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研究在全面细致地梳理总结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基础上,对便携式光纤反射光谱法对染料的非接触无损分析的应用进行研究,探索其技术条件和实现方法,并对所得光谱和色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便携式光纤反射光谱法能得到关于染料种类和老化等方面的丰富信息。利用此方法测定染色织物的光谱和色度值,可以无损鉴别染料种类,跟踪染料的保存状况。研究成果为纺织品文物色度和染料的现场无损分析、不同测试数据之间的比较研究、数据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现实的途径。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无损、高效、适合测定大量样品和跟踪测定染料变化,其缺点在于不能得出精细结构信息和需要数据库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正纸张的自然老化同时受到许多因素的协同作用,这是人工老化很难模拟的。近年来,无损检测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直接对纸张和古籍进行无损检测分析。除了红外光谱法,X射线荧光、拉曼光谱等都可以对纸张进行无损检测。纸张老化后的选择性变色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变色和未变色的纸张除了颜色外并没有明显的区别。本研究利用无损检测方法,对两本17世纪书中严重变色和未变色的纸页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获得纸张变色  相似文献   

3.
文物的无损检测是文物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也是文物科学保护研究不可或缺的前期分析工作。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计划以古陶瓷的无损分析为先导,陆续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及研究深度,同时也不断完善各类分析手段。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报道了古陶瓷完整器元素成分无损分析方法研究的前半部分工作:研究方法的确认和总体设计。  相似文献   

4.
物的无损检测是物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也是物科学保护研究不可或缺的前期分析工作。上海博物馆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计划以古陶瓷的无损分析为先导,陆续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及研究深度,同时也不断完善各类分析手段,在大量献调研的基础上,报道了古陶瓷完整器元素成分无损分析方法研究的前半部分工作,研究方法的确认和总体设计。  相似文献   

5.
纸质文物是重要的文化遗产.由于纸质文物本身材料的特性,容易受保存环境的影响发生老化降解.科学的分析诊断和评估是长期保护纸质文物的前提.受样品限制,无损分析测试技术是文物分析的发展趋势.根据纸质文物的特点,本文重点介绍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核磁共振和X-射线光谱等方法在纸质文物评价和鉴定分析中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前景.如何将多项无损测试技术联合运用,并加以规范化,以最小的损伤,获取更多的信息,建立完整的纸质文物无损分析体系,是今后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6.
为了真正实现古陶瓷完整器的元素成分无损分析,就要建造能容纳常规大小古陶瓷样品的真空靶室,以及建立弯曲表面古陶瓷的定量分析方法。本文报道了本实验室QuanX型能谱仪真空靶室改造的整体设计和加工,以及针对弯曲表面古陶瓷样品定量分析的处理方法。大量的测量工作表明所改装的能谱仪完全适应古陶瓷完整器的元素成分无损分析的需要,同时证明古陶瓷样品在较低真空条件下的测量分析是完全无损的;所提出表面弯曲古陶瓷的定量分析处理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精确度较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新石器时代,地中海区域是欧亚非三洲重要而古老的贸易路线。黑曜石原材料及其制品的生产应用是当时人类制造石器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来判断地中海地区黑曜石制品的起源,就要寻找一种价格低、易实践、用途广、又无损的检测方法。于是1994年提出利用无损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真正实现古陶瓷完整器的元素成分无损分析,就要建造能容纳常规大小陶瓷样品的真空靶室,以及建立弯曲表面古陶瓷的定量分析方法,本报道了本实验室QuanX型能谱仪真空靶室改造的整体设计和加工,以及针对弯曲表面古陶瓷样品定量分析的处理,量的测量工作表明所改装的能谱仪完全适用古陶瓷完整器的元素成分无损分析的需要,同时证明古陶瓷样品在较低真空条件下的测量分析是完全无损的,所提出表面弯曲古陶瓷的定量分析处理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精确度较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2月20日~23日,由国际博协文物保护委员会(ICOM-CC)、美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联合举办,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和国家肖像美术馆承办的"绘画表面无损检测:科学影响和保护实践"国际学术会议在美国华盛顿召开,该学术会议会期两天,重点关注绘画表面分析检测技术和仪器的最新进展,来自全球主要文物保护机构和本领域知名专家和学者共15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上博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的徐文娟、徐方圆2人应邀参加会议。由于文物的特殊价值和不可再生性,开发无损或微损的纸张分析与诊断方法,以最小限度的微量样品获取更多信息,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便携式和无损检测仪器、方法应用于文物的分析和研  相似文献   

