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博物馆与其他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的区别,就在于它是收藏文物、标本,研究文物标本,并通过馆藏文物、标本的陈列,展览,去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目标的这样一个综合性机构。陈列和展览,是博物馆进行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陈列和展览又是有区别的。本文试图对二者各自的特点、任务和作用谈  相似文献   

2.
胡凯云  蒋凡 《东南文化》2023,(3):155-161+191-192
革命文物主题展览被作为政治文化认同塑造手段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当今也依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媒介。革命文物主题展览的实物性、空间性及仪式展演能够同时作用于观众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发挥了区别于其他媒介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当前,革命文物主题展览受到高度重视,数量急剧增多,但却缺少必要的评估,对展示工作的优劣缺乏客观评价会制约其教育功能的发挥。建立以观众体验为中心的评价框架,同时结合专家学者的判断,确定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及评估方法,能够有效地衡量革命文物主题展览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指导革命文物主题展览实践,促使其更好地发挥“红色基因库”之功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迎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的召开,检阅建国以来我国文物工作的成果,文物局委托故宫博物院举办《全国拣选文物展览》。展览的范围是建国以来各地拣选文物的成果,包括古代、近代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外国文物、以及珍贵图书等价值较高或在拣选中具有典型情节、有教育意义的文物。同时在展览中,对拣选文物的有功单  相似文献   

4.
为配合开展文物科学研究,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武汉文物商店在上级领导有关方面的支持下,于一九八六年十月八日开始举办“珍藏文物首届展览。”展品共443件,系该店成立二十五年来征集的珍品的一部分,其中有84件曾参加1978年在北京故宫举办的“全国流散文物展览”,有86件参加1984年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全国拣选文物展览”,还有一件参加过在澳大利亚举办的“中国绘  相似文献   

5.
邓芳 《丝绸之路》2013,(8):137-138
博物馆陈列展览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运用先进艺术手段和声、光、电等设备,配合适当的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而成,是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设计精美、形象高雅的陈列展览,不仅可以使观众从中受益,获取相关知识,而且还能得到美的享受。天水市博物馆陈列展览巧妙地运用艺术规律,提高了整个陈列展览的质量,取得了良好的展出效果。  相似文献   

6.
商阳子 《东南文化》2023,(1):182-189
博物馆举办文物出境展览是实现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方式之一。经过多年探寻,我国通过文物出境展览持续地提升中国文物和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我国文物出境展览经历了从“初探期”到“探索期”再到“磨合期”三个阶段。当下,文物出境展览不能仅局限于文物展出的效果与形式,应逐步掌握展览的主动权与话语权。尤其在文物阐释方面,应鼓励和支持更多熟悉中国文化的策展人参与,提高“中国声音”在展览中的声量,帮助观众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削弱多元文化带来的偏见,把讲好中国故事和办好文物出境展览更好地结合起来。因此,21世纪的文物出境展览应该从“让世界认识中国文物”迈入“让中国文物融入全球文化”。  相似文献   

