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范丽 《收藏家》2013,(2):51-57
墨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书写用品,还是一件融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艺术品,具有收藏和鉴赏的双重价值。沈阳故宫院藏有多种清宫墨,仅乾隆时期的御墨就有百余件之多,其墨模、图案、装潢都非常精美。造型更是千变万化、应有赆有;质量精美,形式多样,墨品均是采用上等材料,并由技法超群、造诣精深的墨工制作而成。可以说,院藏乾隆御墨无论从形式到装饰内容都达到了制墨工艺的极至。笔者现将院藏墨按院藏乾隆御墨、院藏乾隆集锦墨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宫廷用墨,一般称之为“御墨”。事实上,仔细把宫廷用墨加以区分,又可分为“贡墨”与“御墨”两大系统。它们在形式与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笼统地名之为“御墨”,只是大家相沿已久的一种习惯罢了。  相似文献   

3.
乾隆时期,是清代宫廷集锦墨制造的高峰期,御墨的包装在承袭旧制的同时不断创新,大量墨品囊匣被修补或重新制作,使得"古墨"以及"乾隆御墨"得到了妥善保存并传之后世。  相似文献   

4.
倪清华 《收藏家》2006,(3):43-47
在中国的文房四宝中,徽州的制墨独领风骚,数百年来为文人骚客所珍爱。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圭父子。唐中叶至唐末,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至徽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召奚廷圭担任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圭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宋时,徽州的张遇、沈桂、潘谷、吴滋等,都是著…  相似文献   

5.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代乾隆时期制作的热河图集锦墨两套,其中一套"水流云在"墨侧面有阳文楷书款"程后邨珍藏",表明其为徽州歙县制墨名家程后邨的作品。这两套墨以康熙五十一年(1712)《御制避暑山庄诗》木刻版画内容为蓝本,对相关景致进行了浓缩,表现了封建帝王的山水观及其为政思想。它样式别致新颖,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和史料价值,也显示了乾隆时代御墨的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明清两代制墨工艺较前代发达,名家辈出,实物流传亦较多。明清制墨中心是歙县、休宁、婺源三县。明清墨又因其作用不同分成七类,即:御墨、贡墨、自制墨、珍玩墨、使用墨、礼品墨、药墨。文章对怎样鉴别明清墨品提出了具体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正>康熙(1662-1722年)一朝,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二个王朝,在经历了顺治时期的经营后,清王朝从康熙时期逐渐强盛起来。随着国力的不断提升,陶瓷业的生产也得到了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明、清两代御窑瓷器的烧造都是通过景德镇的御窑厂来经办的,康熙朝也不例外。御窑是明清两代专门为皇家宫廷烧造瓷器的场所,也是负责御用瓷器烧造的生产与管理机构,设立在江西景德镇珠山,明代称御器厂,清代称御窑厂。康熙帝及朝廷对于景德镇官窑瓷  相似文献   

8.
高晓然 《南方文物》2006,(4):I0001-I0004
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类御用工艺品的制作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最后一个繁荣阶段。景德镇御窑厂瓷器制作工艺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陶瓷史上的最高水平.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达到了历史的顶峰.瓷质之精细,釉面之莹润,造型之新奇,色彩之绚丽,可谓登峰造极。正如《陶雅》中评价:“倡条冶叶,不乏奇丽之观。”《饮流斋说瓷》中也说:“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乎鬼斧神工”。当时凡是日常生活中所用器物,均可用瓷器来仿效或取而代之,清人朱琰在《陶说》中曾作过全面概括,他在谈到文房用具时说,  相似文献   

9.
李何 《收藏家》2008,(10):29-35
黄色历来是宫廷的御用色,是皇权的象征。据《明英宗实录》卷161记载,正统十一年(1446年)时下令“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货,丁男充军卫边,知而不告者,连坐。”其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黄釉,法典既明确又严厉。说明白明初以来色地釉瓷就被皇家以法典的形式确定为御用瓷,尤其是黄釉瓷,成为各朝例制。明清黄釉色瓷釉料的配方和烧造工艺更是严密地掌握在皇家御窑厂的秘方之内:一日民窑绝不允许烧造黄地釉瓷,二日民间也不能掌握黄釉瓷的:工艺、配方。  相似文献   

10.
林欢 《收藏家》2014,(5):37-41
<正>自南宋以后,婺源一直是徽墨的主要产地之一。不仅如此,徽墨也是婺源徽商的四大传统经营行当之一。"婺源派"徽墨素以"朴实无文"的平民化特点,以供给普通百姓和小知识分子使用而名扬全国。然而故宫博物院藏有若干婺源詹成圭墨业所制的墨品,皆清宫旧藏,例如"御墨"墨一锭,即是对人们思想中关于徽墨"婺源派"传统观念的一次颠覆。此墨长方形,额间嵌一米珠,下楷书"御墨"二字,中间楷书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17,(11)
<正>清代御窑厂是专门烧制皇宫内府使用的御用瓷的窑场。御窑厂烧制的瓷器除了由皇帝赏赐之外,即使是王公重臣也不能直接从御窑厂中得到。这些珍贵的皇室艺术品,以其出类拔萃的优秀品质、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和传世稀少的数量,历来受到世界各地收藏家们的喜爱和珍视。清代御窑厂是在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而来。明代景德镇御窑厂自明万  相似文献   

