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兴起 南方丝绸之路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开始的中缅印交通研究,20世纪40至70年代不少学者对此发表过专门论著进行讨论,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这个具有国际学术意义的重大课题没有得到学术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直到19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中国西南与南亚、东南亚的古代交通与贸易问题,开始受到相当的重视。一批学者考察了从四川成都到云南腾冲的交通线,明确了这条线路的主要走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丝绸之路一度成为国内、国际学术界和民间的热点,由此带动了全国各地对类似丝绸之路的线性历史遗存的研究。对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古代商贸通道遗存,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提出"南方丝绸之路"的概念,其他学者也相继提出过"麝香之路"、"唐蕃古道"等概念。1987年,我和同学一起在云南中甸做方言调查时,接触到了当地古代商贸的道路遗迹,对"南方丝绸之路"的提法产生了质疑。此后的几年,我和其他几位学者共同提出了"茶马古道"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正>"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最初是在19世纪末由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提出来的。这个用以标志中西交通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中外学术界的注意,正如有的西方学者所说,"丝绸之路"的提出,对于中西关系的研究就"豁然开朗"了。此后,中外学者都开始注意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史学前辈对丝绸之路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在西北史地方面、南洋海上交通方面,都有一些比较深入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外关系史的研究有了巨大的发展,"丝绸之路"一直是作  相似文献   

4.
正自1877年李希霍芬在《中国》中提出"丝绸之路"以来,吸引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学者的持续关注,并逐渐形成的"丝路学",成为"涵盖了文化、历史、宗教、民族、考古等人文科学,以及地理、气象、地质、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汇聚了众多学科、综合研究多元文化的学问。丝路学来自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性的文化概念的提出,并且最终得到了国际社会与学术界人士的共同认可。"~(1)亦即,中外学者从阐释"丝绸之路"元概念出发,围绕"中国与世界古今丝路关系"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研究,旨在探索丝路多元文明的交往规律、丝路伙伴关系的相处之道,以及丝路难题的破解之策,故而形成了由文明交往理论、国际关系理论与全球治理理论组成的丝路学研究的学理基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丝路学,既是文明交往学,也是国际关系学,还是全球治理学,  相似文献   

5.
井明 《东方收藏》2020,(4):59-63
蒙元时期,中外贸易交流非常频繁,通过多条丝绸之路实现了与不同国家之间的互动交流,其中草原丝绸之路显得尤为重要,这段区域不仅是蒙古族生活的游牧地带,也是元朝中央和四大汗国交流的重要线路「作为当时游牧文化交流的动脉,草原丝绸之路从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大青山、燕山一带的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北陆的欧洲地区,在中国西北地区和汉代丝绸之路有重合,成为了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研究呼唤学科理论建设——“丝绸之路学”理论研讨会侧记8编者按: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与现代丝绸之路的无限生机,使丝绸之路学成为当今一门世界性显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丝绸之路学的理论建构问题的探讨,仍然显得比较薄弱。如它应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陲新疆,古称西域,以其地接欧亚大陆的重要地理位置,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历来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近一个世纪来,西域(新疆)研究作为一门国际性的学科而兴起,成为持续不衰的研究热点。为了推动中外学者的切磋交流,开创西域研究更加活跃、繁盛的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西域艺术研究会,与瑞典国家民族博物馆合作,于去秋十月(1992年10月)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20世纪西域考察与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国际学术活动荟萃了历史、考古、语言、民族古文字、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的中外专家学者,以学术研讨与实地考察并举,对一个世纪来的西域研究与考察的状况和成果进行回顾和展望,开得生动活泼,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8.
南方丝绸之路货币的初步研讨四川钱币学会南方丝绸之路货币课题组秦汉时我国西北有一条“北方丝绸之路”,北方草原地带有一条“草原丝绸之路”,西南则有一条从成都地区出发,经云南,到缅甸、印度并进而远达中亚的商道,被称为“蜀─—身毒(汉代称印度为身毒)道”、“川滇缅印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的。曾被流逝的岁月湮没的南方丝绸之路,如今又重新引起了世人的瞩目。研究这条曾在中华民族史、国际贸易史上长期起着重要作用的古道,研究南方丝绸之路货币,对于落实中共中央1987年发出的重开“南、北丝绸之路”的号召,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打通与南亚、东南亚的经济联系,开发大西南,加快西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步伐,以及对于开拓钱币研究的新路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最近,我们学会对四川境内南方丝绸之路线上的7个市、地、州和21个县(市)银行提出调查南方丝绸之路货币的要求,并组织人员沿南丝路的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了这、一带出土的大量钱币及其他资料,并作了初步研讨。(一)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初步考证南方丝绸之路的提出,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所载张窍给汉武帝的报告。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报告说:“臣  相似文献   

