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解莫高窟不同层位关闭洞窟微环境变化规律,在岩体垂直立面上选择形制、大小相似的关闭洞窟分析各层位温湿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层位关闭洞窟受围护结构阻隔作用,相比外界环境高频率、大幅度波动变化,洞窟温度年变化平稳,从下至上,温度逐渐升高,波动幅度依次增大,相对湿度正好呈相反变化。各层位关闭洞窟温度对降雨响应变化不明显,相对湿度受降雨影响显著,时间上均表现出滞后效应,降雨集中月份,湿度波动幅度最大。从空间上看,莫高窟中、上层关闭洞窟常年湿度集中,波动区间窄,底层洞窟湿度分散,在降水偏多年份,高湿度(>60%)出现频次增多,存在激活盐害的风险。该研究有助于丰富莫高窟微环境研究,为进一步完善莫高窟预防性保护监测体系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封闭对敦煌莫高窟洞窟温湿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温湿度是影响文物保护的关键因子。本研究通过对莫高窟北区(132窟)封闭与开放洞窟的监测,对比分析了封闭对洞窟温湿度的影响,并通过人工冷凝确定了洞窟水分的主要来源。开放洞窟的温湿度随大气波动变化,但日温度波动幅度较小;潮湿天气对洞窟湿度影响较大,窟内温湿度主要受外界天气过程影响。相应地,洞窟封闭可消除外界气候及其温湿度日波动的影响,但可导致窟内湿度增高,这说明有来自围岩的水分进入洞窟。长期的封闭会使空气相对湿度明显增高,激活盐分,不利于壁画的保护。而在封闭洞窟内安装冷凝除湿-温湿度控制系统可有效地控制洞窟内的温湿度。洞窟水分的有效收集,证明有来自围岩的蒸发水分。洞窟封闭对比研究为洞窟类文物保护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旅游情报     
正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已恢复开放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关闭百余天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已于5月10日起有序向游客开放,不过开放仅限实体洞窟,数字展示中心、敦煌藏经洞陈列馆等场馆暂不开放。目前,莫高窟每天限售门票1800张,为最大承载量的30%,且暂不接受旅行社团队预约。今年年底前,全国医务人员可凭相关证件免费参观莫高窟。游客申领国家或者甘肃省的"健康码"后,可预约购买10日内的门票,现场还将进行扫码核验和体温测量。游客10人一组进窟参观,每次共可参观8个洞窟。(新华网)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炳灵寺石窟第128窟连续一年的微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结合游客参观统计,探究了游客量对炳灵寺第128窟微环境的影响;其中CO2浓度与游客量呈正相关,窟内外温差越大,其衰减越快。洞窟温度升高与游客量呈一定程度正相关,温度增量主要为正值,负值与气象条件相关,温度的衰减与温度增量及窟内外温差正相关。窟内相对湿度变化较为复杂,监测期间游客参观对相对湿度影响在-5%~10%范围内,以降低窟内相对湿度为主。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开放模式有助于CO2浓度衰减,可适当扩大每批次参观人数至10人左右,以应对大客流状况;注重旅游旺季特别是5月、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时间段洞窟内相对湿度变化的监测,做好游客管理和洞窟相对湿度控制应对措施。本研究对于炳灵寺石窟第128窟及其他相似洞窟的旅游开放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水分是导致壁画病害的关键因子。在封闭条件下,通过冷凝的方法对敦煌莫高窟B113窟的蒸发数量和特征进行了5年的监测。结果表明:B113洞窟水分年蒸发量为61189.9 g,日平均蒸发量为229.2 g,年蒸发量和日蒸发量都呈正弦曲线变化特征。监测表明:随着窟内温度升高,洞窟水分蒸发量增大;温度降低,洞窟水分蒸发量减小。温度决定蒸发水汽浓度,地气流出量决定蒸发水汽体量。洞窟水分蒸发从4月开始持续到12月中旬,6~8月洞窟水分蒸发最大,日水分蒸发7∶00~12∶00迅速上升,12∶00~23∶00下降,夜间也有持续的水分蒸发,是温度和地气活动量主导和控制着洞窟蒸发水分的数量。洞窟水分蒸发机制的揭示为今后洞窟微环境的调控和壁画预防性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之前,我曾两次去过敦煌,但都是走马灯式的旅游观光。跟着导游的指引,参观几个洞窟,随着导游晃动的手电筒灯光,朦胧间看到漫漶不清的一些壁画,在一些前厅或过道的光亮处才能一睹壁画真容,但也只能匆匆而过。参观下来,面对着莫高窟的崖壁,望着一个个紧闭的窟门,遗憾地离开。敦煌莫高窟保存了大量的北凉至宋元的重彩壁画,对于学习、创作现代重彩绘画的我,无疑是学习传统重彩技法领会西部文化艺术精神,滋养艺术创作的最佳殿堂。敦煌成为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敦煌莫高窟洞窟内外空气中微生物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空气中微生物会引起文物的损坏,因此开展针对文物保护的空气微生物研究非常重要。本研究利用Anderson FA-I型空气采样器在莫高窟封闭洞窟(常年不开放)中和洞窟外(检票口)采样,研究了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果表明,洞窟内的细菌数量远远高于洞窟外,而洞窟内外的真菌数量相差不大。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但夏季洞窟外环境中真菌数量最高,冬季洞窟内环境细菌数量较多。洞窟外环境空气中的细菌数量与环境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强度、地表温度以及风速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窟外环境空气中的真菌数量与游客数量呈显著正相关。此外,空气中的细菌主要分布在采样器的第一、三、四级中,而真菌分布以第二、三、四级为主。研究还表明,敦煌莫高窟空气中的主要真菌为枝孢属,无孢菌,青霉属,链格孢属和曲霉属的种类。  相似文献   

8.
