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     
《中华遗产》2012,(3):8-8
“中国的传统文化,出了我们国门的时候,它又是另外一个价值观。” ——近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北京举行。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回忆自己1985年第一次代表凤翔泥塑传承人去美国的时候说,当时带去的泥塑很快销售一空。正应了那句老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2.
李凡 《民俗研究》2006,(4):262-272
山东高密的民间艺术有“三绝”——剪纸、扑灰年画和聂家庄泥塑。我有幸于2002年11月、2003年9月、11月曾先后三次来到聂家庄,亲眼见到了聂家庄泥塑,亲手试做了泥塑,并生活在泥塑艺人之家,亲身体验了泥塑之家的生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在此基础之上使我更深刻地认识了聂家庄泥塑,同时也更为其前景担忧。在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民间艺术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少,我们曾经引以为荣的老祖宗留下的民间艺术正在大量地消亡和流失,而聂家庄泥塑也面临这种危机,这让人非常痛惜。因此,特别希望我的调查和研究能有助于聂家庄泥塑的挖掘、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成都新津观音寺彩绘泥塑的保护修复,在继承中国彩绘泥塑传统修复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的修复方法和修复材料,使彩绘泥塑的修复更具科学性,同时保留彩绘泥塑的艺术美感。修复后的文物既能体现彩绘泥塑的一般本质特征,又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4.
凤翔素有"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称,泥塑闻名海内外。凤翔县位于陕西关中地区八百里秦川的西部,泥塑历史久远。据说,六道营的泥塑在春秋时期就在民间出现,但早期的泥塑成形是实心的,有一定重量。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派军队屯驻凤翔一带,部队中一部分士兵是江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泥塑中有很多都进行贴金修饰,有整体贴金的,也有局部贴金的。对山西几座寺院的泥塑进行了现状调查,发现多数的泥塑身体局部和背光是贴金的。在这些贴金的部位,很多有颜色变暗甚至变黑的情况,原因不明。对变色的部位进行了取样和分析,结果表明贴金部位表面都进行了桐油涂饰,有些还多次涂刷,桐油涂刷后的老化和桐油的增厚导致变色和发黑。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义县奉国寺是我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其大雄殿内的彩绘泥塑群是辽代泥塑的代表,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目前,这批泥塑出现了倾斜、泥层开裂、木骨架外露等问题,亟待保护修复。本研究通过X射线照相检测,获得了泥塑的内部结构、病害发育和修复痕迹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泥塑的保护修复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还对比了胶片成像和计算机X射线成像系统成像两种方式的优缺点,讨论了泥塑X射线照相检测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于其他文物的X射线照相检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柏柯  纪娟  于群力 《文博》2011,(4):90-93
崇庆寺地藏殿建筑、泥塑均因年久失修而病害累累,急需进行现状整修。但是在古建修缮过程中,如何在整修墙体、屋面的同时不对殿内泥塑,尤其是附着在拟修缮墙壁上的悬塑造成破坏影响,一直是古建维修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结合山西崇庆寺地藏殿古建筑的修缮,介绍了一种兼顾泥塑文物本体临时保护和古建墙体修缮的方法:在泥塑及墙体结构稳定性调查的基础上,对泥塑实施预防护性保护及稳固措施,再对泥塑所在墙体进行托换,最终在确保泥塑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古建墙体的修缮。  相似文献   

8.
郑霞 《文物世界》2009,(6):36-38
一、龙门石窟概述 中国的石窟尽管时间、地域不同,但它们都以雕凿、彩绘、泥塑等生动自然的造像,留给后人极高的艺术享受和丰富的研究价值。位于洛阳城南5公里处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493年),历经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朝,共计有400余年的雕刻历史。  相似文献   