9.
西南地区经云南腹地很早就有通往东南亚、南亚的交通线,并被许多学者称为“西南丝绸之路”,但实际上直到清后期和近代生丝才在这条对外通道上一度大量流通,与丝绸的流通形成显明对比,东南亚、南亚的海贝却很早就大量流入云南.海贝流入云南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并一直作为云南主要法定货币,对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极大,起到了联系中外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称其为“贝币之路”更为准确.“贝币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充分说明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一个完整的区域市场.  相似文献   

10.
斯里兰卡原名为“锡兰”,我国古籍中称其为“师(狮)子国”,今人喻其为“印度洋的眼泪”。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些学者认为斯里兰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这诚然不假;但对于法显、玄奘等通过西域到南亚的西行求法者来说,对于公元5世纪时已是城中“多萨薄商人”,“诸国商人共市易”(法显《佛国记》)之地,斯里兰卡又何尝不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处终点呢?  相似文献   

11.
最近 ,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研究所出版《古代的交互作用 :欧亚大陆的东部与西部》文集 ,它集中展示了欧亚大陆的考古及东西文化交流的最新成果。 1998年以来 ,剑桥大学举办了 3次大型国际会议 ,内容涉及欧亚大陆史前学、人类学、语言和文化。本书为 2 0 0 0年“史前后期欧亚草原的开发”会议文集。由著名考古学家伦福儒教授作序 ,收入不同国家学者的文章 2 1篇 ,全面介绍了欧亚草原新石器晚期至铁器时代初的考古发现和的研究成果 ;另有部分文章涉及该区域内的植物考古学与人种学的Y染色体DNA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3月9—10日,"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雅安市博物馆隆重召开。研讨会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所、成都博物院、雅安市博物馆共同主办。来自20多个学术单位的6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著名学者李学勤教授特意发来贺信。参会代表围绕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史、南方丝绸之路考古与文物、南方丝绸之路民族与  相似文献   

13.
《文博》2020,(4)
本文认为,目前"丝绸之路学"已经能够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被提出,并应该得到强化建设。本文从"丝绸之路学"定义、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研究历程与展望诸方面进行阐释,指出"丝绸之路学"是以丝绸之路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一切与丝绸之路相关的研究内容皆是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其重在探讨丝绸之路的机制、作用、价值及东西方文明交流之成果;在时间上包含了先秦的早期丝绸之路、历史时期的丝绸之路及当今的"一带一路",在空间上包含沙漠、海上、西南、草原、高原等丝绸之路。同时,该学科的目标是复原古代丝绸之路之面貌,探索东西方文明交流之规律,服务人类文明未来之发展,既关注古代,同样也立足现代,更是一门理解未来的学科。  相似文献   

14.
正《国际敦煌学研究文库(日本卷)》(郑炳林、高田时雄主编,甘肃教育出版社)已陆续出版敦煌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其中日本是研究敦煌学的重镇之一,在20世纪初,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研究学者和重要的研究机构,对敦煌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前期研究成果越来越难查找,所以将这批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供学术界参考,非常必要《国际敦煌学研究文库(日本卷)》的入选目录由高田时雄先生负责筛选,山本孝子博士负责文章顺  相似文献   

15.
2011年7月28-29日,“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中国西南与欧亚古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隆重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单位联合主办,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承办。  相似文献   

16.
2001年,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成立20周年。10月底,学会联合云南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在昆明召开了“西南、西北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首次汇聚研究西南、西北和海上三条丝绸之路的学者,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比较研究,显示了丝绸之路纵横两方面研究的新进展,体现了多学科大视野协作与专题深入研究的两大学术趋向,基本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其中关于丝绸之路断代及内涵的讨论值得关注。有学者提出,传统的丝绸之路概念已不准确。丝绸之路应为中国古代沟通中外海上和陆上以丝绸贸易为标志的商路,丝绸之路不止一条,…  相似文献   

17.
正南方丝绸之路是指起自成都平原,经云南、贵州至南亚、西亚、东南亚等地的古代国际交通线。考古资料证实,这条交通线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开通,《史记》首先出现相关记载,学术界对其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随着国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学术界对南方丝绸之路更加重视,多次举办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推出了大批学术成果,内容包括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考古、民族、经济、文化等方  相似文献   

18.
《世界遗产》2014,(1):30-33
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贸易线路,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然后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延伸,抵达中亚,再穿过中亚、西亚和南亚,最终到达非洲和欧洲。在形成之初,这条商路的功能之一是丝绸贸易,反映了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正因为此,19世纪70年代德国历史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作为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的一部分,“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7世纪古代中国通过海上线路,与亚、非、欧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方面进行跨文明、跨文化的交流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2011,(16):13-13
2011年7月28日,“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中国西南与欧亚古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三星堆博物馆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的60多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探索南方丝绸之路的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20.
张骞“凿空”以前的丝绸之路郝树声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中国》一书中首先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后经学者们广泛使用和不断完善,把从张骞“凿空”以后直到元明时期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地中海沿岸欧、非各国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中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