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淮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中期生业格局变迁——以双墩遗址植物遗存为例
作者姓名:郑晓蕖  张东  赵志军
作者单位:1.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3.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淮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业模式的植物考古学研究》(批准号19CKG027)课题资助;
摘    要:淮河中下游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复杂、交流频繁的区域,正如地理环境一样,文化面貌也兼具南北两地风格,农业格局及生业模式亦是在这种环境与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得以形成。双墩遗址在该地区新石器文化中晚期之交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其2014—2016年发掘所得大植物遗存中有水稻、菱、葡萄等。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双墩文化其他遗址的动植物遗存材料的分析,初步认为采集、狩猎、捕捞占据双墩文化经济生活的主要地位,农耕应仍处于较为初级水平。比较起来,同时期的北辛文化生业发展逐步融入北方传统的旱作农业体系,而淮河中下游的青莲岗、龙虬庄和长江下游的马家浜生业形态则更趋向于稻作农业,双墩处于南北交汇的过渡带上,其生业经济更近南方,但是在农业发展水平上则相对滞后。

关 键 词:双墩遗址  大植物遗存  生业格局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