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8 毫秒
21.
一、前言壁画是指绘制于建筑物墙壁和天花板上的图画、图案绘画或先画在布、纸等载体上,然后再贴于墙上的图案。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宫廷壁画、墓室壁画、寺观壁画和石窟壁画。其中,因石窟壁画以宗教内容为主,可以认为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寺观壁画。按壁画所处环境来说,宫廷壁画和寺观壁画又可统称为建筑壁画。因此,壁画大致可以分为墓室壁画和建筑壁画。作为一种珍贵文化遗产,壁画的  相似文献   
22.
西汉漆器具有较高的艺术、历史以及社会价值,但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多因长时间埋藏而严重变形,漆器的结构与纹饰的低畸变获取非常困难,直接影响到漆器的原真性复原。为此,本研究以西安凤栖原张安世家族墓葬群中的大型漆箱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扫描、多角度二维拍照、实体非接触测量等多种数字化技术方法,通过多技术手段的交叉、融合和比较印正,成功获得了西汉漆箱及纹饰的规格与形状,为高度形变出土漆器的原真性复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
鉴于考古工作中发掘现场情况的不确定性,为改进我国古墓葬遗址等发掘现场的传统探测方法,探讨利用自动化技术,设计开发一套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在无考古人员进入墓葬发掘现场的情况下实现预探测功能。该系统主要面向古墓葬遗址的发掘考古需求,由远程监控端、机器人及传输线缆组成。采取分体模块化设计小尺寸机器人,使其可简便拆装成直筒式或车体式两种外形,以适用小直径手工探洞或大直径盗洞两种不同形式的发掘入口。机器人本体集成视频采集及气体传感等环境检测功能模块.实时采集数据并通过传输线缆发送至远程监控端。远程监控端提供窗口化的监控界面软件,该软件在Micro Visual Studio 2005开发平台下完成,在显示并记录采集所得图像和数据的同时,可对机器人的部分模块进行控制。该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设计制造后在陕西省三个古墓葬遗址进行了实地测试。研究结果显示,数据采集准确及时、视频图像清晰可靠、整体系统运行稳定、可操作性强,基本满足了考古发掘现场的实际需要,推进了考古发掘工作的科技化进程。  相似文献   
24.
通过现场完整提取,实验室清理,后期修复复原的工作流程对陕北米脂出土汉代玉覆面进行了及时保护及有据复原。利用X-光探伤、多光谱摄影、三维扫描和高清摄影等信息提取记录技术,对整个清理过程中的信息进行了提取和记录。同时通过总结工作过程中可以避免的问题,阐述了实验室考古与现场保护的紧密关系。强调了作为整个大考古理念的不同阶段,需要有各个领域知识结构的团队共同完成。其中文保人员参与的作用,除了未雨绸缪及时介入,还需结合专业所长,准确合理地选择与使用现场保护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协助考古人员完整保存考古学信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25.
为了对考古现场墓葬壁画的后续研究、保护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对壁画进行全面科学记录和快速无损分析检测。联合多种科学手段,利用各种便携记录、分析检测设备,先后两次(2014年、2015年)在考古现场对韩休墓壁画进行了全面的影像信息提取、颜色记录、材质无损快速分析、病害记录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壁画存在改绘、早绘情况,局部地方有紫外荧光,如黄色、蓝色颜料部分。制作工艺为唐墓壁画标准制作方法,绘画所用材料主要为矿物颜料绘画时存在植物色和矿物色混色、颜料叠加使用情况。墓室壁画整体保存较好,但局部出现了空鼓、霉变等病害,需及时处理。该项工作是国内首例在考古现场对墓葬壁画开展的全面科学记录,为壁画后续研究、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为同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实例和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26.
甘肃马家塬墓地是战国晚期至秦初的西戎墓地,本研究以该墓地M4出土的料珠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分析其成分和结构特征,讨论其工艺特征,以丰富对战国时期费昂斯的相关认识。研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分析结果显示料珠为费昂斯制品,其釉层玻璃化程度很高,经历腐蚀后熔剂流失严重,明显区别于西周时期的费昂斯制品。同时确定釉层中的一些高锡颗粒物为SnO_2,表明当时在釉层制作中加入锡石或锡粉末。该费昂斯制品应采取了直接施釉或包埋施釉工艺。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费昂斯发展历程演变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27.
为了配合基本建设,对甘泉金代画像砖墓进行了整体搬迁工作。采用红外、紫外照相,便携XRF、非接触式色度仪等检测方法在传统画面信息提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画面的信息,发现画像砖和彩绘的颜色以红、白、黑为主色,黄色颜料有荧光反应,初步可确定有赤铁矿、铅丹颜料的使用;病害主要为起甲、空鼓、裂隙、酥粉等。考古现场第一时间控制了墓室小环境和病害,采用泡沫板、复合板、木龙骨对墓室内部进行了整体支撑加固,用石膏麻布、不同型号的钢材对墓室外部进行固型和加固,并在底部插入槽钢和H钢将墓室焊接为一个整体进行吊装和运输。本工作克服了该画像砖墓墓室多、体量大、吊装和搬迁不易的难题,是目前整体搬迁体量最大的墓葬,为同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28.
利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SEM-EDX)、微区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等方法,对韩休壁画墓材质和工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壁画的制作工艺为:在0.7厘米左右的草拌泥层上涂抹0.15到0.37厘米厚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白灰层,之后在其上进行绘画,颜料层厚变化较大。在颜料使用的方面,发现了一种少见的黄色矿物颜料钒铅矿,同时发现该墓葬还使用了有机植物染料靛蓝,上述两种颜料在我国已经发现的墓葬壁画和石窟壁画中均较少见。壁画所使用的其他颜料为唐代常见的矿物颜料,但发现了铅丹颜料变色的中间产物。上述工作为唐墓壁画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9.
为了建立汉代彩绘工艺、彩绘颜料等方面的数据库,为跨地域横向对比研究及彩俑的中长期保护和博物馆展出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MINLTA CR-300色度仪、X—Rite Spectrodensitometer密度仪、XTL系列显微镜分析方法,对汉代陶俑彩绘6种颜料层61个样品的色度数据和5件陶俑残片颜料密度值的分布范围和表面显微结构信息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在大量色度数据的收集分析基础上,构建球体色度容差评估模型。球体色度容差评估结果表明,黑色样品保存较为完好,橙红色色度腐蚀现象严重,橙红色陶俑样品较其他样品分布均匀。颜料密度分析表明,橙红色陶俑腿残片保存状况相对较好,表面的颜料层较均匀且致密。显微分析发现,5%B72乙醇体系对表面颜料加固中,B72加固剂的分散性好,颜料表面无明显变化,在陶俑彩绘颜料保护过程中,B72-乙醇体系是可以选择的。  相似文献   
30.
银由于有着良好的延展性和装饰性,很早就被人们用来制作各式各样的装饰品、首饰及货币等,由此而留下了许多极具观赏性、艺术性的银质文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