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馆藏文物中的书画、古籍、档案、纺织品和竹木漆器等有机质文物,常常受到霉菌的破坏。为了解文物库房有机质文物中霉菌病害现状,寻找适合的防治方法,利用显微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四个库房内文物材料与囊匣上滋生的霉菌进行采样、培养、分离和鉴定。实验分离出的14株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6个属,包括毛壳菌属(Chaetomium)、畸枝霉属(Malbranchea)、曲霉属(Aspergillus)、派伦霉属(Peyronellaea)和枝孢属(Cladosporium)等,其中毛壳菌属数量最多,曲霉属次之,多数为能对文物产生危害的常见菌种,亟待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实验结果可为今后霉菌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馆藏书画文物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害,全面调查馆藏书画文物的微生物病害信息有助于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楚州博物馆旧藏《牧牛图》轴上黑色污斑和红色污斑处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培养和鉴定,并对微生物的酶活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书画文物表面污染物中分离得到13个序列,它们主要隶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和根霉属(Rhizopus)。酶活测定结果提示:酯酶、类脂酯酶以及N-乙酰-β-氨基葡糖苷酶等胞外酶与微生物腐蚀相关。本研究结果为微生物对馆藏书画文物的损伤机理提供了相关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纺织品文物霉变研究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贮藏中占重要地位。为了确定馆藏棉类纺织品文物霉变微生物的种类,了解棉织物纺织品文物真菌病害特点,本研究采用PDA培养基对棉类纺织品文物上霉变部位提取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对纯化后的霉菌进行18S rDNA-ITS序列分析,通过比较NCBI核酸序列数据库序列同源性构建发育树。最终分离纯化共得到6株霉菌,测序结果鉴定为青霉属、交链孢霉属、曲霉属、镰刀属,该四种霉属可能是棉类纺织类文物的致霉优势霉属。利用形态学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棉类纺织品文物霉变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确保获取结果更加快速和精准,结合当前博物馆对纺织品文物的保护现状,提出棉类纺织品文物综合保护措施,为此类文物的防霉工作以及抗霉材料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书画文物由于组成多为有机质成分,自身抵抗环境变化能力比较差,容易被霉菌污染而产生霉斑。通过对古代书画文物霉斑上的霉菌进行分离鉴定,可以更好地了解污染古代书画文物的霉菌的特性。本实验对分离于古代书画文物表面霉斑处的22株真菌进行纯化培养,采用真菌ITS区rDNA序列进行进化分析,并通过形态分析和菌丝的显微观察进一步验证了实验的结果,确定了引起古代书画文物污染的霉菌是由多种霉菌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烟曲霉、棒曲霉、意大利青霉和黑曲霉等。根据这些霉菌的生长和繁殖特性提出了相关的控制措施,以达到抑制霉菌微生物的生长,使书画文物得到妥善保护。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桑蚕丝织业延绵千年,真丝文物记载了中国作为丝绸古国的辉煌历史,对中国古文化及古工业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真丝文物在出土及保藏过程中极易遭受霉菌污染,严重影响文物的研究展示和文化价值的传承,成为各大博物馆和研究所的困扰。通过对真丝文物霉变菌株的分离及鉴定,可以了解真丝文物霉菌污染现状,为真丝文物的防霉控制提供靶标菌株。筛选真丝文物防霉处理剂可为探索真丝文物防霉控制方法提供新的思路,促进真丝文物防霉新技术的开发。本研究从苏州丝绸博物馆霉变真丝文物中分离纯化得到4株霉菌,分别编号为A、D、H、K。采用点植法培养真丝霉变菌株单菌落,观察其菌落特征和培养特性,通过显微观察法记录分生孢子形态、大小等显微结构,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对真丝文物霉变菌株进行鉴定。同时采用牛津杯法测试3-碘-2丙炔基-N-正丁基氨基甲酸酯(IPBC)、2-甲基-4-异噻唑啉-3-酮(MIT)、苯并异噻唑啉-3-酮(BIT)、聚六亚甲基单胍磷酸盐(PHMG)4种防霉剂对4株真丝霉变菌株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4株霉菌分别属于半知菌类丛梗孢目的3个属:曲霉属(Aspergillus),节孢霉属(Arthrinium)及芽枝霉属(Cladosporium),其中A属于节孢霉属,D属于曲霉属,H、K属于芽枝霉属。防霉剂毒力测试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不同防霉剂的敏感性不同。MIT及IPBC对真丝文物霉变菌株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其中MIT对4株霉菌的抑菌活性最为明显,对A、H及K菌株的毒力均优于其他3种防霉剂,对D菌株的毒力仅次于IPBC,EC50分别为56.2355 mg/L、292.1737 mg/L、190.0456 mg/L及62.6815 mg/L;IPBC的综合毒力仅次于MIT,对菌株D的毒力最高,EC50分别为250.2830 mg/L、27.4540 mg/L、480.3257 mg/L及997.2392 mg/L。PHMG及BIT对4株真丝霉变菌株的抑菌活性相对较低。本研究通过对真丝文物霉变菌株的鉴定及防霉药剂的筛选,明确了4种真丝文物霉变菌株的生物学归属,确定了2种高效防霉处理剂,为真丝文物防霉手段的开发提出了新的可能,对进一步探究如何抑制真丝文物表面的霉菌生长,降低霉菌污染的危害,延长真丝展品及文物的保存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6.
