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EDXRF探针分析古瓷产地的尝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于古汝瓷原料产地的信息能为汝瓷科技鉴定工作提供可靠的借鉴,本工作采用EDXRF探针技术测试了若干汝瓷和钧瓷等样品中的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再利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处理成分数据,对各样品的因子得分用因子轮廓图和聚类分析图来表示。结果表明,新安钧瓷、古汝瓷和现代仿汝瓷能较好地加以区分,金钧和元钧能从釉的微量元素上加以区分,严和店窑青瓷也能和其他样品区分开。这说明上述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相结合能较好地反映出样品中所隐含的产地信息,从而为汝瓷科技鉴定和其他古陶瓷的产地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2.
云冈石窟长年暴露于自然界风化环境中,以及近些年来,周围煤矿的开采带来的环境污染,极大地影响及危害云冈石窟石雕艺术品的价值及保存,影响云冈石雕文物的有效寿命.为此,通过对云冈石窟三种典型的污染物、粉尘、烟熏及表面结垢进行清洗实验,并采用色差仪、显微视频成像仪及三维形貌仪对清洗效果进行检测,特别的是三维形貌对加固样品和空白样品的形貌变化比较分析,得出样品的显微形态及表面粗糙度数据,对文物的“最少人为干预”和“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的评价给予了支持,为石质文物清洗效果评估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3.
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了大量的彩塑,为了解其制作工艺与彩绘颜料成分,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结合剖面观察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等科技手段,对出土于唐墓的6个样品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泥胎表面先用硬石膏做打底层,再施以彩绘,且彩绘颜料厚薄有异.所使用的红、黄、黑、白和绿色颜料有铅丹、密陀僧、朱砂和土红、雌黄、炭黑、硬石膏及氯铜矿等无机颜料,而粉色彩绘是由铅丹(或铅丹和密陀僧的混合物)与硬石膏调和而成,且密陀僧作为彩绘颜料在新疆是较早的发现.其最为重要的发现是蓝色彩绘为植物性染料——靛蓝.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彩塑修复与保护方案的制订提供了有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44.
针对常规热膨胀法不适用于低温陶器原始烧成温度测定的现状,我系师生经过几年努力,建立健全了测定低温陶器原始烧成温度的热膨胀方法。本文旨在介绍完善健全这一方法的模拟实验和相关理论,以及它在东胡林遗址出土陶器烧成温度测定上的成功应用。显然,这一方法的健全和东胡林出土陶器烧成温度的测定,对于早期陶器烧制工艺的研究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5.
华光礁Ⅰ号出水瓷器脱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光礁Ⅰ号"南宋沉船出水了大量的陶瓷器文物,本文利用电导率仪及离子色谱等方法,分析了相关样品的含盐量,同时对各种脱盐方法进行了实时监测,并最终筛选出了最为有效的脱盐方法。  相似文献   
46.
探索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的影响,对于揭示游牧民族的汉化过程、了解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山西大同南郊北魏(拓跋鲜卑)墓群出土的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旨在揭示其食物结构的基础上探讨农耕文化对其生活方式的影响。一至四期出土人骨的δ13C值为-9.12±0.85‰,表明其主要以C4类食物为主,而其δ15N值(9.56±0.76‰)甚高,显示先民曾摄取大量肉食,即拓跋鲜卑进入中原地区之后,似乎仍以畜牧业为主,而受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影响甚小。至于δ13C和15N异常的四个样品,可能来自其他地区。结合考古资料和相关文献,不难发现,与慕容鲜卑相比,拓跋鲜卑的汉化之路更为艰难。  相似文献   
47.
利用FT IR、DSC以及形态组织观察等方法,初步探讨了Kauramin(MF树脂)法渗透加固16世纪饱水古船残块(古像木)的过程与机理。结果表明,MF树脂可填充在橡木细胞组织的各层中,与其中的纤维素、木质素等形成大量氢键,高度交联,最终形成网络状整体,从而使古木件的机械性能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48.
1 引言 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的两汉时期,经历了西汉、新莽、东汉三个朝代。伴随着政权的更替,其间实行了多次币制改革,铸行了刀、布、圜钱等形制各异、轻重不等、币值不同的青铜货币。而钱币铸造也是石范、铜范、叠铸等多种工艺并行^①,甚至翻砂工.艺也似乎初显端倪。迄今为止,已有较多学者对两汉青铜钱币的合金成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9.
再论"失蜡工艺不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从技术史的理论角度论述了"没有需求就没有发明(No need,no invention)"、"没有需求就没有发展"等技术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中国古代(青铜时代)在发达而成体系的青铜范铸技术环境里是不可能孕育发展出"熔模铸造体系"的,并以曾侯乙尊盘的铸造工艺及相关的模拟实验结果作进一步的论证;同时,对中国古代"失蜡工艺"起源于商周青铜器"焚失法"的观点提出质疑,并指出,"失蜡工艺"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为铸造"西洋风格"的佛像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50.
萧梁钱范烧成温度的测试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测试出土萧梁钱范的烧成温度,并探讨钱范浇铸的成功与否和其烧成温度的关系,利用热膨胀分析法测试了系列萧梁钱范样品的烧成温度。对南京、镇江两地三处萧梁铸钱遗址出土钱范的测试结果表明,各遗址样品的烧成温度相差较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浇铸钱范废弃的原因;对现代模拟制作的、浇铸情况已知的钱范样品的测试结果表明,对于相同原料的钱范,是否能浇铸成功,和它的烧成温度呈现出良好的对应关系。根据对系列样品烧成温度的实测数据,以及模拟浇铸实验中数次失败直到成功的教训和经验,推断出钱范的烧成温度是决定其浇铸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