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高松冢壁画发现以来,就壁画中四神、人物服饰、手持器物等题材的研究很多,并取得了很大成果,对绘画技法的研究则只在高松冢古坟综合学术调查会松秋山光和与柳泽孝撰写的调查报告中有所涉及。在此,我们依据该报告,以壁画的绘制手法为  相似文献   

2.
古墓葬壁画的原址保护一直以来是个世界难题,影响因素多,保护管理难.日本的高松冢古墓葬壁画被发现时,色彩亮丽,精雕细作,文化价值极高.采用原址保护方案,几十年间都获得成功,曾是日本文物保护界的骄傲,也是周边乃至西方国家考察日本文物保护的必看项目.2005年,高松冢古墓因无法抑制壁画表面霉菌繁殖,最终放弃了原址保护,并进行了当今最精细、技术最先进、耗资最大的古墓葬解体工程,轰动文物保护界.  相似文献   

3.
高松冢古坟位于日本奈良县明日香村,是1972年发现的一座大约为公元7世纪后期的壁画墓。由于第一次发现了有星象、四神、人物群像等内容的精美壁画,当时在日本社会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壁画的内容,不仅在学术界,在新闻媒  相似文献   

4.
《文博》2014,(5)
紫阳北五省会馆始建于清中后期,会馆壁画是陕西境内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殿堂壁画。文物病害的产生与文物保存环境关系密切,为了使会馆壁画能够原址原位保存,有必要对其保存环境进行评估和改善。因此,我们将环境监测和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会馆壁画的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中。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评估壁画现有保存环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环境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5.
现存的馆藏壁画和部分原址壁画中,为了加固、保护壁画颜料层,在20世纪70~90年代,曾经大量使用加固剂和封护剂对壁画颜料层进行保护修复。受当时修复材料和施工工艺的局限,经过仅40余年的变化,一些早期的保护修复有机材料老化,导致许多壁画出现了新问题,主要表现为眩光、变色、龟裂、起翘等病害,严重影响壁画的长期保存和展陈。文章列举了国内外早期修复材料因老化失效而损害壁画的几桩案例,讨论了现代有机材料的老化对壁画保存的不利影响,并对修复材料的"失效"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可以认为,修复材料老化导致壁画外观的变化及保护材料未失效但造成壁画性质改变引发潜在病害的两种情况中任意一种,均可视为修复材料"失效",为了长久保护壁画必须予以清除。最后探讨了清除失效修复材料时使用凝胶清洗和微乳液清洗等方法的有效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6.
成倩  宋燕  孙延忠 《文博》2009,(6):216-221
馆藏壁画是博物馆藏品中一类特殊的文物。在馆藏大召寺壁画、陕西唐墓壁画等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馆藏壁画区别于原址壁画的特殊性,并提出针对馆藏壁画特点进行历史信息与现状调查的内容框架。强调壁画揭取历史、修复史、搬运史和保存环境等历史信息的调查对于认知壁画的重要性:壁画的现状调查包括本体调查和病害调查两部分,能够帮助保护工作者以科学的视角综合评价壁画保存现状。本文分别论述调查各个方面的意义、具体内容和方法。调查结果无疑对于制定保护修复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为合理实施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后续研究和档案记录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7.
壁画菌害主要种群之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生物是影响古代壁画安全保存与展示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检测是壁画保护研究的重要环节。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直接分析微生物遗传物质确定种属,可以避免传统检测技术必需的微生物培养过程,不仅快速、全面,更重要的是能够确定主要致病菌。本研究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中国北方两个5世纪壁画墓,确定导致壁画菌害的主要种群为假诺卡氏菌(Pseudonocardia sp.),为微生物病害治理和预防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8.
