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群岛“石屿二号”沉船遗址出水青花瓷器的测年研究 |
| |
作者姓名: | 石玲玲 范安川 李剑 张凝灏 李媛 辛礼学 金正耀 |
| |
作者单位: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海南琼海 57143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安徽合肥 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安徽合肥 230026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F0903703)、“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2021.9—2022.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探索类项目(YD2110002027)资助 |
| |
摘 要: |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石屿东侧的珊瑚礁石上,是西沙群岛海域一处重要水下文化遗存。该遗址出水了青花、卵白釉、白釉、青灰釉、酱釉等多种瓷器,是探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外销瓷贸易的关键窗口。虽然前人通过青花瓷器类型学分析确定了遗址的相对年代,但由于未发现船体痕迹无法进行碳十四测年,而热释光测年方法则为确定遗址的绝对年代提供了一种替代手段。为了探究该遗址出水青花瓷器的热释光性质及年代,本研究利用前剂量饱和指数法对16件青花瓷片进行了古剂量测试。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分析样品的放射性元素U、Th、40K的含量。在剂量率的计算过程中综合考虑了样品的经纬度、埋藏深度、含水率以及放射性元素含量等参数,并首次使用综合矿物分析(TIMA)揭示了瓷胎中的石英粒径分布情况,以提高剂量率计算的准确度。热释光年代结果表明,这批青花瓷烧制于元代至明代早期,在释光有限的误差范围内符合传统鉴定方法得出的该遗址属于元代这一结论。这有助于揭示该历史时期相关器物的制作工艺、实际用途和可能的产地。此外,这也为理解该历史时期青花瓷器在...
|
关 键 词: | 石屿二号 沉船遗址 青花瓷 释光测年 前剂量饱和指数法 |
收稿时间: | 2023-11-14 |
修稿时间: | 2024-01-03 |
|
| 点击此处可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