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明代运河“水脊”的形成及其意义
作者姓名:高元杰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山东聊城 25200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明清黄运地区河漕赋役与社会变迁研究”(20YJC770006)
摘    要:明后期以降的史籍普遍认为南旺自元代起一直是会通河沿线的制高点“水脊”,元明会通河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是否选择了南旺“水脊”作为分水口,这种观点不正确。南旺湖原本是梁山泊最后的余绪,地势低洼,明初宋礼引汶水到南旺济运后开始淤积,成化年间确定南旺分水核心地位后,挑出的泥沙堆积在运河和小汶河两岸形成土山地貌,构成明后期以降人们眼中的“水脊”意象。即南旺“水脊”形成于明代中叶,是汶水泥沙淤积和人工挑浚堆积的结果。据此,需重新审视元明会通河成败的原因,讨论明代中叶南旺“水脊”的形成对会通河水源从暴虐黄河水到安稳汶河水的转变的意义及其对明中叶以降治黄原则的深远影响。

收稿时间:2021-08-30
点击此处可从《历史地理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历史地理研究》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