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6 毫秒
1.
通过分析博物馆馆藏物的悬吊、固定,浮放等基本放置形式,探讨了物的陈列特征及其可能造成的震害因素,综合考察和分析研究了国内外浮放式物体及陈列物的运动状态,指出陈列物在地震发生时的主要危害性运动是滑移和倾覆,根据相关浮放物在地震作用下的计算方法,上海博物馆物的陈列特征及防震设计参数,提出简便实用的浮放式陈列物稳定性计算模型,编制了适合上海博物馆物安全性分析的计算程序。并以上海博物馆物陈列的3类接触材料,4楼中国古代玉器馆的典型陈列物为试点,计算了陈列物的地震中遭受破坏的临界值。表明在设防水准的震和中震情况下,目前陈列现状的绝大多数物均存在倾覆和滑移安全隐患,但当物所受到的地震动减小到110gal时可满足陈列安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危害性分析,结合地震研究工作结果,根据上海博物馆文物防震保护的具体要求,研究确定了该博物馆文物防震保护的设防水准及地震动参数。场地地震动输入峰值加速度水准确定为50年超越概率3%,地震动反应谱采用上海市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GJ08-9-92)中给出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阻尼比0.05),并将输入峰值加速度调整为180gal。研究采用了目前通用的拟合反应谱的方法,通过拟合选定的地震动反应标准谱,合成了6条人造地震波时程曲线,拟合精度控制在相对误差不大于5%;同时结合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GJ08-9-92)中所附的一条强震记录,共同作为上海博物馆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输入地震动。又根据上海博物馆建筑的结构特征分析,结合建筑结沟动力特征的实测结果,通过采用层模型结构时程分析计算方法,计算并获得了在遭遇设防地震时,上海博物馆建筑物每一层的地震动反应,表明上海博物馆建筑各楼层的地震动反应具有明显的楼层放大作用。对各楼层地震动反应的统计分析,给出了上海博物馆建筑物每一层的地震动参数,以此可作为今后文物地震危害性分析,及研究设计隔震装置等防震措施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馆藏浮放陶瓷文物地震摇晃响应振动台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保护可移动文物,采取试验方法研究了地震作用下馆藏浮放文物的摇晃响应.以故宫某展柜为原型,制作了1∶1比例的模型,并在展柜内放置了一陶瓷文物,进行了振动台试验.通过白噪声激励,获得了展柜的基频;通过输入不同类型、不同强度的地震波,研究了展柜和文物的地震响应;通过数值模拟,从理论上对模型地震响应进行了进一步论证.结果表明:对展柜而言,其基频在29~35 Hz之间,与地震波卓越频率相差较大,因而在地震作用下摇晃不明显;对文物而言,在地震波强度较小时能保持稳定振动状态,而在地震波强度较大时,文物容易产生明显摇晃并导致倾覆.此外,数值模拟结果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吻合,证明了试验方法的有效性.在实际工程中,对高宽比较大的文物,应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以减轻其摇晃震害.  相似文献   

4.
《馆藏文物防震规范》WW/T 0069-2015,基于馆藏文物防震安全提出馆舍、展陈和文物全系统防震安全理念、设计方法和具体措施。本研究针对馆藏文物防震设计方法、适用范围、展柜及文物安全性判别等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提出了"地震波+馆舍+展柜+文物"的全过程全系统防震设计理念;其次,针对浮放展柜及文物,进行地震作用下安全性分析研究;第三,与Getty博物馆研究成果对比,验证本研究理论的正确性与可靠性。分析得出:文物防震安全与文物高宽比、支撑接触面摩擦系数、安放处加速度峰值等因素有关;引入了抗滑动安全系数和抗倾覆安全系数进行设计,可充分保证文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减小馆藏浮放文物的震害,研制了一款滚珠式文物展柜水平隔震装置。制作了2个文物展柜模型,并在各模型内浮放文物仿品。分别考虑文物展柜底部安装隔震装置、展柜底部浮放地面,进行了振动台对比试验,检测了隔震装置的效果。结果表明:与非隔震条件相比,隔震体系的基频减小,阻尼比增大;地震作用下,隔震体系中的文物仿品产生的位移、加速度峰值明显减小。但是隔震条件下,文物仿品的动力放大系数仍有大于1的情况,且隔震装置的复位能力尚需提高。建议对隔震装置采取的改进措施主要适当减小基频、增大阻尼比、提高加工精度等。  相似文献   