虫霉病害是馆藏文物,尤其是有机质文物的主要病害之一,而目前文物虫霉病害的防治方法难以满足安全、环保的需求.本工作总结了植物中药成分对害虫的引诱、驱避,拒食,生长发育抑制和毒杀作用以及在抗霉菌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虽然植物中药成分在驱虫防霉性能上的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但应用于文物虫霉病害的防治上还应在毒性、防治机制以及对文物的安全性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北京故宫文物霉菌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对故宫博物院自然环境库房内空气以及已经生长霉斑的馆藏文物进行采样、分离、培养鉴定,从中了解故宫文物库房的空气以及文物霉菌的种屑。从菌落个数、在空气中的含量以及菌种出现次数等不同角度探讨故宫文物霉菌。这是长霉文物处理时不可缺少的第一步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8.
古旧纸本字画在保存过程中,易于孳生霉菌病害,霉菌会对纸质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作用。为鉴定字画上孳生的霉菌种类,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馆藏的几幅古旧字画上孳生的疑似霉斑进行分离、纯化、培养、鉴定,鉴定结果确定霉菌有肉色曲霉Aspergillus carneus、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花斑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杂色曲霉Aspergullus versicolor、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 Bainier、赤散囊菌Eurotium rubrum、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辐毛小鬼伞Coprinellus radians,此鉴定结果可为进一步的霉斑去除以及防霉技术研究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
古代书画材质比较脆弱,易受环境影响产生霉变,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书画修复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修复的古代书画极易受到霉菌侵扰,在此过程中进行霉菌防治,可以有效保护文物,使其免受霉菌侵害。本文通过对霉菌生长环境的研究,采用环境控制法对霉菌进行预防,采用消毒灭菌方法对霉菌进行治理,防止古代书画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受到霉菌侵害,防止书画修复后将霉菌带入文物库房。  相似文献   

10.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种类丰富,大体可归为纸质书画、近现代纸质文物、碑帖拓片、其他纸质文物四大类。馆藏纸质文物年代多在明清以后,部分纸质文物由于纸张载体、写印色料和保存环境等因素影响出现掉色现象。其中纸张载体包含宣纸、书画纸、草纸、机械纸、相纸等,写印色料涵盖字迹材料、颜料、染料、感光材料等书写印绘材料,其写印色料掉色原因各异,本文对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写印色料掉色原因本文从自身性质和保存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为保护修复中的防掉色处理对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南唐二陵墓室彩画上滋生大面积的苔藓、藻类、霉菌,使原有精美鲜艳的彩画被严重遮盖腐蚀。为此,对南唐二陵墓室彩画上滋生的藻类、苔藓与霉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菌落形态观察与显微形态观察,对其表面滋生的藻类、苔藓与霉菌进行了初步种类鉴定。鉴定结果表明,确定霉菌为黑根霉(R. nigricans)、亮白曲霉(A.candidus)、青霉 (P.echinulatum Raper)等;苔藓为墙藓属(Totula sp)、毛口藓属(Trichostomum Bruch);藻类为鞘丝藻属(Lyngbya)。鉴定结果可为进一步的防藻、防霉技术研究和墓室彩画的现场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金坛戴王府属于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内有一建筑上存有大量清代太平天国彩画。因早期建筑失修,彩画保存状态岌岌可危,出现大量病害,主要包括彩画表面酥粉、污渍、开裂、脱落、滋生霉菌等。2014年,针对该建筑内的彩画状况制定了抢救性保护方案,并最终采用整体加固、清洗,局部修复等措施,完成了戴王府彩画的保护与修复工程。经过7年时间,目前彩画保护效果良好,取得了预期目标。此次在戴王府采用的彩画保护技术,可为同类型古建彩画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door climate that creates risk of damages in naturally ventilated churches in the cold climate of Estonia. Indoo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were measured over a one-year period 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damage functions: mold growth, risk of cracking and fracturing of wooden objects, and delamination of the gesso layer of panel paintings.

