胎中Fe和Ti等杂质含量非常高。分析结果还表明,景德镇元代白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存在一定的时代变化规律:南宋末元初,窑场仍部分沿用南宋时期的钙釉配方,生产较为精细的青白瓷,同时也用新的碱钙釉配方生产质量稍差的青白瓷和灰青瓷;元代早期,南宋时期的配釉技术已完全被新出现的碱钙釉所取代,生产釉面较乳浊的青白瓷和灰青瓷;元代中期开始使用一种高Na_2O含量的原料,创烧了卵白瓷,这可能与贡御和接受官府订烧有关;元代晚期,卵白瓷的烧制技术在不断摸索中日渐成熟,釉料配比已十分稳定;元末,落马桥窑场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釉料配方波动很大,制瓷技术非常不稳定。综观有元一代,无论是卵白瓷、青白瓷还是灰青瓷,可能都采用了"天然二元配方",即使用了伴生有瓷石矿物的高岭土矿(或伴生高岭土的瓷石矿)。落马桥窑场在元代中晚期生产的卵白瓷,可能是采用了伴生有少量高岭土的高Na_2O含量的瓷石矿(高岭土矿),即文献所提的"御土"。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金代墓葬、城址、窖藏出土瓷器的类型主要包括定窑及本地窑场生产的白瓷(土产白瓷)、磁州窑风格的白地黑花瓷器、耀州窑青瓷、景德镇青白瓷器、黑(酱)釉瓷器、钧釉瓷器、翠蓝釉瓷器等。土产白瓷及白地黑花瓷的大量发现表明缸瓦窑、冮官屯窑等东北窑址在金代有新的发展,外来瓷器的大量输入则体现了金代东北与内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李鑫 《考古与文物》2021,(3):92-101
本文通过对墓葬出土白瓷的分析,探讨了唐代早期白瓷产品的流通与分布,揭示出其对长安、洛阳两都市场的依赖和尚属奢侈品的商品属性.唐代早期出土白瓷主要为巩义窑产品,与邢窑窑业的收缩和巩义窑进一步繁荣的白瓷窑业格局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杭州老虎洞瓷窑遗址对研究官、哥窑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杭州老虎洞瓷窑遗址发掘材料的考察,对比杭州乌龟山宋代郊坛下官窑材料,并结合有关的文献记载和宋元时期的官手工业及官府窑业制度,论证了老虎洞修内司窑的烧造下限当延伸到南宋中叶以后,同时考定传世的哥窑瓷器当是元代设在杭州老虎洞、宋修内司窑址故地的官府窑场的产品。  相似文献   

12.
试论登封窑     
登封窑包括颍阳、君召、石道、大金店、白坪、徐庄、宣化、大冶等8个乡镇,面积约500平方公里.河南登封地区古代瓷窑址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年代、性质等较为清楚和一致,以“登封窑”的名称对登封地区的瓷窑址统一命名,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3.
天青釉是中国古代珍贵的单色釉品种,一般认为其始于传说中的柴窑,而最早的天青釉实物则显现于汝窑。于是,有学者认为天青釉唯柴窑、汝窑所特有。然而近年来,又有学者指出天青釉实非柴窑与汝窑的“专利”,最早的天青釉应发轫于五代时期的耀州窑。本研究将五代二期的耀州窑与汝窑所谓的“天青釉”进行分类,再测定它们的色度,确定“天青釉”的色度数值和相应的天青釉样品,进而明确天青釉的窑口及其起源时间。  相似文献   

14.
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窑窑址的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杭州老虎洞瓷窑遗址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极为丰富的遗存,自从发现以来即备受学界关注。遗址出土的与传世官窑、哥窑类同的瓷片更是为解决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南宋修内司官窑的有无及哥窑瓷器的具体窑口等问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5.
湖南衡阳市蒋家窑的产品,种类繁多,造型别致,装饰优美。其胎色浅灰,釉色虾青,釉质玉润光亮。器物上不仅刻有文字,还有自名。 蒋家窑址的窑具中,常见形制特别且数量不少的擂棒出土。1981年,在试掘蒋家窑群中的一座完整龙窑时,仅在清理的第一层窑床和其旁的废弃堆积中,就出土有擂棒五件,其中除一件稍残外,其他均较为完整①。后来在对该窑群的调查中,又多次采集和收集到擂棒多件②。现就其形制、用途、年代等问题,作一初略的研究。 一、擂棒的形制 擂棒的整体形状为一端小而面平,另一端大且面弧,实心,圆柱形柄部略呈亚腰…  相似文献   

16.
The Xicun kiln is a typical kiln for firing porcelains for export, including celadon, which imitates the products of the Yaozhou kilns. In this paper, 10 pieces of celadon from the Xicun kiln and 8 celadon samples from the Yaozhou kiln were analysed in situ non-destructively by energy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microprobe and optical microscop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ody of the Xicun celadon contained less TFe2O3, Cr, Sr and Zr, and more K2O and Rb than that of the Yaozhou celadon. Also, the glaze of the Xicun celadon contained lower quantities of Sr and higher Rb; thus, these elements could be employed as relevant markers for the non-destructive discrimination of the provenance of Xicun celadon. In addition, the thicker glaze, the numerous bubbles,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middle layer could be used as auxiliary indicators for a micro-structural distinction between samples from the Yaozhou kiln and those originating from Xicun.  相似文献   

17.
重庆涂山窑-酱园窑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酱园窑址是重庆涂山窑系的一处重要窑场,文化遗存丰富,窑炉密集,时代为北宋末至元初。该遗址的发掘使我们对涂山窑窑炉的分布规律、种类及其演变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为研究重庆涂山窑提供了一批新资料。  相似文献   

18.
白宪波 《南方文物》2010,(3):115-119
为了从整体上描述那些从外观看来相同或相似的一类大宗瓷器,学者们使用了窑系一词,然而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尤其是陶瓷考古的不断完善,学者们对窑系一词的异议逐渐增多。本文在综述前人已有成果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用窑系一词概括生产从外观看来相同或相近的一类大宗瓷器的做法不妥,用类型一词概括那些从外观看来相同或相近的一类大宗瓷器,用窑系一词概括那些生产时间长、占地面积大、相同时间生产产品特征相同、邻近朝代具有明显继承关系的一系列古窑似乎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19.
钧瓷系与禹州钧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瓷器研究中,“瓷系”的概念比“窑系”在某些时候显得更为合理.钧瓷系产生于北宋末年,并一直延续至清代,而禹州钧台、刘家门等钧瓷系窑址很可能就是北宋的汴京官窑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