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博物馆公共性的本土话语与治理实践
引用本文:关昕.中国博物馆公共性的本土话语与治理实践[J].东南文化,2023(1):173-181+191-192.
作者姓名:关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
摘    要:中国博物馆的演变深受国家治理体制影响,并映射了中国本土公私观念与思维结构。中国博物馆的“公共性”表达,一方面体现为中国传统“公家、公门”意义的持续在场,政府主导下的各类公立博物馆是民国以来博物馆的主体类型;另一方面体现为规范性、伦理性的“公”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民族国家视域下,“国家-国民”的公理观成为民国以来博物馆的价值合法性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博物馆单位体制与“人民观”的确立与发展,进一步固化了侧重国家主体意义、国有领域性的“公”与侧重“国-民”关系、规范性、伦理性的“公”相互嵌套和相互制约的结构性关系。这种结构关系构建了中国博物馆公共性的主要特征。

关 键 词:博物馆  公共性  单位制  人民观  治理  伦理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