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的发现(原简报见《文物》1988年第一期),是近年江浙地区重大考古成果之一,它对认识我国原始宗教问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中,曾发现有12座墓葬,从其打破关系看,《简报》称建坛早于埋墓时间是完全正确的。然仅据砌于石堪中,覆盖于石墈之上的护坡内和打破护坡土的墓葬中出土的陶鼎、篮纹夹砂陶缸等遗物“具有同一时期的特征”,便进一步断定“建坛和埋墓先后相隔不久,因而可能出于同代人之手”,说明瑶山祭坛与墓葬存在着某种联系,埋在祭坛上的死者就是巫觋,“可能也是祭祀的对象”,却着实令人费解。 我们发现《简报》中足以表明建坛时间的遗物十分有限,陶器器型变化虽然较快,容易识别,但它还是要有个缓慢的演变过程。考古学依层次的不同和器型变化等特点,把某一文化划为若干期,这只是相对的一个大的时间概念,并不等于同一期内的器物实际年代都完全相同,就碳14测定年代而言,浙江最早的良渚文化遗址是吴兴钱山漾,为3310B.C.±135年(ZK49),最晚的是嘉兴雀幕桥,为2378B.C.±145年(ZK242)。前后经历近千年,而《浙江良渚文化小墓的分期》只分作四期,假设各期年代相等,每期时限也有230年左右,时间跨度较长,尤为重要的是:从祭坛与墓葬打破关系看(参见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