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博》2014,(5)
紫阳北五省会馆始建于清中后期,会馆壁画是陕西境内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殿堂壁画。文物病害的产生与文物保存环境关系密切,为了使会馆壁画能够原址原位保存,有必要对其保存环境进行评估和改善。因此,我们将环境监测和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会馆壁画的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中。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评估壁画现有保存环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环境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实际应用中,存在布线复杂、通信稳定性差、造价及安装维护成本高、需要频繁更换电池等一系列问题,本工作比较研究了几种成熟网络通信技术在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及特性,并以四川博物院现有433 MHz技术监测系统为例,通过对博物馆应用场景的实验测试,从信号强度、丢包率和电池功耗等多方面,对比分析采用433 MHz、LoRa和NB-IoT等3种网络通信技术的优劣。实验结果表明,基于433 MHz技术的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存在现场布线复杂、建设成本较高、安装维护困难等明显弊端,而基于LoRa、NB-IoT技术的监测系统,与现有的433 MHz技术相比,在大大降低安装维护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中间节点的传输损耗,但所有测试点信号质量并未达到监测所需的覆盖效果,需要通过调整监测系统部署、优化网络应用性能等方式加以解决。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实际应用需求,提出初步思考及建议,以探索一种布局安装方便快捷、使用维护成本低廉的新型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研究结果对今后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网络构架的选择和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工程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藏品管理工作也需更加高效、灵活地进行。利用物联网及相关技术,能快速、准确地对文物信息进行采集,对文物存放环境进行监测,对出入库人员信息进行识别。通过系统软件平台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最终实现了文物的动态管理、清点及信息查询,加强了环境监测水平以及对出入库人员的控制管理。将物联网技术引入藏品管理工作中来,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安全性,更为实现文物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手段。  相似文献   

4.
基于“洁净”概念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研究人员一般均会思考这些问题:什么是文物保存的"理想"环境?博物馆环境应当监控哪些指标,为什么长期以来,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和管理几乎都是围绕这两个主题而开展工作,这些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实施,对博物馆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尚未能在所有的博物馆真正实施.近几年,文物保护研究人员关注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和控制技术的研究,目标在于解决文物保存和展示环境中的污染物如何表征、监测、净化和控制等关键技术问题.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提出基于"洁净"概念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主要研究内容、监测技术和评估体系,以进一步推动馆藏文物保存环境领域相关应用技术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5.
为了建立比较完善的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全面提升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对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存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监测点的文物保存环境基本满足文物保存的要求。建议对文物保存环境实施实时监控,实现不同文物对于温湿度的差异化要求,并采取措施降低库房内有害气体污染以及部分展柜中的光照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武汉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价报告》综合分析,将武汉博物馆在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一期工程中对文物保存环境中的温湿度、空气污染物、光照等控制方法和效果做了客观分析和评价。同时从工作观念的更新、工作程序的规范和工作方案的科学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影响文物保存环境的因素做了客观分析。进而提出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专业技术委员会、加强文物保存小环境的研究、尽早公布实施《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规范》、重点解决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的主要矛盾和重视新馆建设、规范陈列制作和环境改造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等建议。强调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试点工作,以实现我国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工作从传统的个体保护走向科学的整体保护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每年均有珍贵彩绘文物发掘出土,为了在现有条件下探索一种合适的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确保馆内这些新出土珍贵文物得到妥善的保存,本文通过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四类不同文物保存环境中的微气候环境监测对比,探讨各类文物保存环境的微气候条件的优劣,通过对比发现密闭的库房和展柜环境中的微气候相对恒定,比较适宜文物的长久保存,也为其他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预防性保护理念的深入理解,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点领域.为此聚焦国际博物馆环境研究的最新动向,重点介绍近年来我国在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检测、评估、调控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对“十二五”期间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随着预防性保护理念理解的不断深入,馆藏文物的保存环境已经成为了影响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保存环境进行研究对馆藏文物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结合近几年我国在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检测、评估、调控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分析,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深圳博物馆通过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在新馆建立环境无线监测系统平台,改造展厅、库房等文物保存大环境,调控专题展厅展柜微环境,配置多种专用文物囊匣,更换常设展厅部分不合格展柜,以及建立文物保存环境监控管理机制等措施,初步构建起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体系,使博物馆预防性保护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有效缓解了环境因素对文物安全保存的影响。