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对一批出土的西周至东汉毛织品进行羊毛品种及编织方法进行研究,以鉴定羊毛品种和确定相关产地,应用扫描电镜分析羊毛毛纤维的组织结构、形态、纤维类型、细度,鉴定了羊毛品种。检验说明,扎滚鲁克和山普拉墓地出土毛织物主要是用新疆羊的羊毛织制的。  相似文献   

2.
路智勇 《文博》2014,(1):70-74
"捻金线"是最经典、最成功、应用最广泛的丝绸文物装饰用金属线类型。随着对"捻金线"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技术信息被揭示出来,同时对"捻金线"命名的合理性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并有学者提出了"缠金线"的新命名。本文通过对传统"捻金线"制作工艺的调查,探究"捻金线"制作的技术核心,结合古代"捻金线"出土实物的技术信息规律,并对"捻金线"名称在历史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梳理,综合以上研究厘清了"捻金线"得名的缘由,证明"捻金线"的命名合理无误。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截止到21世纪初的考古发掘中,相继在新疆的切木尔切克墓地、鄯善县洋海墓地、且末县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和托克逊县鱼儿沟墓地等地出土了一种很相似的随葬器物"双联器"。根据双联器的出土情况及其所属墓葬的年代,结合文献和中原出土的类似器物,对新疆各地墓葬中出土的双联器的使用流传年代和发展源流进行了分析,另外对其主要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一批中国古代镶嵌玻璃珠化学成分的检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proton induced X-ray emission,PIXE)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nergy dispersive X-ray emission,EDXRF)分析技术,对中国新疆、湖北、四川、广东出土的古代镶嵌玻璃珠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新疆拜城克孜尔墓地出土的西周-春秋时期镶嵌玻璃珠为CaO-MgO-SiO2玻璃,战国时期中国境内的PbO-BaO-SiO2和Na2O-CaO-SiO2镶嵌玻璃珠是同时存在的.本文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并提出了部分今后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5.
有机残留物分析是国际科技考古领域的热点之一,蛋白质分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为对新疆小河墓地出土草篓所含的黄褐色颗粒状残留物进行了分析,以期探索其种属来源,揭示小河墓地先民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的相关信息。本工作首先采用红外方法对墓M13出土草篓中的颗粒状残留物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了较高的蛋白质含量;提取蛋白质后,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出牛酪蛋白、牛免疫球蛋白和牛β乳球蛋白,据此推断该残留物为牛奶制品。需要指出的是,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牛奶加工证据,说明牛奶是小河墓地先民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工作还显示,蛋白质组学方法灵敏度高、所需样品量小,应可广泛地应用于古代残留物分析。  相似文献   

6.
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队委托,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对新疆帕米尔吉尔赞喀勒拜火教墓地出土纺织品进行分析检测。采用形貌观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组织结构观测等方法对样本进行了纤维鉴别、染料测试、组织结构分析,从中发现的纤维品种包括桑蚕丝、毛,染料品种包括西茜草、靛青、黄檗等,织物品种包括毛罽、编织物、绢等。结合历史考古资料对上述分析检测结果进行解读,大量的毛纺织品表明在距今2500年前的帕米尔高原,纺织品具有明显的西域当地性,而具有典型汉文化特色的桑蚕丝和黄檗体现了与中原地区的文化和技术交流。  相似文献   

7.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新疆小河墓葬出土的毛纺织品进行形貌观察,并采用红外显微镜对样品进行测试,对出土自不同地层墓葬的样品归类分析讨论。本研究的目的是补充文物数据库;初步讨论了小河墓葬出土毛制品的保存状况;以小河墓地为例,讨论了墓葬位置对毛纤维老化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新疆小河墓葬出土毛织品的埋葬位置对毛织品的劣化状况有较大影响。劣化形式表现为:纤维横向、纵向的裂痕;红外光谱中酰胺Ⅱ带与酰胺Ⅰ带吸收峰峰高比值的变化;纤维上附着的结晶物推测为雨水或地下水带入的结晶盐。  相似文献   

8.
2011年4~7月,为配合安丙家族墓地保护方案的实施,考古工作者对墓地所属的九层坎遗址进行了试掘。共布探沟2条,揭露2处3层挡土墙遗迹,并出土少量器物。此次试掘对于揭示安丙家族墓地原貌,开展南宋品官家族茔园制度、古代石构建筑工程技术等研究都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段晴 《华夏地理》2014,(1):30-31
2007年,热衷寻找玉石的人在新疆洛浦县山普拉乡的古河道无意中挖到了古代遗址。几块挂毯重现天日。刚出土时,挂毯的颜色无比鲜亮,无人相信它们来自遥远的古代。好在几块挂毯上有古代文字,古代于阗使用的婆罗谜字竟然织入了这些挂毯,其中spavata-“萨波”(首领)一词再现了它古老的形式。文字揭示出,这些挂毯的生产日期大致在公元5-7世纪之间。  相似文献   

