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沈业  姜在新 《神州》2013,(5):219-219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充足,与此同时人们普遍会感觉到对于文化的缺失,随着文化水平和价值观念有了很转变,传统文化及其相关产品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黑陶作.勾传统工艺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员,在市场的销量却并不乐观。本文通过对黑陶工艺品的包装设计分析研究,试图通立对于黑陶工艺品包装进行改变来改善黑陶工艺品的品牌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六安双龙机床厂墓葬出土西汉黑陶的呈色机理,利用现代科技分析手段对黑陶的黑色物质进行物相分析、显微观察和成分分析。拉曼光谱结果显示黑色物质是无定形碳;SEM显示黑色物质均匀覆盖在胎体表面,其颗粒大小为3μm左右,属于炭黑颗粒;能谱分析显示碳元素分布较为均匀;红外光谱检测出黑色层中含有生漆成分。综合分析显示黑陶样品的呈色机理是:胎体表面被均匀地涂饰了一层由生漆和炭黑构成的黑色物质。该研究对探讨黑陶呈色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对了解黑陶制作工艺的发展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开始以来,我又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到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的黑陶文物,再次感受到它的古朴厚重,感受到它的生动传神。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黑陶文物近百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元代黑陶明器,共有40余件,包括人俑、马车、粮仓、生活器具等。这套黑陶明器型制古朴,做工精巧细致,数量丰富,品相完整。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质感细腻温润,通体透射黑色光泽,时代风格明显,是元代黑陶中的精品,如图  相似文献   

4.
双墩遗址黑陶渗炭工艺初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双墩遗址是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个重要遗址。该遗址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黑陶,黑陶的制作工艺有多种,为探明双墩遗址黑陶的制作工艺,采用了XRD、喇曼光谱、重烧试验、显微、岩相、SEM和EDS探针等技术,对双墩遗址出土黑陶和局部发黑陶器进行了综合的测试分析。结果指出,陶器整个表层的黑色物质是炭黑。碳元素沿剖面的分布为:内外表层高而中间低,而内外表层0.6mm范围内炭含量的分布不甚均匀,存在明显的高低起伏,表明双墩遗址主要采用渗炭工艺制作黑陶。  相似文献   

5.
大溪文化的陶器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质地良好、相当美观,各类陶器究竟是怎样制作和烧成的,笔者正在进行研究。众所周知,黑陶是渗碳所致。然而经过渗碳的陶器不单是黑陶,在红陶当中,有一部分器物外表呈红色,内表却呈黑色或灰色;也有些器物外表的上部呈红色,下部却呈黑色或灰色;还有些器物在红色的外表上有三条或四条距离相近的竖直黑道,这些器物上的黑色部分也是渗碳的结果,只是渗碳  相似文献   

6.
屈家岭文化是分布在江汉平原的一种古代原始文化。它承袭大溪文化,历经了发展、繁荣等整个过程,最后转化为湖北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的彩陶纺轮、朱绘黑陶、蛋壳黑陶,以及陶器中的鼎、豆、壶、杯、碗等,独具一格,有别于其它的古代原始文化。最近几年在地处中原的河南省中部和南部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地区不断发现屈家岭文化的遗存,为研究屈家岭文化和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的关系问题,探讨中原和周围地区原始文化的交流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使用显微观察、成分分析、扫描电镜能谱、激光拉曼光谱等科技手段分析黑龙江省友谊县凤林古城所出的凤林文化时期的表面涂黑黑陶和共出颜料块,结果表明黑色涂层为石墨。这和我国古代传统的通过渗碳形成黑色表面的黑陶技术完全不同。凤林古城所处的鸡西鹤岗煤田地区盛产石墨,因此石墨陶衣很可能就取材自当地的煤矿。  相似文献   