空鼓病害壁画灌浆加固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壁画空鼓病害是最为严重的壁画病害类型之一,如何科学解决壁画空鼓病害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保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在室内模拟实验和现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西藏布达拉宫等处古建筑空鼓病害壁画的修复加固治理,系统总结了空鼓病害壁画灌浆加固的基本原则、材料与修复工艺,重点讨论了灌浆孔与锚固孔位置选择的标准、注浆管的埋设,水灰比与灌浆量的控制,壁画支顶防护的作用,灌浆结合锚固补强的技术要求,补色的标准与原则,灌浆效果的评价及灌浆设备的研制与开发等关键的技术问题。结果表明,壁画灌浆结合锚固补强技术是解决空鼓病害壁画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生物因素对壁画的腐蚀破坏作用受到了众多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重视,针对壁画生物腐蚀的防护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从可以造成壁画损害的生物因素出发,综述近年来壁画生物腐蚀研究的成果,分别从小型动物、昆虫、植物、微生物以及游客五个方面阐述对壁画的影响,并讨论了进行生物腐蚀防护的措施和研究方向:对小型动物,使用一些物理性的防护措施,应成为有害动物防护研究的重点;对昆虫,防治重点是减少昆虫的植物性食物,昆虫中存在的捕食关系也是限制昆虫种群数量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对微生物,一些具有抑菌效果的无机材料或许可成为生物杀菌剂的替代品;对植物,有害植物的清除技术的提高和有益植物的筛选和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对游客,建立人工复制的壁画或者设立数字影像代替原有文物壁画供人们参观,是目前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本综述成果可为以后的壁画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酥碱病害是壁画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被称为壁画的“癌症”。因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病害产生机理复杂、修复材料匮乏和修复方法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酥碱病害的修复与防治。本文系统梳理酥碱病害的成因、病害机理、加固材料、地仗修补材料,以及针对不同盐霜的保护修复方法的研究成果,客观评价酥碱壁画修复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古代壁画酥碱病害的防治与修复提供系统的技术参考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1.
略论苏南土墩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夫 《东南文化》2001,(3):27-39
土墩墓是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化遗存,它与同期的吴越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土墩墓的研究是考古学界研究南方地区考古的重要课题。土墩墓为一墩一墓、土墩封土层内含有祭祀器物堆、大部分墓有熟土坑及葬具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南唐二陵壁画已有保护修复材料的种类,使用多光谱摄影技术分别对钦陵和顺陵壁画保护修复材料的分布区域进行探查,在紫外荧光图像中确定了保护修复材料的位置,通过红外光谱和热裂解-气质联用技术对材料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二陵壁画所使用的保护修复材料主要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聚醋酸乙烯酯,还发现少量多糖类物质,为调和地仗石灰层所使用的糯米汁。该研究表明通过多光谱摄影技术提供线索,使用红外光谱、热裂解-气质联用确定成分是一种可靠的墓葬壁画保护修复材料分析方法体系,为墓葬壁画保护修复材料的鉴别提供借鉴,也为保护修复材料在墓葬壁画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和劣化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罗汉洞石窟始凿于北朝,是泾川百里石窟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其赋存的石窟壁画内容丰富,制作工艺特殊,对于研究泾川佛教的发展及丝绸之路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通过罗汉洞壁画材质组成、结构特征等综合分析,壁画主体结构由内到外依次为支撑体,粗泥层(添加有麦秸),细泥层(添加有棉花),白底层,颜料层。壁画多处可看出重层现象,内层早期壁画所采用颜料均为矿物颜料,其中红色颜料为朱砂,绿色颜料为氯铜矿,蓝色颜料为石青。而外层清代光绪年间壁画红色颜料为铁红,绿色颜料为巴黎绿,蓝色颜料为群青,橙色颜料为铁黄,黑色颜料为炭黑。通过对罗汉洞石窟壁画制作工艺进行诠释与解读,并与其他丝路沿线壁画颜料应用方面进行比对,以期促进这一丝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极易附着并不断侵蚀各类文物,但用于高效去除或预防微生物损害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却相对有限,通常很难有效清洁以及阻止微生物在露天环境文物上的重新定殖。在文物保护领域,使用抗菌纳米材料近年来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环保技术。本工作总结了文物微生物退化防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梳理了杀菌剂、天然抗菌剂、精油熏蒸剂和新型纳米抗菌材料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杀灭剂的作用机制及其效果差异,指出了纳米材料的应用潜力及存在的不足。本研究结果可为文物保护修复中微生物病害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对于文物微生物防控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技术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布达拉宫壁画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最雄 《文博》2009,(6):157-174