10.
王丹 《考古与文物》2023,(5):125-128
本文通过对新疆吉尔赞喀勒墓地出土的毛织物科学检测分析,首次发现了距今2600~2400年大比例使用骆驼毛的现象、驼毛与羊毛混织混纺的多样织造方式,以及纯净驼绒的使用。为了解该墓地所在时期新疆乃至我国西北地区骆驼毛的使用历史、畜牧业发展情况、社会生活方式、技术发展水平等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借助文献分析、传统工艺调查和科学仪器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法门寺丝绸装饰用金的形态、类型、材质和加工工艺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法门寺丝绸用金装饰主要包括金箔贴饰、捻金(银)线蹙金绣、织金锦以及利用缝线和墨绘线条组合装饰几种类型,所用金属线以高含金量的捻金线为主,中国古代金属线的类型演变主要遵循了制作成本逐渐降低,金属线长度、韧性、强度逐步增加,以及金属线外观色彩形貌和装饰工艺逐渐多样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跑马堤墓地是位于湖北省宜城市郑集镇的一处战国至汉代墓地。该墓地出土了大量青铜器,为研究从战国到汉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变迁提供了系统性的资料。本研究对该墓地出土的部分铜器进行了金相组织观察和元素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战国晚期铜器的材质包括铅锡青铜和锡青铜两类,不同类型功用的器物,在材质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西汉铜器的材质则以铅锡青铜为主,合金元素总量相对于战国晚期铜器要低,而且变化范围较大。整体上,该批铜器主要为铸造成型,但其中有3件汉代青铜容器为锻造而成,这三件锻造铜器均为敞口薄壁器物。研究结果可为汉代以后考古学和金属技术史研究提供资料,并为中国古代金属技术史演进序列的补充完善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以及哈密地区文物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抢救性发掘了伊吾县吐葫芦乡峡沟的一处古代墓地,共清理墓葬7座、房址3座.根据墓葬和出土遗物形制特征的初步分析,该墓地属于早期铁器时代.该墓地的发现尤其是积石墓的发掘,为认识东天山北麓古代游牧民族考古学文化面貌及其分布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4.
《文物》2016,(9)
正2010年3~7月,在新疆库车县友谊路古墓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发现古墓葬5座[1],出土了较多不同材质的文物,如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漆器和骨器等。其中,在墓葬M13中出土不少金箔残片,在墓葬M15出土有残断的金线。简报认为这5座墓葬的年代为魏晋十六国时期。本文分析检测的金线样品共6个,均为M15出土的标本。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要对金线的原始形貌、结构进行观察和检测分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丝织品的劣化机理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古代丝织品出土概况丝绸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 ,据考证 China一词 ,与丝绸有关 1。古代丝织品( historic silks)是丝绸文化绚丽多彩艺术内涵的集中展示。考古发现的一件件古代丝织品文物 ,都是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同时也是研究我国纺织技术发展史乃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宝贵史料。我国出土的纺织品无论数量或品种 ,都可堪称世界第一。主要出土情况请见下表。纺织品出土情况调查表出土地点年 代品种及概况江苏苏州吴县草鞋山新石器纺织品葛布。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 丝帛 (经纬密度各为 48根 /厘米 ;丝带宽 5毫米用 1 6…  相似文献   

16.
法门寺唐代丝绸捻金线是大批量出土的早期中国丝绸装饰金属线。本文以法门寺捻金线的形貌观察和材质科学分析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捻金线制作工艺调查线索,分析"捻"金线的相关历史文献,排除利用其他捻金线技术制作法门寺捻金线的可行性,并通过实验室模拟验证,得出法门寺捻金线是通过对芯线加捻,在芯线旋转过程中将金箔条自动捻绕在芯线外而制成的技术结论。  相似文献   

17.
皮革很容易劣化腐变,因此我国出土皮革文物数量很少。新疆、甘肃等北方地区出土的一些皮革文物,是研究古代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为此,本研究探讨了出土干燥皮革文物发掘前和发掘后的劣变因素,并以新疆五堡墓地出土皮革文物的保护修复过程作为实例,对出土干燥皮革的保护方法和过程进行了阐述。在显微镜观察评估病害基础上,对皮革文物采取杀虫、加湿整形等处理。结果表明:干燥皮革劣变的内因主要是皮革本身的组成结构和鞣制方法,外因则主要是皮革出土前所处的土壤埋藏环境和出土后的大气保存环境,保护处理后的皮革恢复形状,可满足展览要求。本研究结果可为出土干燥皮革文物的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曾姬方壶之铭颇多修辞,故引起广泛讨论和诸多异解。本文在充分参考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铭文进行了通盘解读。楚宣王26年,圣桓夫人曾姬撒手而去。丧主为她选择的阴宅,是漾陵一带墓地中最好的,于是铸造了宗庙用的青铜祭器加以纪念。由建设阴宅而铸器,在青铜铭文中绝无仅有;而墓葬称陵、墓地称蒿间,在出土文献中都是最早的。壶铭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墓葬、墓地和死后世界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梳理了新疆各地出土的古代面食及面粉加工工具遗存,将该地区先秦时期至唐代面粉磨制技术的发展过程分为萌芽、过渡、成熟三个阶段;通过对各类出土遗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特点。进而以面食加工在新疆地区和内地之间的传播为视角,探讨了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与影响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一汉毛织品的染色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1985年新疆且末县扎洪鲁克墓群和洛浦山普拉墓群出土的一批周一汉毛染织品的染色工艺,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仪和色度仪对这批毛染织品分别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反射光谱的测定。结果表明,这批毛染品均使用植物染料染色,分别采用四种染色工艺:直接染色、媒染染色、复染染色和套染染色。其中,蓝色毛织品为直接染色;红色毛织品采用了媒染、复染工艺,绿色毛织品由蓝色与黄色套染而成。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红色毛织品是用铝盐作媒染剂染色而成,铝盐含量与毛织品的色度呈相关性。说明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和色度仪的使用是分析古代毛染品染色工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