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再度辉煌 经过7000年前数百年的繁荣以后,宁家坡原来的居民迁走了,一度喧嚣的台地沉寂下来,对于这次移民的原因、过程和目的地我们所知甚少。一直到大约5000年前,宁家坡迎来了又一批居民,从此进入了又一次辉煌灿烂的全盛阶段,留下了远比仰韶早期丰富的化遗存,演绎了一段更富魅力的佳话。  相似文献   
2.
山西临汾下靳墓地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临汾下靳村位于临汾市西南约10公里处,东南距陶寺遗址约25公里,西隔汾河与吕梁山相望,南、北为平坦开阔的临汾盆地,海拔高度450米,属发育良好的河旁台地(图一)。 1997年,山西临汾尧庙乡下靳村一砖厂在村北取土时发现了大片墓地。1998年1  相似文献   
3.
西周倗国墓地出土荒帷印痕的科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文献记载,荒帷是周代贵族墓中用作棺饰的一种丝织品.然而,因难以保存,一直缺少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据.2004年在西周倗国墓地发掘时,发现了板结在土层表面的荒帷印痕,为了解古代荒帷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我们采用显微观察测量、扫描电镜(SEM-EDS)、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以及淀粉粒刚果红染色法等方法和技术,对荒帷印痕和土样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荒帷为平纹组织,经纬密度大约为38×24根/平方厘米.所用红色颜料为朱砂(HgS),黄色颜料推测为黄赭石.石染法所使用的胶结物应为淀粉类黏合剂,说明汉代郑玄对<考工记>中"钟氏染羽"的解释确有所指.纺织品残留印痕的科技分析可以获取丰富的潜信息,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良渚与陶寺——中国历史南北格局的滥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垣曲宁家坡陶窑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1997年在山西垣曲发掘的两座属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完整陶窑和与之相关的窑前活动场、小路、制坯取土坑等遗迹情况。这一发现对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水平及陶窑的发展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宁家坡隶属于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是一个寻常的小山村。20世纪末叶,在距离宁家坡近百公里的河南孟津小浪底,一座代表着当今最先进水平的大型水利枢钮工程拔地而起,大山里长期生存养成的思维模式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展现在质朴的农民面前,垣曲古城盆地一带的“千岛湖”竟然奇迹般  相似文献   
7.
长平,位于今山西省高平市境内。公元前260年,秦赵为争夺韩之上党,在此陈兵近百万,展开了战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结果秦军取得了胜利,并为以后统一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赵军战败,四十万人降秦。武安君白起因赵卒反覆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故自为童子即知有长平”。两千多年来,农耕移土及自然营力的破坏使得一些战场遗骸和遗物时而重见天日,  相似文献   
8.
宋建忠  南普恒 《文物》2012,(3):79-86
西周倗国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横北村北部,北距绛山5公里,在这里出土了铜器、漆木器、玉器、陶器等大量的珍贵文物[1]。在出土青铜器的表面,发现了4件纺织品残片,编号为样品1至样品4。其中样品1位  相似文献   
9.
10.
庙底沟文化渊源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庙底沟文化的渊源长期以来众说不一 ,2 0世纪 90年代初 ,在山西省翼城的枣园遗址和北橄遗址发现的文化遗存为我们重新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根据我们的研究 ,枣园文化北橄遗址一至四期遗存属于同一文化系统 ,枣园文化晚期与关中地区的半坡文化早期同时 ,庙底沟文化是以晋南、豫西地区枣园文化以来的传统文化为主体 ,接受了西部半坡文化的部分先进因素而形成的 ,东庄一期是北橄遗存与半坡文化融合的产物 ,庙底沟文化是不同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