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11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849.7佛见众生,皆如孩子遇慈亲,乃似疾人逢妙药。 “乃”原卷作“(?)”应为“有”字草书。敦煌写本中“有”字或作“(?)”,如伯2133《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一聪明智惠(慧)人",是其例。原录作“乃”不确。下文:“又缘如来队仗入赴毗耶,众生忻仰。问如何队仗,念大圣维摩菩萨。” (页852)“如何”之“如”原卷本作“(?)”,亦当录作“有”字。 849.8 群臣舞蹈,天子除行。 “除”项校作“徐”。按:原卷本作“徐”。 849.8白毫五彩里礼如来,紫磨千光小瞧于(相)好。 “瞧”原卷实作“瞻”,应据改。下文:“金色光中瞻相好,玉毫香里礼千回。” (页855)亦“瞻”“礼”对偶,可参证。“于” (繁体作“於”)原卷作  相似文献   
2.
黄征  王雪梅 《中华文史论丛》2011,(2):357-377,407
本文在整理原件的基礎上考證了陝西省神德寺塔出土文獻Y0001號寫經卷子,證明這件以往被鑑定爲"元明時期"、"金元時期"的作品其實是唐人寫經;因其避唐太宗李世民諱而"民"字缺筆,故其書寫的時間上限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位的貞觀元年(627),下限是五代後周恭帝顯德七年(960);因其不避唐高宗李治諱而直書"治"字,故其準確書寫時間可有幾種不同的推測。  相似文献   
3.
清末在敦煌石室发现的敦煌变文,是民间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由于敦煌变文在文学和语言上的巨大价值,早已引起海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1957年,王重民等六位敦煌学老前辈把散佚在伦敦、巴黎及国内各地的单篇变文汇集整理成第一部集大成的敦煌变文专集——《敦煌变文集》,从而给敦煌变文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苏联所藏的变文写本,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直未能在国内刊布,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很大的遗憾。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周绍良、白化文二先生编《敦煌变文论文录》,  相似文献   
4.
《敦煌变文集》卷五有《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一文,系由向达先生校录。校记云:“原卷编号为伯3803。”按:原卷首题“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末题“仁王般若经抄”,文中有“适来都讲所唱经题,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序品弟一者”之语,并演绎了经文的部分内容,可见这是一篇演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的讲经文,原卷的首题,大概是根据讲经的时间和地点命名的。原卷用章草书,一些字颇难辨识。向达先生在四十年代初就校录过此文,后来发表于《国学季刊》第六卷第四号;收录于《敦煌变文集》卷五的这个校录本,是向氏第二次校录此文。这两个校录本相比,后者的准确性相对  相似文献   
5.
收在《敦煌变文集》中的《李陵变文》,是启功先生根据北京图书馆藏卷校录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所有的敦煌卷子中尚未发现《李陵变文》有第二个抄本,因此它现在仍然是个孤本。这个孤本自从启功先生校录以后,还没有哪位学者重新核对过,因为它一直被封存着,台湾学者潘重规先生在编著《敦煌变文集新书》时未见到它。最近,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期间,北图举办了部份敦煌卷子展览,我们趁此机会将《李陵变文》全文核对了一遍,发现了不少问题。本文就是我们通过核对原卷而作的关于启功先生校录的补校和对各家补校的意见的商榷。 为便于核对原文,我们在每条原文前都标明了《变文集》的页码和行数(用点号隔开);凡引《变文集》中其它篇目,皆标明页码而不注书名;启功先生校录原文中有大量照录的俗字,以及用括号表示的改字,我们一般都直接予以改正,只有在牵涉校改时才原文照录。又《李陵变文》北京图书馆现编号为“新0866”(“新”是新编号的意思,在《千字文》编号之外)。  相似文献   
6.
黄征 《敦煌学辑刊》2001,(1):101-102
在南京发现飞天壁画、飞天石雕和飞天砖雕等重要佛教艺术遗存之后,我们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与南京市园林局联合召开了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以全面、深入地探讨飞天壁画等物发现的意义和价值,研究其艺术风格、审美特征、历史背景、保护措施,比较栖霞山石窟艺术与敦煌石窟艺术的异同,规划敦煌石窟在栖霞山复制的方案,落实编纂《江苏藏敦煌献》的措施,等等。  相似文献   
7.
释“焜黄”     
古乐府《长歌行》:“常恐秋节至,尡黄华叶衰。”部编中学语文课本初中第二册178页注:“尡(kun)枯。”盖意即“尡黄”乃枯萎也。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史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406页注:“尡(hun混上)黄,色衰枯黄貌。”按此误也。其误盖源于《文选》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