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7 毫秒
1.
为研究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工艺特点,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等仪器对木胎和夹纻胎耳杯残片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耳杯的结构由内表面漆膜、内侧漆灰、胎体、外侧漆灰和外表面漆膜组成。木胎耳杯以榆木为胎,夹纻胎耳杯中的纺织品为麻类。红色漆膜的呈色物质为硫化汞。木胎耳杯漆灰层薄而细腻,填料主要为石英、钠长石和云母,夹纻胎耳杯漆灰层掺杂了大颗粒无机矿物,填料主要为骨灰、石英和钠长石。不同胎体的耳杯体现了不同的工艺特点。  相似文献   

2.
扬州(古称"广陵")出土汉代木漆器文物数量多、工艺精,是我国汉代漆器重要的收藏、展示与保护、研究地区之一。为了研究扬州甘泉山西汉广陵王陵区内"妾莫书"墓出土漆器的工艺特点,利用超景深视频显微系统、红外光谱、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及其能谱、X射线衍射技术,对3件"妾莫书"墓出土漆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妾莫书"墓出土夹纻胎彩绘漆器以麻布类物质为胎,其上糊裱添加了经筛选的小颗粒石英和羟基磷灰石类物质的漆灰,表面直接髹饰面漆及彩绘,所使用的漆料为传统的中国大漆,不含桐油,其漆膜中的红色颜料为朱砂。此研究有利于其后续的科学保护修复,并为进一步探讨扬州出土的汉代漆器的官、私营属性提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长沙风篷岭M1出土漆器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长沙市风篷岭M1出土漆器百余件,为研究该批漆器的制造工艺及保护修复方法。选取多个样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荧光光谱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进行含水率、木胎种质、漆膜和漆灰成分多项检测。结果显示:木胎漆器含水率远大于夹纻胎;木胎漆器材质有楠木、梓木等;底漆层厚度大于面漆层;漆膜中的红色颜料为HgS,黑色颜料为C,白色颜料中含Ag较高;漆灰中含有大量SiO_2和CaO。本研究成果为研究夹苎胎漆器制作工艺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考古出土的漆器中,除木胎之外,有自铭“革园”的皮革与麻布为胎的漆器,有自称为“布”“绪”“纻”的麻布胎漆器,有自铭“布缯”的麻布和缯帛(一种丝织物)为胎的漆器,以及麻布夹贴于木胎之上的“木侠纻”漆器。作为夹纻胎漆器其中的一种类型,“木侠纻”漆器与“布胎”漆器在制作工艺上是否不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技术演变关系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本工作以2011年10月淮北市出土的一件东汉时期的耳杯为例,采用超景深视频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SEM-EDS)等测试手段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汉代“木侠纻”漆器的工艺特点。显微结构观察发现在器物木胎与外层漆灰之间有着清晰的织物平纹组织结构,织物层的厚度仅占整体厚度的11.4%,远低于同尺寸“布胎”耳杯织物层所占的比例(后者一般在50%以上)。成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髹漆材料为传统的中国大漆,红色漆膜呈色颜料为朱砂,织物材质可能为苎麻纤维,漆灰成分为SiO2、NaAlSi3O8和Ca8H2(PO4)6H2O等常见物质。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比较汉代“木侠纻”漆器工艺与“布胎”漆器,在髹漆材料、呈色颜料以及漆灰中矿物质成分等方面并无区别,仅在织物层的厚度所占胎体尺寸比例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同时,本研究中发现“仅在木胎一侧贴附麻布”的做法与文献记载的“两麻布夹贴于木胎之上的木侠纻”工艺并不完全一致。 文章首次采用科技手段从制作材料、髹漆工艺等方面揭示了汉代“木侠纻”制作技术。事实上,从厚木胎斫制到薄木卷制成型,再到以布为胎,胎骨的变化见证了古代漆器水平的进化历程。从考古出土的漆卮、樽可以发现,薄木卷制而成的器型在两端的连接处仅依靠生漆或其他材料,其本身的结构并不牢固。古代漆工们为了防止木胎开裂,在接口处的木胎之上粘贴织物。这种借助于植物纤维的拉力增强木胎牢固性的技术即为“木侠纻”。当然,“木侠纻”工艺是否直接催生了“布胎”漆器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至少从传统手工业技术发展的规律可以进一步窥探两种工艺之间的借鉴或启示。时至今日,这种工艺在今天的家具、屏风制作中依然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5.
山东日照海曲墓地出土夹纻胎漆器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进行山东日照海曲出土夹纻胎漆器的脱水保护工作,选择了19块残片,运用体视显微镜观察(OM)、X光探伤机拍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残片的制作工艺、材质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批漆器是实用器;其苎麻之间无漆灰层粘结,有别于现代制作工艺;其易存水,是使其易遭受腐蚀的重要因素。本分析结果可为研究我国古代夹纻胎工艺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6.
漫话唐代金银平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银平脱是我国古代金银制造业的一种重要工艺,它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战国时期,人们在某些漆器的外缘镶嵌一圈金银圈,意在使漆器美观耐用,有的学者认为这就是平脱的最初形态。到汉代,出现了真正的平脱。江苏连云港市海州网疃庄汉墓出土的金银平脱漆器,广西合浦县牛岭汉墓出土的已朽漆器上的金银箔饰片,是汉代漆胎平脱的重要实物。特别是广西合浦牛岭汉墓出土的金平脱片,"图案中的飞  相似文献   

