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笔谈:公共考古/公众考古概念下的考古学教育思辨
引用本文:高蒙河,魏峻,杭侃,高大伦,方向明,王涛,李飞,王良.笔谈:公共考古/公众考古概念下的考古学教育思辨[J].中国文化遗产,2022(2):4-20.
作者姓名:高蒙河  魏峻  杭侃  高大伦  方向明  王涛  李飞  王良
作者单位:1.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2.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科技考古研究院;3.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4. 云冈研究院;5. 南方科技大学社科中心/文博中心;6.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7.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8. 贵州省博物馆;9. 北京中学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双减”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CDGB21488)成果之一;
摘    要:考古学和当代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越来越多,种种联系组成了公众考古/公众考古学要关注的诸多领域。脱胎于英文“Public Archaeology”的“公共考古”或者“公众考古”概念,在中国的实践和讨论均体现为考古学面向公众的沟通和共享姿态。公共性是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公共性体现得越充分,越能促进政府、机构、专家和民众之间的共赢;公共考古的教育性体现在能够架起专业考古与普通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让更多的民众理解考古学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什么,以便获得更多的支持;公共考古的开放性则要解决“谁的公共考古”这样的问题,通过改变考古学/考古学家与公众之间的单向关系,变考古学家的“他们的公共考古学”为公众的“我们的公共考古学”。今天公众考古已从最初“什么是”和“要不要做”的认识论阶段,发展到如何做好和怎样推进的实践论阶段,因此需要专业化、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该从人才现存问题的导向出发,依托有条件的高校,推动公众考古课程建设并逐步发展到课程体系建设。公众考古需要常态化、体系化、制度化。对“公众”本身也需要研究和分类加以引导。从考古现场到遗址公园和博物馆的展厅,都是考古学家与“考古学利益相关者”“交流”和“...

关 键 词:公共考古  公众考古  考古教育  人才培养  公共性  开放性  共享  项目式学习  课程体系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