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位于长江入海口的“长江口二号”清代沉船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木制沉船之一,已于2022年11月完成整体打捞。在进行水下考古调查时,沉船出水的部分青花瓷出现的病害现象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关注,特别是裂纹中黑色污染物及表面铁锈状污染物对文物的外观产生了很大影响。本工作选取了三件具有典型被污染特征的青花瓷标本作为代表,使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EDXRF)、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分析(XRD)、拉曼光谱分析(Raman)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SEM-EDS)等方法,对污染物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以及环境的影响作用,并对其潜在危害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污染物主要以方解石、菱铁矿等碳酸盐以及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硫化物为主。长期处于河口淤泥中的还原性环境是导致菱铁矿和亚稳的铁硫化物形成的原因,船体中铁质构件腐蚀对局部环境的污染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也反映出被污染的青花瓷所处位置和环境的特殊性。出水的部分青花瓷釉中裂纹的形态表明其形成是由物理撞击造成,而釉中硅灰石晶体的选择性腐蚀会导致腐蚀坑的形成,裂纹和腐蚀坑均为外部污染物进入釉层内部提供了通道,导致瓷器劣化。出水后...  相似文献   
2.
2001~2005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广富林遗址进行多次发掘。该遗址遗存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相当于良渚文化第四期;第二阶段既同第一阶段之间存在文化延续性,又包含一部分非当地传统的龙山时代文化因素;第三阶段即广富林文化,其中的良渚义化因素较少,却同于油坊类型的关系比较密切。  相似文献   
3.
翟杨 《东南文化》2012,(3):92-96
通过对反山、瑶山墓地出土玉器纹样的分析,可以认为良渚社会细线刻神兽纹存在不同的纹饰风格,其雕刻是在不同族群进行的。一些墓地出土细线刻纹样的相似性表明良渚文化贵族集团在很大空间范围内存在着玉器交流的现象,这对认识良渚社会各贵族集团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广富林遗址广富林文化的分期和年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翟杨 《南方文物》2006,(4):64-72
广富林化遗物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发现,1961年广富林遗址第一次试掘中就出土一件广富林化陶鼎。以往,广富林化遗物常被划入良渚化或马桥化中,直到1999年该遗址再次发掘后,才对这类考古学化面貌有了清晰地认识。  相似文献   
5.
广富林遗址2008年度浸水保存的这批样品,从中发现了种类较丰富的植物遗骸,包括有葫芦、桃核、芡实、甜瓜、水稻、葎草、楝树果实等,通过量化统计和植物利用方式分析,我们认为遗址至少在广富林文化时期形成了包括粮食种植和瓜果蔬菜栽培的园圃农业经济体系,并在周代进一步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针对文物在海水中的细菌性腐蚀研究主要集中于海域沉积,但关于咸淡水混合水域的腐蚀性细菌研究鲜有报道。河口及近海岸水域是水下文物较为丰富的区域,咸淡水交互作用影响水下文物的埋藏环境和文物遗存。本研究采集长江口北港拦门沙Ⅱ号沉船附近海底不同层次的海泥,通过非定向富集培养基培养,分离纯化得到18株菌,经16S rDNA鉴定出4种具有腐蚀性的细菌:哈夫尼希瓦氏菌(Shewanella hafniensis)、越南芽孢杆菌(Bacillus wiedmannii)、金橙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aquaticum)和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indicum)。将分离得到的细菌作用于瓷质、陶质和木质等常见文物材料,置于30℃摇床220 r/min转速下培养7 d,喷金干燥,扫描电镜下观察,均可见在材料表面上产生生物膜。生物膜与微生物腐蚀的发生密切相关,除了已报道具有腐蚀性的菌株外,还发现了2株先前并未报道但也在材料表面产生生物膜的菌类:萘醌对希瓦氏菌(Shewanella xiamenensis)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实验结果为揭示海岸带咸淡水混合水域的文物埋藏环境及更好地保护文物提供了科学参考。相比于以往文献,本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拓展:1)研究了腐蚀性细菌对瓷质、陶质和木质文物材料的腐蚀现象,观察到与微生物腐蚀密切相关的生物膜形成,从而实验证明哈夫尼希瓦氏菌、越南芽孢杆菌、金橙微小杆菌和微小杆菌对于瓷质、陶质和木质材料的腐蚀作用。2)首次发现了两株之前未被报道的潜在腐蚀性的细菌:萘醌对希瓦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它们也能在文物材料表面生成生物膜,初步证明这两株菌也具有腐蚀效果。3)探究了长江口咸淡水混合水域的海泥中的优势菌株为芽孢杆菌,并细分出4株腐蚀性细菌和2株未被报道为腐蚀性细菌但具有腐蚀潜力的细菌,区别于以往微生物腐蚀研究都集中于硫酸盐还原菌这一类菌。本研究发现了更多的腐蚀性细菌,揭示了海岸带咸淡水混合水域微生物的丰富性。本研究着眼于长江口咸淡水混合水域的海泥所富含的腐蚀性细菌与瓷质、陶质和木质文物材料腐蚀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该水域的腐蚀性细菌奠定基础,有助于应用于后期文物保护等相关方面。  相似文献   
7.
近几十年来,古代人群的食谱研究已经成为现代科技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国际科技考古学研究领域的一项前沿性课题。人类骨骼的化学元素分析为重建古代居民的食谱提供了大量信息。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对上海松江区广富林遗址良渚时期出土人骨中的Ba、Ca、Mg、Mn、P、Sr、Zn等7种化学元素测定的结果显示:发达的稻作业为该组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植物性食物;而水网密集的周边环境同时又为该时期居民提供了丰富水产品,从而极大地补充了其蛋白质的摄入。  相似文献   
8.
2001年,上海市普陀区志丹苑住宅小区建筑施工中发现一处元代水闸遗址。2002~2006年,上海市博物馆考占研究部对其进行了全面发掘,揭露了石质闸门、闸墙、底石、夯十层和大量木桩、水梁、衬石枋、闸板、挡水板等。有的木桩、地钉上存墨书文字及八思巴文戳记。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海岸水利工程的重要遗存,水闸遗址全套工程建筑保存完好,基础牢固,所用木桩粗大,桩上铺梁和衬石木板的工艺考究,闸门、闸墙和底石等细部结构的处理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进步,提供了长江水系、古海岸变化和城市变迁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翟杨 《收藏家》2014,(10):46-51
<正>1966年4月,在上海市宝山区顾村朱家巷清理了一座明代墓葬,根据木棺上覆盖的铭旌和买地券上的文字,墓主人是朱守城及其夫人,墓葬下葬时间为明代万历早期。在朱守城墓穴中随葬了香筒、座屏、笔筒、砚台、印泥盒、镇纸和压尺等文房用品和香具。这些用品为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珍爱之物,用料讲究、格调高雅,其中还有被王世襄先生誉为"无上精品,第一重器"的朱缨竹雕刘阮入天台香筒,可见这些用具品级之高,代表了明代晚期文人书斋用具的高雅品味,是研究这个时期江南地区文人案头用具组合与社会审美风尚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0.
虹与龙     
虹与龙翟杨Thispaperproposedthatthedesigncarvedinajadependantwithasemi-an-nularofTypeI,excavatedfromM2006inGuoGuograveyardinShangCh...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