8.
(一)我想着重谈谈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在这之先,须要研究一下在考古工作方面的文化定名问题,关于文化定名我们国家基本上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以在遗址里发现的遗物,在表面上或形式上表现了一种突出的特征,作为文化的名称,如黑陶文化,是因为遗址中发现有磨光黑陶或蛋壳黑陶;彩陶文化,是因为遗址中发现有彩绘陶器;印纹硬陶文化,是因为遗址中发现有印纹硬陶;细石器文化,是因为遗址中发现有细小的石器,以这样的特征作为文化定名的根据,是十分不恰当的,这是只看表面而不看内涵,只注意形式而忽视本质.同时,只注意表面特征容易使人发生误会和产生错觉,本来在生产水平有显著差别的两种文化,但都有彩绘陶器或者都有磨光黑陶,如果不加区分的都  相似文献   

9.
一 引言 龙山文化最初得名于1930年发掘的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从那时到现在,已过去了六十余年。在这期间,全国各地发现了许多具有黑陶特征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由于人们最初对龙山文化面貌的认识不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许多具有黑陶特征的文化遗存统统划入了龙山文化,因而使龙山文化概念的内涵大大外延,造成了龙山文化的复杂化。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与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渐渐注意到了不同地区之间的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有一定的区别。五十年代末,安志敏先生就指出,山东地区龙山文化有独自特征,应与中原地区各类龙山文化相区别,而称之为“典型龙山文化”或“山东龙山文化”。此后很多人都认识到了不能将所有具有黑陶特征的文化遗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20,(8)
正蛋壳黑陶杯是典型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它造型精美,制作工艺精湛,代表了龙山文化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由于其制作复杂、规格极高、不易保存,因此现在可见完整器物极少。本文撷取潍坊地区出土的部分蛋壳黑陶杯,结合其出土遗址描述,使读者对这一地区的此类器物的分布和特征有一大致了解,进而说明潍坊地区在东夷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陶器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器物类型,它出现时间早,种类多,时代和地域文化特征明显。因  相似文献   

11.
2004年4月29日,绍兴市文物局会同考古研究所在绍兴皋埠任家湾茅家山抢救性发掘清理一座战国时期木椁墓,出土了具有楚文化因素和越文化因素的遗物68件,其中包括作为明器的黑陶编钟和编磬、青铜兵器和车马器、漆木器和印纹硬陶器等,为进一步研究越文化和楚文化的渊源提供了翔实的历史文物和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上蔡县在一九七八年的文物普查中,发现五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名称是:十里铺遗址、段寨遗址、钓鱼台遗址、蟾虎寺遗址、晒书台遗址。从地面拣到的陶片看,这几处遗址内都有河南龙山、屈家岭和大汶口三种文化堆积。河南龙山文化中,灰陶居多,黑陶次之,绳纹居多,条纹次之,并有少量方格纹;出土的器物有鼎、鬲、罐、豆、碗、壶和鬶等。屈家岭文化的陶色为赭红、深灰两种;有粗绳纹、也有素面;完整器物尚未发现,但出土很多长方形的板状鼎腿和鼎罐口沿。大汶口文化多灰陶和黑陶,纹饰有浅兰纹和竹节状纹;出土的器  相似文献   