飞天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主要起活跃气氛、装饰洞窟的作用,具有装饰之美、形象之美、和谐之美、统一之美、意境之美的装饰性特点。本文以中国历史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嬗变时间顺序为线索,对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装饰性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静 《神州》2013,(7):233-233
本文就莫高窟的石窟壁画中的绘画形式——小景画做一研究,通过洞窟壁画结合实际绘画风格对此进行的研究与绘画专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冯雅兰 《神州》2013,(10):219
涅槃经变是佛教艺术中常见并且古老的题材,早在公元二世纪在印度犍陀罗艺术中已经涌现。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涅槃经变是的尤为重要的内容。克孜尔石窟中现存壁画的80多个洞窟中涅槃经变占53个洞窟。敦煌莫高窟中492个洞窟中有14个描绘涅槃经变。由于地域和民族传统和宗教派别的不同,涅槃经变构图也显示出不同的地方特色。考察和比较两处涅槃经变对于研究两地的佛教史、探索两地佛教的艺术特色以及进行石窟的分期,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青金石颜料的电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微量分析等仪器分析手段对甘肃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青海乐都瞿昙寺等地石窟寺、寺院彩绘艺术中所应用的青金石颜料进行了显微形貌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十余个朝代,千余年间,不同地区所用青金石颜料的微量元素大致相同。在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样品中发现了Zn元素,经XRD分析证实,颜料中有ZnO存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进行收集,分析降尘粒径分布、化学组成、显微形貌、可溶盐含量等理化性质,进而研究降尘对莫高窟壁画彩塑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的降尘大部分为地壳源矿物,对窟内壁画、彩塑带来的潜在危害是物理遮盖和磨蚀等作用,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降尘会对壁画彩塑具有潜在的盐蚀等化学威胁。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是导致壁画彩塑产生病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研究的结果为莫高窟壁画彩塑预防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新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窟前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新疆吐兽番盆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窟前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洞窟、房址、佛塔等遗迹55处。遗址主体年代为高昌回鸽时期。出土器物包括陶器、木器、石器、铁器、骨器、织物、文书等,在一些洞窟中还发现了壁两和地画。此次发掘为深入了解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云冈石窟主要雕凿于北魏中后期,分为三期。第一期及第二期造像为太和改制以前流行的佛衣,多沿袭印度传统,其中勾联纹覆肩袒右佛衣可能是在云冈形成的样式。第二期太和改制以后及第三期盛行的佛衣,偏重汉地传统,大概多与南朝的影响有关。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中流行勾联纹覆肩袒右佛衣,推测两地早期洞窟中佛像始凿的时间不早于云冈第一期。北魏迁都洛阳后,云冈的佛衣在龙门石窟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彩绘艺术中应用青金石颜料的产地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进玉 《文博》2009,(6):396-402
青金石(1azrite;Lapislazuli)是中国古老的传统玉石之一,其化学组成为(Na,Ca)7-8(AlSi)12(O,S)24[SO4,C12(OH)2]。由于青金石具有美丽的天蓝色,所以,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它作为彩绘用的蓝色颜料。据调查研究,我国现有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石窟寺等遗址中保存的彩绘艺术品中都应用了青金石颜料,例如新疆、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河南、山东、山西、辽宁、四川、重庆等。从发现青金石的石窟位置来看,大都是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文化遗址。丝绸之路也被称为宝石之路。通过对敦煌石窟所属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等石窟的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回鹘(Uigur)、西夏、元等十余个朝代的洞窟中取样,经采用x一射线衍射(XIKD)、X荧光(XRF)分析,证明在北魏至元的石窟壁画、彩塑艺术中都应用了青金石颜料。采用扫描电镜(SEM)及其电子探针(EPMA)对历代青金石颜料的显微形貌、晶粒或颗粒大小、晶界情况、物相组成、晶相、微量元素等进行了分析。采用质子激发x荧光(PIXE)分析方法分析了敦煌、麦积山、炳灵寺石窟等不同石窟、不同朝代的青金石颜料,获得了该颜料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对青金石颜料中所含的Mn、Cr、As、Ti、sr、Sb、Zn等微量元素作了讨论,又与XRF、XRD、SPMA分析结果作了对比,并与阿富汗、独联体等国外青金石矿产品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6.