10.
烧结粘土砖作为中国古建筑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现有的机械物理性能检测方法多为破坏性的,采用超声波无损检测法则可以最大程度保证砖的完整性。因此,本工作对比了试验台、砖表面平整度以及砖湿度等客观条件对超声波无损检测方法的影响,确定了超声波法检测古代粘土砖性能的操作流程。在初步测定采自山西南部及香港某古建筑的砖性能后发现,超声波无损技术可以标定砖的机械物理性能,并能判断同类型砖的不同劣化程度。超声波无损检测过程可以很好地保证古代砖的完整性,不会对古建筑造成破坏,而且具有便携性。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无损检测是可以推广应用的古建筑勘察及质量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克服传统的有损文物分析技术对文物造成的破坏,研制出一种简易光导纤维反射光谱仪。建立了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技术对颜料分析鉴定的基本方法,提供了一种简捷的文物颜料无损分析鉴定的新技术。通过对西安、重庆等地彩绘文物颜料成分的鉴定,表明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法测量结果准确、可靠,在文物颜料鉴定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贵州驿道文化线路的价值构成是多层面的,既有作为驿道整体的文化价值,包括散落其间的不可移动和可移动文物自身的历史价值,及因驿道而产生的不同区域间交流、对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又有驿道赖以存在的生态价值和驿道沿线自然景观、人文遗迹等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仪器分析技术和方法被应用到皮质文物保护领域。分析检测是获取文物病害信息和评估保护效果的重要途径,可以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介绍了表面分析、光谱分析和波谱分析、热分析以及联用技术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和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它们在皮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情况。皮质文物本身蕴含着大量丰富的信息,对皮质文物开展系统全面分析研究,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层面定性和定量研究环境因素对皮质文物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建立皮质文物检测结果数据库和皮质文物病害标准图库,以及构建皮质文物劣化和病害防治保护效果评价体系是未来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利用漫反射光谱、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技术,对一张道教人物画像的颜料进行原位无损鉴别,结果显示,画像主要使用了朱砂、巴黎绿、群青、雌黄、碳黑和铅白。为了明确群青是人工合成还是天然颜料,采用X射线衍射对画像蓝色颜料进行物相分析,结果表明,该颜料确为合成群青。由于群青和巴黎绿均为人工合成颜料,其首次合成时间分别为1828年和1814年,清代晚期引入我国,由此推断该画像应在清代晚期以后绘制。这一研究表明,上述三项技术联用非常适合于易损和不允许取样的古字画颜料的无损分析鉴定,在纸张类文物分析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馆藏文物包装用无酸纸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酸纸是重要的馆藏文物保护载体。为满足文物保护的需要,综合分析了国内外8种用于档案和文物包装的无酸纸成分及性能,并在此基础上研发自制文物包装无酸纸。结果表明,由于文物的特殊性,目前我国无酸档案卷皮卷盒用纸及纸板不能满足文物保护的需要。棉麻材料组成的手工纸材料符合文物保护的需求。自制文物包装用无酸纸的p H值、金属离子含量、卡伯值及物理性能等达到文物保护包装无酸纸的要求,通过了文物保护用材料的安全性评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红砂岩作为建筑材料,在广东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东莞地区遗留有众多的红砂岩文化遗存,它们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红砂岩文化遗存多处于露天状态,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病害状况较严重。目前,针对这些文化遗存的保护研究还没有充分开展。为此,在对红砂岩文化遗存保存状况调查的基础上,使用XRD等分析手段研究该地区红砂岩文化遗存的风化腐蚀机理。结果表明,侵蚀破坏红砂岩文化遗存的主要因素是水(降雨、酸雨、毛细水)和可溶盐。本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该地区红砂岩文化遗存的规划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前基于光谱成像的彩绘文物分析主要集中在颜料分析、信息增强、隐含信息挖掘等方面,分析方法主要采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针对文物数据专门分析方法研究尚显不足的问题,提出基于光谱成像的彩绘文物新应用与新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最小噪声分离(MNF)变换感知修复区域的新应用,利用感兴趣区域分析与融合挖掘彩绘文物隐含信息以及基于稀疏非负矩阵欠近似彩绘文物线稿提取的新方法。通过在唐墓壁画、彩绘泥塑以及手绘绢画上的实验,发现光谱成像可以有效感知修复区域,提出的新方法可以有效挖掘隐含信息以及提取线稿,对基于光谱成像的彩绘文物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合肥出土东汉墓葬蜡质文物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了FTIR和XRD分析方法对合肥地区出土蜡状文物进行了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件文物的质地是蜂蜡。结合文献资料,可以发现这件蜂蜡制品的出现与人工养蜂技术在东汉时兴起密切相关,它的品质反映出东汉时期高超的蜂蜡精炼技术。  相似文献   

19.
石质文物表面墨迹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许多不可移动石质文物,尤其是石刻文字表面,因历代文人墨客的拓片留下了大量墨迹。这些墨迹是否对文物本体岩石有害?一直是保护工作者希望了解的问题之一。为此本研究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和实验研究。通过对各地保存较完好的石刻表面的观察,可以发现石刻表面残留的墨迹具有某种保护作用;对模拟样块的SO2腐蚀实验结果表明,岩石表面的墨迹具有一定的阻止空气中腐蚀性气体侵蚀岩石的作用;盐迁移破坏实验也发现墨迹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减小可溶盐结晶破坏岩石的作用。吸水率实验和电镜观察等结果显示,墨迹缓解岩石风化的机理主要是墨迹对岩石微裂隙具有填充和加固作用,使岩石的吸水系数降低,部分阻挡了可溶盐的入侵和聚集结晶。  相似文献   

20.
古代壁画、文物彩绘病害调研与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古代壁画、文物彩绘上出现的起甲脱落、酥粉、滋生霉菌与低等植物、风化褪色、粘结土锈、肢体断裂等多种导致其自毁的严重病害,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并初步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上述病害进行治理研究,并对部分濒临自毁的文物进行了抢救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