12.
珐琅彩是一种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其制作工艺繁复考究。本文通过对故宫旧藏的雍正、乾隆时期的细白釉瓷器造型、胎体、款识等方面探赜爬梳,并与珐琅彩器物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本文结合清宫档案,考证出这一批白釉瓷器是景德镇御窑厂为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特制的白釉瓷坯,证实了档案中有关珐琅彩制作工艺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文史天地》2008,(9):69-69
据清宫资料,制作一件朝袍须要依礼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题由内务府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交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批准件送发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司分织。江宁织造负责的御用彩织锦缎,苏州织造的绫、绸、锦缎、纱、罗、缂丝、刺绣及杭州织造处织造的御用袍服、丝绫、杭绸等,制作过程相当复杂,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研究博物馆古墨保存方法、损坏机理和修复技术,做好古墨保存工作,尽可能延长古墨的保存寿命,走访调查了6家传统制墨企业及其技术人员,基本了解了我国传统制墨业的传承发展情况,进一步了解了墨的传统制作工艺和保存方法。调查结果摸清了古墨发生严重粉碎性酥解的主要原因是受潮和干燥不当,收集了多种修复墨表面所产生的“墨霜”、细小裂纹和断裂墨的常用工艺,揭示了古墨保存质量与制墨材料、加工工艺、保存环境、日常养护等的关系,明确指出良好保存古墨的关键在于控制保存环境和做好日常养护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古墨保存综合性科学研究提供了经验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李晶 《收藏家》2005,(2):59-64
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已经知道利用墨色作为美术装饰了。相传魏晋时大书法家韦诞,经常接触以制隃麇墨著称的墨家,最终在总结前代制墨工人的宝贵经验之后,造出超平寻常的好墨,人们多将韦诞视为墨的发明者。我国的制墨业发展到明清两代,出现了诸家角逐,高手辈出的景象。明代时,罗、程、方三家呈鼎足之势:罗小华明嘉靖时歙县人,其墨: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时人有“重赀争购”罗墨之说;程君房曾一度成为制墨业中的旗手,邢太朴仅以十六个字就概括了程墨的特色: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舐笔有胶,入纸不晕;而方于鲁几乎与程君房同时扬名墨坛,三十岁前所造“九玄三极”墨,就被誉为“前无古人”之佳作。邢  相似文献   

16.
历朝皇家画院都有一批御用画工,为皇帝、贵族们传写“御容”和画像,绘画当时的一些政治活动,或描绘皇帝在宫中的享乐生活。这些作品有的画在宫殿或墓室壁上;有的画在纸绢上,装裱成轴卷,悬挂或贮藏在宫殿里。它们客观上反映了一代皇朝部分重要的政治活  相似文献   

17.
邢继柱 《收藏家》2012,(3):33-40
明朝政府(1368-1644年)十分重视与藏族的团结友谊,与西藏各地和各教派势力有着广泛联系。为此,在宫廷专役造像机构制作藏式佛像,当时称为“佛作”,隶属“御用监”,这里制作出的佛像通常作为重要的宗教礼品赏赐及馈赠给西藏上层宗教人士。  相似文献   

18.
<正>一、纪念墨产生的背景唐末,以奚超、奚廷珪父子为代表的北方制墨名家避乱南迁,带来了先进的制墨工艺。他们以徽州优质的黄山松木为原料,制作出"一点如漆、百年如石"的墨品,徽墨自此声名大显。经过宋元两朝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徽州制墨已是名家辈出,精品不断涌现,一时间世人皆有徽墨既中国墨的认知。清末,徽州制墨一方面受以进口廉价矿物质油烟为主要成分的墨汁、墨水的冲击,丧失了部分传统市场;另一方面则是清代制墨点烟的主要原料桐油大量外销,导致  相似文献   

19.
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庆成同志赠余一件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封套复印件.这是太平天国在江苏所制文物的新发现,也是洪仁玕在江苏遗存的涉外文书封套的首次问世.原件藏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干王封套是用黄绫制成,精美雅致,正面右方墨书“太平天国开朝精忠军师殿右军干王洪仁玕书致”,左方墨书“大进黄弟台览”,正中上方写有“OR12954”.背面右方下端墨书“自苏州发行”,中墨书“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六月十四日封”,在天历右方墨书“内壹件”,左墨书“尚(上)海”.以天历月日为中心,加盖双龙戏珠纹饰官印,印文曰:“太平天国开朝精忠军师殿右军干王洪仁玕”.可惜封套内件未见.考太平天国江苏制作并发行的封套原件已知有四件.它们是(一)庚申十年四月初三日忠王李秀成自天京发行,致征北正总提龚得树封套,无内信,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二)庚申七  相似文献   

20.
墨是书写和绘画用的重要材料,被称为文房四宝之一。书画家云:“有佳墨,犹如名将之有良马”。可知墨在书画家心中的地位。宝鸡市博物馆藏墨,长10.5厘米,宽5厘米,墨质坚实细腻。阴面楷书:“王者以孝理天下则见此宝,草莽臣于鲁按图制。”墨的一侧边缘署阳文楷书“万历十年”,阳面画一鸡图案篆书“文宝金鸡毛”,字体和纹饰均施金,十分清晰。这方墨是明代全国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