7.
山东青岛土山屯汉墓出土了大量汉代漆器,大部分漆器髹涂1~2层较薄的漆,但M162出土的漆奁残片却与众不同。本研究采用数码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M162出土漆奁残片的红漆层和漆灰层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此件漆奁残片的漆灰层表面连续髹涂5层红漆,且每一层厚度均超出同时期其他墓葬出土漆器的漆层厚度,实属罕见。检视以往研究成果,这是目前发现红漆层数最多的汉代漆器标本,其制作工艺较单层髹漆更为复杂。而这种多层髹同种色漆工艺发展的原因,应当出于审美的需要,其进一步发展,或许可视为雕漆工艺的滥觞。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大云山汉墓出土夹纻胎漆器制作工艺,对漆片进行了含水率分析,基本都在60%以上;进行了厚度分析,总壁厚为2~3mm,纻胎厚为1.5~2.5mm,两面的漆层厚约为0.1~0.5mm;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法对红色、黑色漆膜进行了分析,确定为传统的中国生漆,不含桐油;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红色漆膜为含有朱砂的大漆,黑色漆膜颜料为含铁化合物的大漆,为传统的漆器制作工艺。此研究有利于大云山漆器后续的科学保护修复。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漆器的髹漆工艺并为漆器的保护修复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显微镜、显微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光谱、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等方法对浙江松阳出土南宋剔犀漆器残样的制作工艺和材质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结果说明该漆器采用杉木作为漆胎,并在其上涂刷了以高岭土(AL2_O_3·2SiO_2·2H_2O)与动物毛发为主要成分的胎地填料(底灰)。然后分别在器物内外表面上髹饰上调制而成黑色和红色的天然生漆。将外表面红色漆膜雕刻成如意云纹,并在云纹边缘描绘黑漆线作为修饰,最后再在其上髹饰一层红色面漆。漆器红漆和黑漆层由同种天然生漆髹漆而成,但是两者采用的颜料分别为HgS和含Fe的黑色颜料。  相似文献   

10.
盱眙东阳汉墓两件木胎漆器髹漆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苏盱眙县境内的东阳秦汉古墓群是一处重要的秦汉遗址.迄今为止,墓葬出土了大批精美的漆器,为了解汉代广陵国髹漆工艺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为了解其髹漆工艺特点,采用了切片技术、X射线衍射光谱(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对其中两件木胎漆器进行了分析研究.漆膜切片显示素色漆器的漆膜由漆灰层和黑色漆层构成,而彩绘漆器由三层结构组成.分别为灰地、底漆层和色漆层;XRD图谱发现漆灰层中的填料主要为石英(AiO2)和钠长石(NaAISi3O8),漆膜中的红色颜料为朱砂(HgS);红色漆膜的XRF显示了其主要元素是Hg和S,包括Ca、Si、Cu和Fe等微量元素.漆膜的FTIR分析数据显示漆膜中在1630cm-1和1576cm-1处存在着可能是苯环骨架振动的红外吸收峰.研究结果说明了本地髹漆工艺主要分为三个步骤:1)髹漆灰,漆灰层是由生漆调和研磨成细粒的钠长石矿物构成,它能制作出厚度约0.1~0.2 mm薄漆灰层;2)髹底漆,厚度约为0.02~0.09 mm;3)彩绘,红色漆膜中的颜料为朱砂,朱砂含有微量的Ca、Si、Cu和Fe等杂质,表明其来自矿采.  相似文献   

