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20世纪20年代《醒狮周报》撰稿人的构成、聚集与分化
引用本文:郑大华,曾科.20世纪20年代《醒狮周报》撰稿人的构成、聚集与分化[J].安徽史学,2014(3).
作者姓名:郑大华  曾科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特别委托课题《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研究》(13@ZH018);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创新工程重大招标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醒狮周报》的撰稿人基本上出生于1890—1900年之间,他们在青年时期大多就读于都市的新式学堂,后在国内高等学校或国外继续深造,所从事的职业部门也集中于大学、报社与出版社等新型自由行业。将各撰稿人汇聚成群的联结纽带主要是对国家主义的共同兴趣和信仰。这一新型聚集途径的出现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密不可分,集中反映了"后科举时代"知识分子新的聚集方式与身份认同的产生。但《醒狮周报》撰稿人对"国家主义"的侧重点不尽一致,曾琦等人看重的是"国家主义"这块政治招牌,王光祈、余家菊等人视民族文化的复兴为"国家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何炳松、邓叔耘等人则将兴趣放在国家主义学理的探索上。在长达两年(1924—1926)的办报过程中,随着《醒狮周报》本身思想主张的变化,以及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其撰稿人队伍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严重的分化。通过研究《醒狮周报》撰稿人的构成、聚集与分化的情况,有助于把握1920年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 键 词:《醒狮周报》  国家主义  文化保守主义  近代社会转型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