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明代中期以后,文人的写意花鸟绘画蔚为大观,不仅许多文人画家都擅长此道,并且出现了象白阳(陈道复)、青藤(徐渭)这样的代表性人物。自此以后,水墨写意花鸟画几乎成为文人绘画的专利或代名词,事实上也是文人绘画的主要艺术表现之一。然而  相似文献   

2.
安娜 《黑龙江史志》2013,(17):231+233
泰山写意人物画就是以描绘泰山人物风情为主的水墨人物画,是泰山学院"美术学院泰山美术特色课程"之一,它旨在以泰山人物为创作题材,试图在泰山写意人物的教学和创作中,宏扬泰山文化,展现泰山人独有的勤劳与智慧。其选材以能展现泰山地方特色的题材为主,并且要适合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  相似文献   

3.
黄碧波 《神州》2013,(33):238-238
画写意人物画的人没有画工笔人物画的人多,究其缘由,主要是写意人物画没有工笔人物画好画,换言之,写意人物画比工笔人物画难度要高一些,所以那些人物画家两者选其一,首选专攻工笔人物画了。但是人物画坛不能只是工笔画一枝独秀,要真正做到中国画坛的百花齐放,写意人物画的崛起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4.
沈骅 《收藏家》2013,(7):75-79
林良,明代著名宫廷画家,弘治间供奉内廷直仁智殿,官锦衣卫指挥,以擅画花鸟著称。林良的花鸟画,延承南宋画风,工水墨写意。取材多是各类禽鸟及古树枯木、寒塘芦荻等山野江湖景色,以表现大自然中的野逸之趣。构图壮阔,用笔沉着痛快,水墨淋漓,充满激情。开水墨写意画之先河,是明代院体花鸟画变革的代表画家,亦是岭南画派的始祖。一.林良"四时花鸟大中堂"的去霉修复  相似文献   

5.
孙晓凤 《神州》2013,(18):237-237
叶浅予是20世纪众所周知的一位画家,以连载漫画和舞蹈人物画最为著称,本文通过对叶浅予人物画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出在水墨人物画并不盛行50年代叶浅予选择人物画并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20,(8)
正梁楷减笔画派是以用笔技法命名的一个中国人物画绘画流派。由于梁楷在减笔人物画上的特殊造诣,因而人们将这一绘画流派称之为梁楷减笔人物画派或梁楷减笔传派。梁楷减笔画派的出现是我国人物画从工笔向写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梁楷减笔人物画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写意人物画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今试从减笔人物画的前驱绘画、南宋梁楷减笔画出现的社会背景、特征及其传承画家等方面,试对梁楷减笔人物画派及其绘画特色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7.
就中国人物画的表现而言,人物造型、笔墨形态的趣味以及各元素的构成关系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其中,稳定而富有东方艺术特征的造型观念和造型特点,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便是画家心目中的主观真实。文章从著名画家蒋兆和的水墨人物画造型入手,将水墨人物画造型本身的变革规律与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作为契合点,以此说明蒋兆和水墨人物画在造型上所表现出的演变和特征。  相似文献   

8.
明清以降中国人物画总体上日渐衰微,但仍出现一批成就突出的大画家。福建省的上官周、华新罗、黄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继上述三位画家之后,从民国至解放初期福建省涌现出一批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古典人物画家,如李霞、李耕、郭梁、张锵、黄羲、杨飞等,他们在古典人物画上,一方面继承了上官周、华新罗、黄慎诸多画家的优良传统,一方面融进自己的特点,并取得了较大成就,从而形成了闽派风格的人物画家群体。杨飞就是其中的重要骨干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李广平艺术简历李广平,1963年3月出生于山东平原,1987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留校任教。1990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室,2004年结业于艺术研究院第三届中国画名家班。2008年至2010年研修于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人物画课题班。现为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有《中国人物画名家技法讲座李广平中国人物画艺术》《名家名画·李广平的重彩艺术》《李广平人物画选》《当代中国画名家研究一李广平研究》《中国书画百杰·李广平作品》《当代名家李广平写意人物》《中国画廊推介画家精品李广平》《名家扇画—李广平人物扇画精品》《模特与水墨人物画》《名家书系——李广平卷》《红旗六十家——李广平集》《大匠之门——李广平写意人物精品》等。  相似文献   

10.
林良、吕纪生平考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良和吕纪是明代宫廷画家中以花鸟画著称的两位大家,他们各自创立的水墨写意和工笔设色花鸟画风成为明代宫廷花鸟画中最具影响的两派(图版二、三),追随者众多,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然而,关于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其他历代宫廷画家一样,记载甚少。出自文人之手的画史,传记或其它史籍都不甚重视这批为皇家服务的职业画家,记述俱只有寥寥数语,而且时有舛误。他们本人以画为业;又极少留下诗文集,应旨所画的作品,也很少署有年款或题上诗文。因此,对他们的生平经历和创作  相似文献   