7.
李精明 《东南文化》2023,(1):149-156
展览类型或展览面向对于展览策划、展览评估具有方法意义。宗教文物具有艺术面向、宗教面向等多种面向,根据展览面向不同而有不同的策展依据、评估指标。博物馆展览往往倾向于展示宗教文物的艺术面向。从展览目的、展览的陈列与设计、展览文本内容三个层面,对宗教文物展览案例进行评估与比较,研究发现宗教物件整体的品质影响了物件是否展示为艺术作品,馆所的创办人和历任馆长的理念、馆所形成的展览惯习、策展人的专业背景均为宗教物件是否展示为艺术作品的影响因素。博物馆可通过制定明确而具有差异化的博物馆宗旨和定位、吸纳不同专业背景的策展人、确定清晰的展览面向,促进宗教文物展览的多元面向,避免出现博物馆的美术馆化、宗教文物千篇一律展示为艺术作品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大维德是海外公认的20世纪最具宫廷欣赏趣味的中国陶瓷收藏家,他的收藏与他早期在故宫博物院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大维德对早期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展览也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不仅是宋、元、明瓷器展览的赞助人,而且也是这个展览的实际策划者。作为故宫博物院顾问,他还直接参与了故宫其他一些重要文物展览的组织工作。在他的运作下,故宫文物于1935年第一次走出国门在伦敦展出。然而,由于大维德生前留下的文字稀少,国内相关研究也十分薄弱,致使他生平中这段与故宫相关的经历一直模糊不清。本文试图以故宫档案中的一手资料为依据,结合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大维德与故宫文物展览的关系进行考证,客观地解读当时的历史情境,以澄清有关大维德个案研究中一些以讹传讹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浅谈基层博物馆陈列展览艺术形象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陈列展览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运用先进艺术手段和声、光、电等设备,配合适当的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而成;它是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一个设计精美、形象高雅的陈列展览,不仅可以使观众从中受益,获取相关知识,而且还能得到美的享受。基层博物馆陈列展览中能够巧妙地运用一般的艺术规律,不但可以提高整个陈列展览的质量,取得更好的展出效果,而且能提升基层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艺术形象,达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文博》2016,(1)
借助资源优势和比较早就可以独立出境办展的组织优势,自1985年至2014年的30年间,陕西文物或包含有陕西文物的展览在全球五大洲共举办了190个318场次。本文从展览举办的地区与国家、时间段、展览题材、展览组织方式四个基本维度,对这30年积累的数据予以分析,以期发现一些规律性的特点和问题,并试图对今后出境展览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在我国经过了二十余年的系统性研究和应用实践,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在预防性保护工作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通过明确环境信息、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监督检查的流程,降低文物风险,保障文物安全。本文以上海博物馆的两个临时展览为例,从环境信息统计分析、湿度阈值设定与调控策略选择、材料环境安全性评估、展柜密封性能要求等方面阐述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管理工作的应用实践和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12.
巫濛  白藕 《东南文化》2022,(1):178-184+191-192
历史博物馆展览作为被观看的客体,以历史遗存为基础、以叙事为核心、以沉浸式体验为吸引观众达成展览目标的途径。历史博物馆展览中的景观意味着由文物展品与多种媒介物构成的具有一定叙事与意义表达的空间图示,并具有“器-象-道”三个层面。景观化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将零散的元素组织成为具有意义指向的整体。“象”作为蕴含着“器”与“道”的感知整体,是营造体验、让观众形成第一印象的关键所在,因而景观化建构应以“象”为先,根据各自的基础条件运用不同的建构途径--利用天然的历史景观、重构历史场景、景观化的文物组合,从而有助于历史博物馆打造更具吸引力与更具传播效能的展览。  相似文献   

13.
瓷器文物修复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方可完成,修复后的瓷器经过1~3年不等的时间均会出现修复部位不同程度的变色。为不影响瓷器文物的展陈效果,往往进行再次修复,多次修复对瓷器文物带来一定的损伤。为此,本研究以传统瓷器修复材料为研究对象,开展瓷器修复材料变色成因分析研究,以期为提高瓷器修复材料耐久性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本研究通过模拟瓷器修复工艺处理市售白色瓷板,然后进行干热、湿热和氙灯老化,利用色差仪和光泽度仪表征了老化前后各模拟样品的色差和光泽度。结果表明:作色处理色差变化最大,而且引起变色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和温度,故瓷器在修复后需避光和低温保存。  相似文献   