布达拉宫是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保存了大量的反映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佛教等题材的壁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壁画不同程度的产生了空鼓、起甲等病害,严重影响了文物的保存。本文针对壁画的最严重的空鼓病害,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研究,筛选出了vRPS为主剂,粉煤灰(F)加阿嘎土(A)为填料的无机灌浆材料并辅以锚杆补强加固空鼓壁画的修复材料和修复工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对内窥镜检测壁画空鼓状况以及探地雷达检测空鼓加固后的效果也做了尝试性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壁画的发展与不同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习俗、宗教、哲学、美学观念等紧密相连。同时,壁画的制作也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古代壁画极具历史、艺术、科学技术价值。墓葬壁画出现并最终形成一种丧葬文化现象是在汉代。汉代墓葬壁画自西汉前期形成以后,不断发展演变并形成了一套非常系统完整的体系,表达了深邃而复杂的信仰和丧葬观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绘画的造型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墓葬壁画在早期绘画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研究对发表在《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等十余种期刊自创刊至2015年的有关墓葬壁画方面的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据此研究了我国墓葬壁画的分布区域及其特征,总结墓葬壁画的保护模式与方法,并就墓葬壁画保护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正史记载的九位"丹扬王"的官爵变迁和丧葬情况逐一考察,将山西怀仁县丹扬王墓墓主人的生活时代缩小到北魏时期,然后根据墓葬形制的特殊性,推断是孝文帝时期重臣刘昶与三位公主夫人的合葬墓,后因迁葬而空穴。并对该墓出土人物画像砖和甬道壁画的文化来源稍做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次修复对象是北宋早期的墓葬壁画,该壁画的出土为弥补邯郸乃至河北宋代早期墓葬壁画实物资料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对该壁画的保护修复,不同于以往揭取或整体提取的方法,该壁画采用切割砖体的方法。该方法能较好保留文物结构上的完整,保护了壁画的安全,也为后期的二次修复提供了可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19.
墓葬壁画是一种重要的彩绘文物,对其进行揭取搬迁并加固修复是目前主要的保护方式。而在揭取搬迁时,对壁画绘画内容和颜料进行数字化记录及特性分析,是后续壁画表层合理修复的重要依据。光谱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属性与视觉同步感知的信息探测手段,可以用于壁画表面颜料层的高维信息记录与材质属性分析;同时,利用高光谱伪彩色显示技术可以实现颜料色彩的虚拟复原。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融合光谱分析与带通能量积分的壁画颜料色彩虚拟修复方法,并利用采集的颜料光谱数据、壁画高光谱成像数据与模拟真实场景下的混合颜料光谱数据进行壁画颜料识别与色彩虚拟复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选取的唐墓壁画上的红、黄、蓝、绿四种颜料,其融合光谱识别结果是:武惠妃墓的红色颜料为朱砂/银珠、韩休墓的黄色颜料为石黄/雌黄、武惠妃墓的蓝色颜料为石青/青金石、韩休墓的绿色颜料为石绿的匹配度最大;同时,基于上述识别结果,得到了纯色复原和壁画基底绘制复原的壁画颜料色彩虚拟复原结果,可以为壁画实体修复提供颜料层视觉修复的参考依据。上述研究成果在壁画保护及活化利用领域具有重要的创新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部分文化遗址因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导致现有常规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无法有效实施,而传统的文化遗址保护技术也无法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最大化。物联网作为一项新兴的前沿热门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具有能够与文化遗址保护工作紧密结合的发展潜力。本工作首先分析了文化遗址保护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并对物联网技术与文化遗址保护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针对文物保护领域的特殊需求,着重描述了文物本体与环境信息采集、监测数据的远距离传输,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处理三方面相关的物联网技术,并对涉及关键技术应用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说明。最后简要介绍了已经部署运行的典型文化遗址保护利用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敦煌莫高窟保护与利用系统,系统经过连续几年的运行积累了大量的监测数据,为敦煌莫高窟文物的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这将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