9.
沈宇 《旅游》2003,(2):20-22
咱凤飞翔有绝:“西凤酒,东湖柳,姑娘手”,这“姑娘手”主要说的是凤翔女子手巧,尤其是咱六营村人能制作泥塑,布艺品、剪纸和刺绣,泥塑老艺人胡深说起六营总是很自豪。也难怪,六营泥塑作品很多珍藏于高等美术院校和博物馆,有的还被作为精美礼品,赠送国际友人,去年的生肖邮票上的泥塑马造型就出自胡深之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江苏常州博物馆上世纪80年代发掘的一批宋元时期泥塑偶像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对泥塑中的部分世俗人物和神祗进行了考证,并对泥塑所反映的社会习俗、宗教观念及服饰特征、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黄岩灵石寺塔出土的泥塑彩绘造像共有20尊,其中14尊保存尚好。这批泥塑彩绘造像是五代吴越国至北宋初期的产品,具有独特的泥塑技法和令人称绝的彩绘工艺,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浩瀚博大,源远流长,彩绘泥塑(简称彩塑)是其中一种,在古代艺术之宫中占有重要地位。六七千年前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可谓中国彩塑艺术的发端之作,它们造型优美而实用,有人面形象和动物形象,并绘有美丽的图案纹饰。经过夏、商、周光辉灿烂的青铜时代,出现了战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2008,(8):42-44
我国民间工艺美术非常丰富,是由56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创造并为他们自己服务的自娱性艺术。它植根于生活的沃土之中。其中年画、剪纸、泥塑、玩具、印花布、挑花刺绣、皮影、石雕、编织、陶器等,有悠久的历史和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正大佛,又见大佛。沿着丝绸之路行走,每到一处石窟,总能看到一座大佛,尽管它们的身高不同,但巨大体量,让每个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卑微。甘肃省山丹县城外有座大佛寺,供奉着一尊高达35米的巨大泥塑坐佛。它和丝绸之路沿线众多大佛一样,展现了一种神秘的巨佛崇拜。走近这些巨佛,我们  相似文献   

15.
吴新  杨秋颖  阎敏 《华夏考古》2022,(1):116-123
建于明代的水陆庵,因各种因素致使大殿泥塑彩绘出现了多种病害,并危及到文物本体安全。通过实地勘察和分析,确定大殿东檐墙北侧彩绘泥塑的主要威胁源自构架稳定性隐患。在维持现有文物安全情况下,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加固修复,基本解决了该区域内文物安全问题。通过后期跟踪监测,证实该区域的保护修复思路与方法是合理和有效的,并为水陆庵大殿东檐南侧彩绘泥塑和其他地方彩绘泥塑保护修复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普照寺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寺内现存有五尊精美绝伦的元代彩绘泥塑。为了解普照寺彩绘泥塑制作材料与工艺,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红外光谱仪、显微拉曼光谱仪、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光照相等技术手段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表明,普照寺彩绘泥塑内部结构为十字型交叉木骨架,粗泥层和细泥层塑土矿物成分基本一致,具有强度高、抗风化能力强和可塑性好的特点;粗泥加筋材料为麦秸秆和麦粒壳,细泥加筋材料为棉和麻;颜料层显色成分除蓝色外均为古代壁画常见的矿物颜料,存在重层重彩情况。研究结果将为普照寺彩绘泥塑的后续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并为陕西地区元代彩绘泥塑传统工艺的研究补充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7.
在江苏省博物館收藏着自清至現代的各种泥塑戏文,計有无錫著名的泥塑艺人丁阿金、何大房和現代名家的精品达数百件,特别是丁阿金的作品,保存下来的很少,因此更为珍貴。无锡泥人的制作创始于明代,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由于在惠山附近有一种富有粘性的泥土,捏制成东西不易燥裂,因而给无錫泥塑創造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8.
董广强 《文博》2009,(6):147-150
麦积山石窟保存了大量的从后秦到明清时期的雕塑艺术品,通过近期的系统调查,发现除了普通的泥塑工艺以外,还普遍地存在着一种泥塑烘烤工艺,使泥质塑像的表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陶质化的现象,这对于古代塑像的工艺研究、文物保护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14C测年技术作为一种测年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在考古学、地质年代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等许多方面。为了解陕西志丹县马头山道教真身泥塑的年代,采用加速器质谱14C技术对道教真身泥塑的谷秸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真身泥塑制作年代在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20.
雷宏亮 《东方收藏》2023,(5):133-135
为顺应高等美术教育的时代发展需要,就泥塑教学而言,便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来进行教学任务安排,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文章首先从泥塑教学概述的学情与现状来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场景式构图在泥塑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论述观察方式与泥性形态的必要性,最后根据教学实践,以叙事性表达及情景化展现来实施场景式构图在泥塑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