6.
传统方法加固馆藏浮放文物抗震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馆藏浮放文物的有效抗震加固方法,采用振动台试验手段,研究了传统方法加固浮放文物的抗震性能。基于故宫博物院某展柜原型尺寸,制作了1:1比例陈列柜模型。在陈列柜内浮放一轻质陶瓷文物,分别考虑采用砂子、塑料卡、鱼线、橡皮泥及磁铁加固文物,进行了振动台试验。通过白噪声激励,获得了陈列柜基频分布;通过输入不同强度、不同类型的地震波,获得了不同方法加固条件下陈列柜和文物的位移响应、加速度响应和和动力放大系数,评价了不同方法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陈列柜的基频与输入地震波相差较大,这是陈列柜震害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方法加固文物后,输入地震波的加速度仍有一定放大,但是与加固前文物相比,文物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均有所减小,且文物因摇晃幅度而产生倾覆的可能性减小。此外,从减小文物加速度响应峰值角度考虑,橡皮泥和鱼线加固文物效果优于其它方法。试验结果可为文物防震保护研究提供较全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汶川地震作用下以浮放为主的可移动文物的震害及防震措施,通过震后勘查,讨论了汶川地震造成的可移动文物的典型震害症状。从博物馆、陈列台、文物本身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可移动文物的主要震害原因和传统的防震措施的不足之处,对国内外可移动文物的先进防震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其防震机理。基于国内外可移动文物防震经验,对我国可移动文物提出了防震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造成可移动文物震害除了地震本身因素外,文物防震措施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保证可移动文物的防震性能,首先应规范博物馆建筑抗震设计,其次考虑陈列台隔震技术应用,最后再考虑可移动文物与陈列台之间的可靠连接;采取先进的隔震技术对可移动文物的防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上海博物馆从上海冶炼厂废铜中检选文物的工作。在厂行政的支持和工人们的经常协助下,获得了一定的成绩。1956年内检选出的铜器,计有一千一百余件,包括自殷商以迄明清时代的文物,造型有的非常精美。检出的铜器有些已在馆内陈列。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危害性分析,结合地震研究工作结果,根据上海博物馆物防震保护的具体要求,研究确定了该博物馆物防震保护的设防水准及地震动参数。场地地震动输入峰值加速度水准确定为50年超越概率3%,地震动反应谱采用上海市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GJ08-9-92)中给出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阻尼比0.05),并将输入峰值加速度调整为180gal。研究采用了目前 拟合反应谱的方法,通过拟合选定的地震动应标准谱,合成了6条人造地震波时程曲线,拟合精度控制在相对误差不大于5%,同时结合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GJ08-9-92)中所附的一条强震记录,共同作为上海博物馆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输入地震动,又根据上海博物馆建筑的结构特征分析,结合建筑结构动力地震反应分析的输入地震动。又根据上海博物馆建筑的结构特征分析,结合结构动力特征的实测结果,通过采用模型结构时程分析计算方法,计算并获得了在遭遇设防地震时,上海博物馆建筑每一层的地震动反应,表明上海博物馆建筑各楼层的地震动反应具有明显的楼层放大作用。对各楼层地震动反应的统计分析,给出了上海博物馆建筑每一层的地震动参数,以此可作为今后物地震危害性分析,及研究设计隔震装置等防震措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物》1956,(11)
上海博物馆在废铜中又抢救出四百余件文物上海博物馆的抢救文物工作,最近一个多月来在冶炼厂的支持和工人们的协助下,又从废铜堆内  相似文献   