梳理和总结该项目的实施程序、机制、内容、措施及相关思考,有益于全面、持续推进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广汉龙居寺中殿建筑热湿环境特征,采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对建筑空间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监测,分析建筑空间温湿度时空变化规律,评估建筑热湿环境特征,探讨热湿环境对文物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建筑对外界环境温湿度变化具有较好的缓冲和隔离作用,建筑内部热湿环境对文物保存不利,主要体现在相对湿度高、波动大,湿度调控将是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关键。建筑热湿环境为壁画酥碱和霉斑病害主要成因,同时促进了编竹夹泥墙体结构安全问题的发生。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对四川地区明代编竹夹泥墙木结构古建筑热湿环境特征的认识,而且为该建筑壁画病害和墙体结构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一种适宜的遗址文物保存方式,在四季分明,气候变化较为剧烈的西北地区的文物遗址环境区,达到最大程度保护遗址文物的目的,通过对开放式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遗址环境的建筑结构、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及大气颗粒物进行分析监测,并与封闭式汉阳陵博物馆外葬坑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单从环境温湿度恒定、阻挡室外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的角度来讲,封闭式的汉阳陵博物馆存在明显的优势。但依然不能阻止温湿度的季节间波动和室外空气污染物渗入的威胁,同时还要预防室内污染的发生,并且出现玻璃护围内部结露,文物大面积返碱等问题,并不能很好解决文物良好保存和观展目的。所以依旧需要探索一种适宜的遗址文物保存方式,既能保持文物保存环境的温湿度的相对稳定和洁净,又能缓解全封闭玻璃护围内部结露,文物大面积返碱等问题,最大程度延长遗址文物的寿命的同时,满足观众参观的需求。本对比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从物联网概念和技术介绍开篇,分析了物联网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元素关系分析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和范围。同时,针对这种新型技术的特点和限制,探讨了关于在中国古代木建筑保护保存修复方面可即由物联网技术获得的优势及对于现状不足的改善,以及在物联网的技术下文物建筑保护的用户需求、产品形式和获取产品方式的探讨。最后递归出关于物联网技术需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温度和相对湿度是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的两项基本指标。为了更好地处理大量的温湿度监测数据,将K线理论引用至温湿度评估体系,通过K线图四要素的剥离和借鉴,定义采样周期内初始值对应开盘价、采样周期内结束值对应收盘价、采样周期内最高值对应最高价、采样周期内最低值对应最低价。结合一次临展的连续监测数据,使用K线图开展了展厅及部分展柜内温湿度评价,通过主动调湿和被动调湿的调控效果比对,为后续临展等短期展览调湿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本工作为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的数据处理建立了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模型,为文物保存环境质量评估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探讨方案。  相似文献   

15.
李库  程蓓  段晓彤 《文博》2013,(5):88-91,70
汉阳陵是典型的北方大遗址,其发掘和展示的帝陵外藏坑、南阙门、宗庙建筑等均以土遗址为主体。众所周知,土遗址所处的环境是引起其发生病变的主要因素。自2006年帝陵外藏坑遗址博物馆建成开馆伊始,汉阳陵博物馆就联合有关科研单位对遗址区域环境状况进行了跟踪监测。在此基础之上,汉阳陵博物馆于2009年开始,又联合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实施了"汉阳陵文物保存环境实时监测系统项目"。该系统项目利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微传感器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环境因素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共享,并把批量数据通过相应的处理软件以图、表和文字的形式直观显示出来,根据这些图表数据,我们能够及时了解文物保存环境状态,进而制定出更为合理的环境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太原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库房保存环境状况,利用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文物库房温度介于14.7℃-19.1℃,相对湿度介于9.41%-61.3%,整体温度偏低,整体湿度较为适宜;甲醛浓度含量范围为0.002ppm-0.025 ppm,符合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要求;中转库照度保持在80lx-130lx,超过《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GB/T 23863-2009)中对藏品库区光照度的规定。工作人员进入文物库房时紫外线强度在0.02μW/cm~2-0.08μW/cm~2范围内波动,基本能满足《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的要求;有机化合物均在0ppb-1279 ppb之间,整体含量存在数据偏高的监测点,91.91%的VOC数据低于300ppb;空气环境质量级别为S5/C1/P1,与空气品质分级推荐中博物馆库房级别S2/C2/P2相比,含硫污染物超标,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符合要求。从而为进一步的环境调控和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博》2021,(4)
懿德太子墓白虎图长期陈列在展柜中。受保存环境的影响,壁画本身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通过对白虎图壁画展柜内外不同位置布设监测设备的方式,得到展柜内外温度、湿度、光照度、紫外线、二氧化碳、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这几项环境因素的变化数据。结合展厅条件,提出改善文物保存环境的建议。为壁画类文物的科学保护及大型文物展柜环境的监测、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前言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也称为博物馆环境、文物保存微环境,主要是指与博物馆、纪念馆及其他文物收藏单位的库房、陈列室、储藏柜、展柜等室内环境中可移动文物本身具有直接而密切关系的温湿度、污染气体、光辐射、虫害和霉菌等外在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对文物长久保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开展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科技研究,对博物馆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调控、评价和整治,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预防性地从源头上保护珍贵文物,促进中华文明传播,是我国馆藏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领域十分迫切、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博物馆环境实施有效的监控,是预防性保护珍贵文物的有效途径。为广泛发挥物联网在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控方面的作用,阐述了基于"洁净"概念的博物馆环境及其预防性保护内涵,分析了博物馆环境温湿度、污染气体、光辐射、有害生物四方面监控的特点与需求,介绍了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几项重大文物展览活动中的有效应用情况,指出大力加强博物馆环境适宜的监测技术研发,是实现博物馆环境风险预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博物馆文物保护理念的深入理解,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规划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点领域。本文结合成都博物馆建设初期开展的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规划研究和实践工作,在博物馆微环境监测调控、文物防震方面针对具体文物做了大量的分析设计:文物保护应注重预防性保护手段的改进与优化,特别在地震多发区应建立文物防震应急管理机制和配套措施,重视环境监测、博物馆馆舍动力检测等数据的积累,提出了基于文物安全的立体式、全系统防震安全理念框架,以动力检测数据为依据针对展陈和每件珍贵文物开展防震设计,并采取适宜成都博物馆的防震措施和装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