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一战前后中国国耻记忆的形成与演变
引用本文:马建标.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一战前后中国国耻记忆的形成与演变[J].近代史研究,2017(2).
作者姓名:马建标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五四时期的反日运动研究”(13CZS026)的中期成果
摘    要:自1915年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发生之后,北京政府、革命党以及社会各界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二十一条"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保存价值。北京政府保存此国耻记忆,既有免责之虑,也有捍卫其统治合法性的功利性诉求;革命党将"二十一条"国耻记忆用来证明北京政府的卖国行为,以便进行革命动员;一般新闻出版界则借此刺激民族主义消费,寻求国货消费的合法性。五四运动期间,"二十一条"国耻记忆向卖国贼国耻记忆演变。由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凸显的民族危机与国内激烈的派系竞争纠缠在一起。在此语境下,国耻记忆扮演着对普通民众进行救亡启蒙的社会角色。在这一国耻记忆形成与演变的背后,蕴含着时人关于如何救亡的集体潜意识,即加强民族内部团结,才是自我拯救之路。

关 键 词:一战  “二十一条”  国家认同  国耻记忆  亲日派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