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正前言人类自诞生以来即与动物保持着密切联系。动物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肉食来源,还为人类提供了诸如奶、毛、畜力等可反复利用的资源。通常,这些可被反复利用的资源,被统称为动物的次级产品或副产品(secondary products)~([1])。英国学者谢拉特(Andrew Sherratt)很早就对动物次级产品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次级产品革命(secondarv products revolution)的概念。他指出:中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约BC4000~BC3000)人们对动物资源的利用由单纯的肉类资源扩大  相似文献   
2.
3.
4.
5.
后铁营遗址作为皖北地区一处大汶口文化早期的代表性遗址,为探索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发展和扩张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以后铁营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为研究对象,通过种属鉴定、量化统计、年龄结构等多种方法,对当时的动物资源利用、家畜的饲养及肉食资源获取等问题进行研究。通过与尉迟寺、万北等遗址的动物考古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尝试系统探讨皖北、苏北地区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生业活动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淮河中游地区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陆续开展,揭示出这一地区在中国史前文化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生业经济作为史前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全面认识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和研究视角,成为现今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安徽定远县侯家寨遗址出土动物遗骸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探讨该遗址先民对动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结合双墩等遗址的已有研究,可对淮河流域史前先民的生业经济活动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双墩文化是一支分布于淮河中游地区、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其年代跨度约为7500—7000BP,本文通过对禹会村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开展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该遗址的家畜饲养策略。结果显示,禹会村遗址猪群的稳定同位素值整体上反映出以C3类植物为主的食物结构特征,与大、中型鹿科动物比较相似。虽然动物考古的相关分析表明遗址的猪群是以家猪为主,伴有少量野猪、返野家猪等,但猪群个体之间的稳定同位素值很相似,反映了相近的食物结构。植物考古的研究表明,禹会村遗址及所在地区,在双墩文化时期以采集为主,辅以小规模的水稻种植。在这种背景下,禹会村遗址的古人对家猪采取较为松散的管理方式,其食物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禹会村、侯家寨一期和双墩三处遗址的猪群,整体上的食物结构比较相似,但双墩遗址中3例以C4类植物为食的猪可能非本地饲养。双墩遗址作为一处中心型聚落,其在外来稀有资源的占有上优于另外两处遗址,这也反映了这一时期随着文化的交流、社会发展,聚落间的差异和分化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