13.
余杭县出土的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的陶器刻划符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湖位于余杭镇西南500米,东汉蓄天目万山之水成湖.近代因苔溪的疏浚,南湖遂渐干涸.1985年镇水产队在这里专营挖砂副业.1986年和1987年,在挖砂中陆续出土了100多件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石器.积砂厚约1.5米,器物均在砂底发现,难以分清文化层次.根据遗物分析,较早的有属于马家浜文化的夹砂腰沿釜、牛鼻耳罐,还有少量骨角器,也有腹部附加一周堆纹的罐和鼎,数量较多的是良渚文化时期的黑陶器皿及石器.在60多件黑陶器中,刻有较明显陶文和符号的有5件.1、黑陶豆1件(86C3—347),豆盘呈椭圆形,侈口,豆柄,竹节状,有镂孔,喇叭形圈足,通高16.8、盘径19.3×12.3、圈足径11.7厘米,烧成后在盘面两端刻有复线“山”字形符号各一,盘中心刻有4个同心圆,似一个太阳外围带有一圈光环(见图一).这一符号与上海青浦西漾淀水井所出鸟纹尊上的图案基本一致,与山东莒县凌阳河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文字也有相似之处.盘面刻有文字的同类陶豆在1937年何天行先生所著《杭县良渚镇石器与黑陶》一书中曾有述及,何先生还记录了其中8个文字,有7个字在甲骨文中找到了同形字,其中3个与金文中同类字可以相对应,何氏认为黑陶文字为初期象形文,为古代越族文件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良渚文化与玉器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6年,考古工作者施昕更在浙江余杭县良渚村发现了一种新的,以黑陶和玉器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这类遗存在1959年被正式命名为良渚文化.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良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平山县一九七四年十一月到一九七八年六月发掘的春秋战国时期三十座古墓中,出土有数量相当多的陶器,尤其战国时期的六号墓和一号墓两个王陵出土的陶器,很有代表性,是研究战国时期我国北方陶器的重要资料。这两座墓出土的陶器有罍、鼎、壶、盘、匜、(南瓦)、鸟柱盘、鸭形尊、筒形器座等。从陶质上来分,有灰陶和黑陶两类。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58,(7)
去年秋天,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了一支新疆考古工作队,在塔里木大沙漠周围进行了广泛活动,先后到达马耆、库车、喀什、和阗和婼羌,行程两万多里,考察了不少古代城镇遗址,搜集了大量的汉、唐时代的文物。其中有纪元前后的石器、骨器、彩陶和黑陶片,也有古维吾尔文、古藏文、佉卢文等木简残片。这些文物对研究我国古代新疆历史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翠莲 《文物春秋》2000,(3):4-9,,3,
一、尧方头遗存分析尧方头遗址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区的中部,是1998年夏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发现的。①其文化内涵比较单纯,基本属于同一时期。该遗址发现的遗迹现象较少,仅有圆形和椭圆形灰坑。遗物以陶器为主,其中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数量最多,其次为泥质黑陶、夹砂黑陶、夹砂褐陶和泥质褐陶,夹砂和泥质红陶极少;器表以绳纹为大宗,约占整个陶器群的80%左右,其中又以中绳纹为主,粗绳纹次之,细绳纹较少,旋纹加绳纹和附加堆纹加绳纹等复合纹饰较为常见,素面和磨光约占15%左右,此外还有少量的划纹、乳丁、旋纹和印纹等;器类以平底器和三足器…  相似文献   

18.
关于青瓷与白瓷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后在考古工作中的新发现,提出了一些关于我国瓷器发展的新问题,现在据个人所知的材料,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请大家批评指正。一.关于瓷器的起源: 广义的说,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以前为了阐述瓷器的起源和说明我国瓷器历史的悠久,往往把仰韶文化中的彩陶放在最前面。其实无论彩陶、红陶、黑陶、灰陶都是粘土烧造成的,而瓷器的質料则是高岭土,由于两者質地上的不同,前者决不可能发展成为瓷器。彩陶在新石器时代以后卽已绝迹,但其他陶器存在的时期很长,尤其是灰陶,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应用到现在,在这数千年中,从未有向瓷器发展的迹象,其变化只是在器形,花纹和泥質粗细上。所以彩陶、红陶、黑陶、灰陶由于本  相似文献   

19.
2000年3月至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登封法王寺二号塔地宫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该地宫由踏道、宫门、甬道和宫室四部分组成,室内北部的砖砌长方形台基上有一泥质趺坐高僧真身像,出土有白釉盒、白釉细颈瓶、黑陶钵、鎏全镂空铜炉、铜净瓶及迦陵频伽盒等20余件珍贵文物。该地宫的发掘,为唐代佛教考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文博》2019,(6)
广富林出土部分夹砂陶器经拉曼光谱检测显示掺有圆形铁质(Fe2O3)颗粒物,EDS能谱及岩相分析表明该种铁质颗粒物的掺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掺合料与陶胎界面液相的形成。掺有铁质颗粒物陶器的成分与泥质陶有显著差异,可能为广富林当地陶土与广富林当地河流中的细泥沙混合使用。泥质黑陶外层黑色陶衣与内层结构一致,应采用了渗碳工艺。部分夹砂陶器较厚的外表面经XRF成分测试发现其元素组成与内部差异较小,且理论烧成温度与内部一致,其双层结构应为烧制过程中内外受热不均所致。广富林时期夹砂陶与泥质黑陶的烧制可能使用了不同类型的陶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