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中国妇女发展脆弱性:测度、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
作者姓名:曾通刚  赵媛  杨永春  贺容
作者单位:1. 兰州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 730000;
2.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南京 210023;
3.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武汉 43007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55)
摘    要:借鉴人类发展指数(HDI),从健康、教育及就业三大维度构建中国妇女发展脆弱性评估模型。以妇女发展脆弱性指数为测度指标,运用变异系数、LISA时间路径和时空跃迁等方法,对2006—2016年中国妇女发展状况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布和时空交互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2006—2016年,中国妇女发展脆弱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区域差异在波动中逐渐扩大。在区域尺度上,东部地区较低,中部和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高。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显著,呈现两极化;②脆弱性类型以低和较低脆弱类型为主,大致以“胡焕庸线”为界,西北半壁妇女发展脆弱性显著偏高;③中国妇女发展脆弱性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和空间锁定特征。相对长度由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及西南地区递增,弯曲度表现出相似的空间分异特征;④妇女发展脆弱性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全球化和教育事业发展对于降低妇女发展脆弱性具有积极作用。政府行为的驱动效应对脆弱性存在抑制作用,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关 键 词:妇女  脆弱性  空间格局  驱动机制  中国  
收稿时间:2018-12-24
点击此处可从《人文地理》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人文地理》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