14.
对博物馆环境实施有效的监控,是预防性保护珍贵文物的有效途径。为广泛发挥物联网在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控方面的作用,阐述了基于"洁净"概念的博物馆环境及其预防性保护内涵,分析了博物馆环境温湿度、污染气体、光辐射、有害生物四方面监控的特点与需求,介绍了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几项重大文物展览活动中的有效应用情况,指出大力加强博物馆环境适宜的监测技术研发,是实现博物馆环境风险预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杨瑾 《东南文化》2018,(2):98-104
女性题材的展览主要分为女性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综合类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旨在以"物"为媒介来展示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与公众一起讨论有关女性的话题,甚至包括一些敏感的、有争议的现象或问题。博物馆以女性为题材,组织展览和教育活动,关注、探讨并传播女性文化,一方面反映出博物馆关注并回应女性广泛参与社会生活并贡献于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现实,发挥博物馆作为时代潮流倡导者和引领者的作用;另一方面,女性观众数量增多,参观需求多元化且女性广泛参与博物馆事务,对博物馆展览理念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博物馆的女性主题展览也存在数量少、展览和诠释活动中对女性价值和意义挖掘不够等问题,需要在理念和实践上进一步改变。  相似文献   

16.
地下文物与地上文物一样,同属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地下文物安全的最大威胁来自基本建设.文物勘探作为判断地下文物有无和重要程度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地下文物免受建设性破坏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对基本建设用地实施地下文物勘探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文物勘探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汶川地震作用下以浮放为主的可移动文物的震害及防震措施,通过震后勘查,讨论了汶川地震造成的可移动文物的典型震害症状。从博物馆、陈列台、文物本身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可移动文物的主要震害原因和传统的防震措施的不足之处,对国内外可移动文物的先进防震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其防震机理。基于国内外可移动文物防震经验,对我国可移动文物提出了防震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造成可移动文物震害除了地震本身因素外,文物防震措施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保证可移动文物的防震性能,首先应规范博物馆建筑抗震设计,其次考虑陈列台隔震技术应用,最后再考虑可移动文物与陈列台之间的可靠连接;采取先进的隔震技术对可移动文物的防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徐玲 《东南文化》2018,(2):92-97
博物馆展览的女性文化属于社会建构的一种身份文化。因受传统男权文化的影响,"她"故事在"他"历史中,长期处于被叙事、被表征的从属地位。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博物馆,早期受"他"文化叙事模式的影响,展示中较多充斥着男权话语。20世纪80年代,受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多元叙事方式影响,女性主题叙事逐渐进入博物馆。近年,国内博物馆在展览实践中也开始改变传统"国之重器"观的宏大叙事模式,从"小历史"视角重新审视、诠释和再现女性文化,先后策划了一系列颇具变革性的女性主题展览,为消解男权表征体系中单调的女性形象,重构女性文化身份,实现"她"故事的自我讲述等提供了重要的公共文化平台。  相似文献   

19.
将彩绘作为文物保护修复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已经在颜料分析、绘画技艺、源流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彩绘文物形式多样,通常以彩绘砖石质、彩绘泥塑、彩绘陶器、壁画、木质彩绘、彩绘漆器甚至彩绘金属器形式存在,每种不同基质表层的彩绘文物调查及修复时所要采取的技术手段和秉持的理念都会有所差别,但是又能够触类旁通、互相借鉴。笔者尝试从近年来亲历的彩绘石质、彩绘泥塑、壁画、建筑彩画文物保护、调查项目中所感受的困惑和获得的经验中,探讨不同材质彩绘文物的调查与修复,希望可以得到更多学科基于文物保护意义上的专业支持和积极融合。  相似文献   

20.
倒卖文物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司法实践中沿用投机倒把罪规制倒卖文物的犯罪行为的做法,有违世界通行的罪刑法定原则,1997年刑法增设了倒卖文物罪。倒卖文物罪的“倒卖”应该结合法条上下文以及立法目的理解为买进卖出(包括为卖出而收购、运输、贩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的行为。倒卖文物罪与合法收藏文物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对象的不同。废除倒卖文物罪,设立非法买卖文物罪,以便于更好地打击破坏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的处置、流通秩序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