In unheated churches, one of the most dominant problems was very high relative humidity throughout the year, creating a high risk for mold and algae growth. Churches may need background heating to avoid freezing during a long cold winter that causes low surface temperatures of massive walls during the spring–summer period. It was found that mold risk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heated churches than in unheated or intermittently heated churches. The risk of mold growth was not decreased by the use of intermittent heating.

In heated churches, overheating (room temperature >+10ºC) causes a RH below 50% during cold periods, and the favorable period for irreversible response of panel paintings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so there is a higher risk that the gesso may crack or delaminat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racking and fracturing of wood, indoor climate conditions are in the safe range for most of the year.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中国花鸟画科的正式形成时期,据考证,当时擅长花鸟画的画家高手如云.但因年代久远,作品真迹早已遗失,今人已无从得知其庐山真面,通过唐代题画诗这扇窗口,对唐代花鸟画的审美价值取向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5.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本研究介绍了传统年画印制所用红蓝色料的发展历史,选取15种中国古代与近现代常用红蓝色料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并归纳总结了标准样品的化学结构与红外谱图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三幅清末民初时期的传统年画开展无损检测。结果显示三幅年画的红蓝色料均为合成颜料或染料,包括酸性大红G、酸性墨水蓝G、普鲁士蓝等。本研究扩展了红外光谱在书画文物分析检测中的应用范围,为传统年画色料的无损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书画,因其年代久远,递藏情况复杂,多数屡经裁切割补、修复重装,故而有很多历史信息或被叠摞或被遮蔽,导致今人不能以肉眼直接观察而获得,而纸绢接补,墨迹、颜料、印鉴的残损也为书画研究者带来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近年来,高光谱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光谱成像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各类彩绘文物中,该技术可为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和保护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本工作以文献调研为基础,简要介绍了高光谱成像的原理及技术特点,对高光谱技术在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的实践进行总结,梳理了国内外研究者利用高光谱技术在书画、档案及相关彩绘文物的增强显示、物质识别、虚拟修复方面的应用案例,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进行收集,分析降尘粒径分布、化学组成、显微形貌、可溶盐含量等理化性质,进而研究降尘对莫高窟壁画彩塑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的降尘大部分为地壳源矿物,对窟内壁画、彩塑带来的潜在危害是物理遮盖和磨蚀等作用,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降尘会对壁画彩塑具有潜在的盐蚀等化学威胁。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是导致壁画彩塑产生病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研究的结果为莫高窟壁画彩塑预防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2017年7月在邯郸华耀城建筑工地发现一座金代墓葬,经清理后发现该墓葬墓室内存留有大量壁画。作为邯郸地区发现数量较少的文物类型,此壁画的发现对研究邯郸历史文化具有重大价值,因此保留壁画实物十分重要且必要。为此,文物保护修复人员按照文物保护修复规范流程,对壁画进行清理、预加固、加固、分幅、支撑、切割、搬运等操作,将全墓壁画分为17幅,全部搬运回文物库房。2020年6月开始进行后期保护修复,采取对砖体的二次打磨切割、脱盐、加固、翻转、画面层清理、补全、作色等操作,壁画保护修复工作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19.
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无损鉴定书画印泥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印章是中国传统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印章所用印泥的无损检测和对比研究,能为书画的鉴定和考证提供有益的信息。但中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传统检测方法存在定量精度不高、不便检测大幅书画等不足。而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新型分析技术,具有测试方便、安全无损、信息丰富、定量准确等独特优势。为了验证该技术用于书画印泥分析和鉴定的可行性,采用14种不同颜色、不同时期的印泥和5种纸、绢等用于盖印的载体进行测试、建模和验证。实验表明,该技术不仅能实现印泥的准确识别,还可用于年代判断和颜色辨别。适当的差谱处理,可在有效排除纸、绢等载体信号的同时保持足够的印泥光谱精度。  相似文献   

20.
南宋宫廷绘画中的“谍画”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宋代的文献材料,从大量的宋人册页中甄别出一些在军事上具有特殊功用的绘画。据考,在南宋出使金国的使团人员中,潜藏有擅长山水画、人马画的画院画家,他们奉命描绘金国的山川地形和女真人的军事活动,笔者称此类带有间谍用途的南宋宫廷绘画为“谍画”。本文阐述了“谍画”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南宋出现”谍画“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历史原因,对此类“谍画“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发现宇文虚中、萧照和陈居中等是可知的南宋”谍画“的作者。此种从军事角度认识某些宫廷绘画,尚属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