11.
名家档案     
《丝绸之路》2009,(17):1-1
陈少林,1964年生,四川宜宾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刘大为、龚建新、王天胜、袁武、任惠中、孙克,学习中国人物画创作。擅长中国水墨人物画,作品主要表现西部军人的戍边生活和新疆的少数民族风情,尤擅长人物肖像画,号称“美女画家”。  相似文献   

12.
徐渭作为花卉水墨大写意派的开派画家,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已得到普遍的承认。徐渭的绘画作品以花卉为主,从笔墨技法来讲是以水墨写意为主,不求形似,只求灵气,是典型的文人墨戏。如他说:"葫芦依样不胜揩,能如造化绝安排,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拨皆我五指栽。"也许由于人物画相对说来形似的要求较高,故徐渭似乎很  相似文献   

13.
正谭崇正,湖北阳新人。199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为湖北省国画院副院长,湖北大学中国画研究所所长、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谭崇正是新时期颇具个性风采的写实水墨人物画家,他的画,笔法生动,气息酣畅,壮人情怀。无论是人物的造型,还是笔墨的运用,他都运笔自如洒脱,细腻传神,具有其鲜明的态度和风格,特别是他"以水破线、以水破面"的绘画技法在画坛独树一帜。他笔下的水墨人物画,题材多以近代历史人物为主。  相似文献   

14.
水墨人物画家李伯安走了———他年仅 54岁的生命之躯 ,倒在了宏篇巨制《走出巴颜喀拉》前 ,他的灵魂消融在走出黄河之源的浩荡人流中———化为永恒。“在中国人物画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度上 ,站着一位巨人。”(冯骥才语 )“为 2 0世纪中国人物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把中国人物画提高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阶段。”(刘勃舒语 )“2 0世纪人类绘画之巅峰”(观众题字 )……当然 ,对李伯安其人其画的历史定位最终仍需历史裁断 ,但不可忽视的事实是 :在河南、在北京、在上海的每一次展出 ,从未见到哪一位国人画家能引起观众如此深沉的轰动 ;未曾听到…  相似文献   

15.
花鸟画,自中晚唐兴起之后,一直为宫廷画苑所垄断,成为帝王贵胄表现其雍容华贵的富丽气派的手段。所以花鸟画基本上与文人画风马牛不相干,直到明代前期,还主要是皇家之专属。但到明代中期,文人画势力越来越大,一些画家也把画笔尝试着伸向这个未曾染指的领域。如吴门派诸大家,他们的花鸟画从一开始显示出与宫廷画的明显区别:简洁、潇酒,有着浓郁的笔情墨韵,文人意趣盎然,一望便知与吕纪、林良辈之院体水墨花鸟大相迳庭。此风一开,文人花鸟画就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周之冕的勾花点叶派和陈淳、徐渭的水墨写意派。尤其是后者,开大写意之滥觞。  相似文献   

16.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以楚辞、乐舞和漆器闻名。在美术史上,北宋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和明代山水画家吴伟都有一定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北的美术教育成就卓著.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画家。在上世纪80年代,湖北成为“新潮美术重镇”,一大批青年美术家登上历史舞台,“新水墨”“超写实”“波普风”“新表现”等美术现象.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于英 《收藏家》2005,(4):8-12
在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演变进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卓有成就的优秀画家。其中女性画家虽然人数相对较少,但在绘画史上仍占有重要一席。特别是明清两代女性绘画空前发展,无论画家人数,还是作品数量都超过了以往历代。此时的女性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均有;艺术手法多样,工笔、写意、水墨、重彩兼能。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争不断的时代,也是一个艺术觉醒的时代,更是一个人物画大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人物画直接影响了后来的中国人物画坛。其中对画中人物气韵和风骨的表达则成了人物画品评的重点所在,历代人物画家无不重视对气韵与风骨的表现。本文着重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气韵与风骨在人物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画家们对气韵风骨的理解与表现,以期对今后人物画创作中气韵风骨的体现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闵贞作为清代中期著名的人物画家,存世的作品多为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郑州博物馆所藏《闵贞仕女图》是他书画创作晚期写意人物画作品中的佳品,笔者以此画为例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作品的笔墨技法,以及表达意境等方面对其加以赏析。  相似文献   

20.
张燕飞 《东南文化》2001,(12):32-35
宋元时代,文人画兴起山水画大兴,人物画相对减少。明代绘画总体上承接宋、元传统,山水画、花鸟画方面流派纷出,各成体系。成就显著,人物画也呈山水画逐渐衰微之势人们是画山水之余,偶尔为之了。正如万历年问谢肇制的《五杂俎》中所言:“今人画以意趣为宗,不复画人物及故事。”明代人物画总体上落后于山水画.花鸟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