11.
金银平脱是一种将髹漆与金属镶嵌相结合的工艺技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器物装饰技法。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金银平脱技术是由最早出现于商代的金银箔贴花技术发展而来,经由战国、汉代较长时期的发展,到了唐代,这一工艺已得到创造性的运用,成为极具时代特点的器物装饰技法,对后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后世相关装饰工艺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进行山东日照海曲墓地出土夹纻胎漆器的脱水保护工作,在对19块残块样品结构、材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分析技术对Haiqu07漆膜及现代生漆进行了分析。古代漆膜的红外图谱主要吸收峰和现代生漆的基本相同,说明漆膜结构的抗老化能力较强,具有超稳定性,且溶有颜料的漆膜的抗热稳定性高。本结果可为研究我国古代漆膜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13.
漆灰的修复是漆器文物修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揭示故宫博物院旧藏漆器3种典型漆灰的材料构成及特点,以及为漆器修复工作提供科技支持,研究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微区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纤维显微镜观测、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综合分析了3种典型漆灰所含无机及有机原材料。研究结果表明:明代古梅花蕉叶式琴漆灰所用无机材料是动物角灰或骨灰及少量黏土,胶结材料则由中国大漆及少量植物油组成;清代黑漆描金大宝座漆灰的无机材料为含有方解石的黏土,胶结材料为熟桐油、猪血的混合物,此外,样品中还含有麻类纤维,为宝座木胎与漆灰层之间所裱麻布,宝座漆灰不但能提供平整髹漆表面,而且还对麻布有加固定型作用;清代黑漆地填金字张廷玉书圣训天伦对联漆灰的无机材料为黏土,胶结材料则为熟桐油、猪血的混合物。研究所用分析方法体系可实现漆灰原材料,特别是有机胶结材料的准确识别。3种典型漆灰的选材特点与中国古代漆器,特别是明清时期家具、器物制作用料传统相吻合,研究结果可直接应用于漆器文物修复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4.
傅举有 《收藏家》2009,(3):51-58
商西周是中国青铜器的黄金时代,青铜艺术发展到了顶峰,其铸造之精良,造型之美观,纹饰之优美和富于变化,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商西周居于青铜文化中心地位的,是所谓“国之大事,在礼与戎”的青铜礼器和青铜兵器,而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青铜镜,并未受到重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思想大解放,礼崩乐坏,  相似文献   

15.
傅举有 《收藏家》2009,(4):13-19
五、漆画镜 用毛笔蘸漆液在器物上描绘图画的漆艺装饰手法,叫漆画。“漆画”这个名称,最早见于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的《上杂物疏》,疏中有“漆画书案一枚”、“漆画韦枕二枚”、“漆画几大小各一枚”。漆画又叫“描漆”。漆艺经典《髹饰录》经常提到它。如《髹饰录》坤集《描饰第六》的“描漆”条说:“描漆,一名描苹,即设色画漆也。”王世襄先生解说:“描漆就是在光素漆地上,用各种色漆画花纹的作法。”  相似文献   

16.
为用现代化学分析手段来揭示古代漆器的髹漆工艺,对六件宋代温州漆器残片成分和髹漆工艺进行了分析。在利用现代化学分析方法,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体视显微镜等对漆器残片漆膜成分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红色漆膜的主要成分是朱砂(硫化汞),黑色漆膜的主要显色成分可能是炭黑;漆膜结构劣化降解明显,存在多种微缺陷;漆膜中成膜成分是生漆;截面分层明显;银扣漆器中的扣体成分是锡和二氧化锡的混合物而不是金属银,应命名为锡扣漆器;戗金和描金残片漆灰部分的X射线粉末衍射的分析结果表明漆灰层中有添加动物灰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在1987年的法门寺地宫考古发掘中,出土一对髹漆平脱秘色瓷碗,是秘色瓷与金银工艺、髹漆工艺完美结合的珍贵文物。为了对其髹漆工艺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利用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对髹漆残块、银扣残块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髹漆工艺的流程。研究结果可为文物保护修复、科学技术史和艺术史研究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18.
河南巩义市新华小区汉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1年6月,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物钻探队在河南省巩义市物资局所建新华小区2号楼基础内探得一座汉墓(图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联合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该墓进行了发掘,现简报于后。 该墓(编号0106ZGXHM1)为双室砖券墓,方向33°,距地表深8.2米,由墓道、前雨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组成。(图二) 墓道 位于前室北侧偏东,南接前甬道,宽1.2米,由于场地所限,墓道未清理。 前甬道 位于墓道与前室之间,砖砌,券顶为盗洞所破坏,长1.5米,宽1.1米,高1.4米。南部见一铁门环。 前室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