非均质的砂砾石层是莫高窟壁画的主要墙体,但砂砾石层的非均质性如何在水盐运移过程中发挥作用却还不清楚。为此,通过在108窟西壁面上1 m×1 m和2 m×2 m范围的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成像监测,发现在这些区域上,墙体电阻率的空间分布都是非均匀的,低阻值区域在空间位置、大小和形状上都会随时间而变化。这明确说明在构成墙体的非均质砂砾石层内存在着重要的水分饱和与非饱和过程(再分配过程),正是这一不断重复的饱和与非饱和过程促进了墙体内水分的运移和盐分在一些特定区域的聚集。研究成果对全面认识莫高窟墙体内的水盐运移机理,减轻和防治壁画盐害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Niah Caves located in Sarawak, Borneo, has demonstrated human occupation of south-east Asia from c. 50,000 years ago until the present. Elaborate paintings, believed to date from the first millennium AD, in which a red colouration predominates, occur in an adjacent cave system. Analysis of the paint revealed it to be comparable with a red resin produced by a native leguminous tree and a resin produced by trees in Australia where caves containing predominantly red paintings are also to be found. Potential cultural/technological linkages between Sarawak and Australia are suggested. Our findings additionally contribute to evidence for the antiquity and complexity of rain forest management in south-east Asia.  相似文献   

18.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Musanze Cav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mpact of Rwanda’s heritage tourism industry on archaeological resources. The paper outlines Rwanda’s tourism industry and describes how it privileges ‘natural heritage’ above ‘cultural heritage’, a situation which is negatively impacting upon archaeological sites such as the Musanze Caves. To create the Musanze Caves tourism experience there has been significant non-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caves, which has damaged regionally significant archaeological remains that date from 1000 CE to the present. Furthermore, the Musanze Caves tourism experience does not incorporate extant archaeological information into the presented narrative, which is instead based on ‘natural heritage’ and adventure tourism. This situation is damaging rare resources that might help construct new historical narratives to replace untenable colonial and pre-genocide ones, and is generally unhelpful in communicating the knowledge that we do have about the region’s history.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108窟内不同位置的温度、湿度和空气压力进行监测,设置了12个点的传感器。监测结果表明,窟内温度存在着显著的昼夜和长期的变化,其中上层空气的温度变化尤其明显,而下层空气的温度变化则相对较小。在夏天,窟内的上层空气温度高于下层空气的温度。窟内空气的绝对湿度受外部环境严重影响,存在近似昼夜的变化。在分布上,窟内空气湿度在上层和前部高,而在下层和后部则较小。窟内存在着净的水汽输入过程,但水汽不是从洞窟的入口进入的。同样,窟内的空气压力也存在着明显的昼夜变化过程,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升高或下降,窟内东侧的空气压力大于西侧的空气压力。这些结果一致说明,在108窟的东侧上层存在着水汽和热量的来源。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的盐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思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Caves used in antiquity had multiple functions and often long use histories. While many were employed for shelter, some became ritual sites. Revitalized interest in caves in Mesoamerica combines archaeology, ethnography, ethnohistory, epigraphy, and osteology. The current, general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caves offers exceptional insights into early Mesoamerican customs, ceremonies, and beliefs, and indicates that cave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religion.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some caves were perceived as vital aspects of a sacred landscape and connections to the supernatural underworld. Continuity of indigenous ritual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caves remains to the pres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