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亚  张虹 《人文地理》2022,37(4):166-174
选取风险源、风险受体状态、风险响应三个方面16个指标,以外部自然、人文因素、传统村落内部景观和建筑结构等为切入点,构建山地传统村落空间系统风险评价体系,分析重庆市110个传统村落空间系统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建议。研究表明:(1)构建的风险评价体系能够综合反映山地传统村落空间系统外部压力和内部脆弱性,体现其空间差异。(2)重庆市传统村落空间系统风险属较高及以上等级的有42个,占村落总数的1/3以上,主要分布于渝东南武陵山中山地区,如酉阳、秀山等地。(3)风险等级较高及以上的传统村落,应提升主体风险防范能力,合理规划村落发展,避免城镇边界扩张挤压传统村落空间,导致其非自然性衰落。山地传统村落空间系统风险研究从宏观揭示风险驱动因子,识别风险胁迫大小,对传统村落精准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two early fourteenth-century Woodland villages—one composed of longhouses (Nodwell) and one a ring-shaped arrangement of oval huts (Fort Hill). The contrasting spatial layouts of these sites are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teraction stress in early villages. Visibility Graph Analysis, a technique for analyzing the relational order of visual fields, is used to measure the properties of spatial integration and control in these settlements over the course of their distinctive occupation histories. Results reveal “top-down” vs. “bottom-up” dispositions toward spatial order that influenced the routine use of settlement space, the nature of village growth, and arguably, long-term trajectorie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regional longhouse and ring-shaped traditions.  相似文献   
3.
迁村并点理论与实践初探--以长安子午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迁村并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消除城乡差别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区域空间整合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国内的迁村并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长安子午镇为例,通过对地域整体环境的把握,分析地域居民点之间的时空关系,提出区域整合的基本思路并对产业发展方向做了进一步的规划设想。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李景汉调查的京郊四村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关注,2006~2008年,我们又对京郊四村进行了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目的意在秉承前辈学者的研究理路,以村民的收入和消费为主线,呈现其从乡土社会到城市街区的转换历程,以及失地农民在适应城市生活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作为城乡关系的"连接点",大城市边缘村落既是乡土社会转型的前沿地带,也是都市化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焦点。因此,对京郊四村的再研究,不仅续写了村庄的历史,更突显了认识和记录中国社会变迁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地区深圳作为研究区域,以居住在城中村的外来人口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居住现状以及购房意愿,并分析其购房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通过影响住房改善需求、未来发展规划、购房能力等,户主年龄、户主学历、住深时间、家庭收入、现住房的租金以及满意度、户主户口以及留深发展意愿对城中村外来人口家庭购房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In the late 1960s a Joint Nordic Co-operative Assistance Project was established in Tanzania. Its objective was to promot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in Tanzania based on Nordic experiences in the field. The project's effort to export Nordic co-operative ideas and traditions to Tanzania soon encountered major problems as the Government of Tanzania (GoT) launched a villagization proces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1970s, which sought to move the entire peasant population into ujamaa villages. The resettlement effort was implemented with the use of force and coercion and implied a dismantling of the traditional co-operative structures in Tanzania.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the Nordic countries helped facilitate GoT's compulsory policy by adjusting and restructuring the project to GoT's villagization strategy,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e project was no longer present. As the article will reveal, there was a clear concern in the Nordic aid administrations that the Nordic project could be linked with the politics of coercion ingrained in the ujamaa policy.  相似文献   
7.
信息通讯技术对城中村女性居民活动空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健  郑黛 《人文地理》2021,36(5):73-82
21世纪以来,信息通讯技术(ICT)的飞速发展对居民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居民日常活动时空特征的重构。本研究利用北京城中村居民问卷调查数据,探究ICT影响下的城中村女性居民的活动空间。首先,通过归纳城中村女性居民网络活动特征,发现具有年轻、未在婚姻关系内、受教育水平高、经济状况较好等人口学和社会经济特征的女性是进行上网活动的主体人群。其次,运用计量模型探究ICT影响下的城中村女性居民的活动空间,发现ICT不是居住空间选择的影响因素但能减小女性休闲娱乐活动空间的制约。此外,网络购物对实体购物的补充作用大于替代作用。随着ICT影响的日益扩大,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城市规划管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卢松  张捷 《旅游科学》2009,23(3):41-47
在市场需求与政府战略双重导向的推动下,古村落正日益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旅游地类型。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为案例,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采用均值分析、相关分析和矩阵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古村落居民的社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未来古村落旅游社区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分析结果表明:(1)住房条件、经济收入水平、学校教育、村民参与事务管理状况、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是古村落社区建设与发展中急需改进的因素,也是未来工作中的重点建设方向;(2)村容村貌、道路交通、村内环境卫生、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消防设施、医疗服务等是需要重点维护和完善的因素;(3)物价水平、休闲娱乐设施、就业机会、当地政府工作、公共休闲空间、文体设施等是可以逐步解决的因素;(4)与其他村民的关系处理、购物方便程度、社会治安等是需要不断维护的方面。  相似文献   
9.
山西古村镇类型及社会记忆符号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记忆是依附于社会群体产生的一种趋同性的社会文化符号。本研究利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分析方法,通过“要素体-因子层-属性脉”的三维层次构建社会记忆的符号系统,基于中国传统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视角,从地脉、人脉、文脉的“三脉”属性对古村镇的类型及特征进行解读,发现:①“农”型古村镇社会记忆的宜农宜居、望族乡贤、天人合一的三脉属性符号特征明显;②“商”型古村镇具有对外通达的地脉记忆,精致讲究的文脉记忆和名商名士的人脉记忆;③“军”型古村镇的社会记忆在据险扼要、防御之上、将军传奇的三脉属性特征更加突出;④“工”型古村镇具有矿藏丰富、炉旺风顺、匠人传奇的特色社会记忆的符号特征。  相似文献   
10.
传统时代江汉平原腹地的乡村聚落,主要选择地势稍高的自然墩台、长冈或建造人工墩台,以躲避洪水的侵袭;很多台墩依堤而建或与堤相联,但台墩之间并不相连,从而形成以散居为主导的乡村聚落形态。江汉平原腹地以散居为主导的乡村聚落形态之形成,有其根深蒂固的地理基础与社会经济根源。环境与资源条件的限制、传统的经济生活方式,乃是散村形成并长期延续下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