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利用FT-IR、Py-GC/MS和THM-Py-GC/MS微损分析技术探索油画文物复杂的有机基质组成
作者姓名:张欣雨  赵丹丹  佘媛  郝锌颖  颜宇  陈静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安徽合肥 230026;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 230026;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2304170)、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208085QB58)、中国国家博物馆馆级课题(GBKX2021Y38)资助
摘    要:近现代油画有机基质组分复杂、难辨,其分析鉴定是当今文物保护科技研究的难点之一。利用微损分析技术研究油画文物复杂的基质结构、材料和技法,可以阐明油画特定层的性质和状况,对于专业保护人员制定修复决策至关重要——这对选择正确修复技术非常有用,关系到修复后油画的安全状态,因此已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和热辅助水解甲基化-裂解气相色谱-质谱(THM-Py-GC/MS)等微损分析技术对一幅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油画《德涅泊尔河的秋天》进行科技分析。研究发现,综合运用这些微损分析技术可以有效识别油画用的胶结介质和其中添加剂的种类,最大限度、准确、完整地提取样品中所蕴含的信息。结果表明,该油画的有机胶结材料为聚乙烯醋酸酯类材料和亚麻籽油,同时聚乙烯醋酸酯类材料中使用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作为增塑剂。裂解产物中不含光油树脂类成分,说明画作下部的光亮层并非作者有意上的光油层。此外,油画部分区域还添加了蜂蜡作为改性材料,起到增加颜料稠度、可塑性和减弱光泽的作用。

关 键 词:油画  有机组成  胶结材料  红外光谱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热辅助水解甲基化-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收稿时间:2023-08-12
修稿时间:2024-01-07
点击此处可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