11.
河北博物馆为了充实革命文物及社会主义建设之部的陈列,组织人员分别去老根据地阜平、建屏等县及唐山、石家庄两市搜集工人运动史和革命斗争的史料及文物、社会主义建设文物。在工作中,特别是在征集革命文物时,遇到了许多非博物馆本  相似文献   

12.
浅论博物馆陈列文物的保护龚德才博物馆的藏品在陈列过程中的保护问题,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物藏品在陈列过程中,外界的条件,如光照、温度、湿度、空气中污染物含量(微尘和有害气体)都会发生改变,容易对藏品造成损伤或损坏。怎样防止文物藏品在陈列展出过程...  相似文献   

13.
由于藏品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在举办陈列展览时,必须重视藏品的科学管理和保护。在举办陈列展览时,陈列设计部门和文物保管部门一定要相互协调,当二者发生矛盾时,陈列设计要服从文物保护的需要,确保展出文物的安全。文物保管部门一定要参与展览制作,在藏品的安全保护方面起监督指导作用。在动用藏品时要保证藏品的安全,不出事故。保管部门要为展出的藏品提供必需的保护条件、环境,以尽可能减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对藏品的危害,负责对展厅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相似文献   

14.
过去人们常常重视对文物藏品的保护,较少注意陈列中的文物保护,特别对陈列布展中的文物安全关注得太少。近几年来,见诸于报端的文物安全事故,不少发生在陈列布展阶段,令人痛心。陈列布展文物安全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安全问题,它涉及到文物展示装置、展示环境和包装搬运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微小问题都会导致文物的损毁。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中的文物是一个国家宝贵的民族财富,也是历史及文化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各类博物馆约有上千所,各个博物馆展示的文物所有不同,在主体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文物博物馆陈列设计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的文物陈列能够充分展现自身文化价值,让游客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及故事。本文首先阐述创新文物博物馆陈列设计法的必要性,然后重点探讨如何创新陈列设计。  相似文献   

16.
正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距重点科研基地)于2015年12月13日至12月19日在新落成的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举办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系列行业标准培训班"。上海博物馆副馆长胡江出席培训班开班仪式并致辞;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副司长罗静出席培训班结业仪式并作讲话。  相似文献   

17.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在我国经过了二十余年的系统性研究和应用实践,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在预防性保护工作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通过明确环境信息、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监督检查的流程,降低文物风险,保障文物安全。本文以上海博物馆的两个临时展览为例,从环境信息统计分析、湿度阈值设定与调控策略选择、材料环境安全性评估、展柜密封性能要求等方面阐述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管理工作的应用实践和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民族民俗文物的优势和观众的心理需求,分析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展览与观众的关系。其中包括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展览必须研究观众的缘由以及做好观众研究工作对民族民俗博物馆的前景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文物保护的研究主要以试验为主,本研究试图用数值方法分析文物展柜的动力学特性,以解决试验分析方法所导致的缺陷。为此,对固定和浮放两种不同边界条件的文物展柜进行地震作用和简谐激励下的动力响应分析,给出了展柜展台面处的加速度动力放大系数(简称放大系数)上限值。以某博物馆展柜为原型,按1∶1/0.39进行缩尺振动试验,得出两种边界条件下展柜展台面处的放大系数。对试验展柜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与试验对比,验证模型及分析方法的正确性。然后,建立展柜模型的有限元模型,对5种尺寸的展柜进行了动力响应分析,并考虑激励幅值、激励频率等对放大系数的影响。分析结果有助于指导文物的防震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0.
采光,是文物陈列及所有展览的必备条件,人工采光则是为了达到比较理想的光线效果所采用的人为手段。由于自然光的照度、方向不易控制,其中又有对文物展品有害的紫外辐射等有害光线,所以,为了保护文物,为了准确地表现文物及其丰富内涵,博物馆文物陈列和其它展览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了人工采光。在人工采光设备中,较之于展厅环境照明和展柜内普通照明的灯具,用于强调文物展品形体、色彩、质感、特征,创造特定艺术效果的专用灯具是深层次的技术和艺术。所以,随着现代照明技术的发展它便得到长足的进步。在我国,由于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