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8篇
  免费   32篇
  204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cultural policy strategies supporting urban regeneration, focusing on its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bero-American context. We start by developing a systematic contrast between the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that have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these strategies in the Ibero-American sphere and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Our examination of the Ibero-American regenerative experience also includes a consideration of the paradigmatic cases that arose initially in the Iberian Peninsula and the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subsequent Latin American experiences. The consideration of all these different elements ends up providing a global vision of the specificity of the phenomenon in its Ibero-American context.  相似文献   
2.
"两个飞跃"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实现第二个飞跃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 势。河南农村共同致富的典型--刘庄、南街、竹林,从发展村镇企业入手,促进农业现代化生 产,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并且在农民收入增加的过程中,集体收入比重占据绝对优势。这种既适应 了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需要、又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了 "两个飞跃"思想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中国税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年,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中国于1994年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经过这次税制改革和9年来的逐步完善,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税收制度,对于保证财政收入、加强宏观调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回顾1992年以来中国税制改革、发展的情况,目的在于真实地反映11年来中国税制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总结经验,为今后中国税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se of the Khami archaeological site, whose degradation by the local communities in recent years was as a result of socio-economic problems caused by the collapse of the Zimbabwean economy combined with the inability of the Zimbabwean government to support the site. We argue that the negative attitude by the local communities towards the manage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s embedded in the colonial history of the country, and has been driven by the socio-economic difficulties emanating from the collapse of the Zimbabwean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We begin by explaining the history of Khami, its architecture, and the local communities residing around it. We then show and assert that the subsequent degradation of Khami and the landscape around it by the local communities is linked to the socio-economic problems of the country and poverty, which emanated from the collapse of the Zimbabwean economy. In the end, we contend that the economic constraints are part of the reasons why the local communities have from time to time failed to respect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n the country.  相似文献   
5.
谢理  邓毛颖 《人文地理》2000,15(5):14-18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说都是巨大的经济负担,然而在适当的地段采用高架形式以节省资金,却常常不为人们所接受,主要在于其对城市环境、景观的影响方面。本文以广州市地铁二号线为例,对从快速轨道的高架线环境和景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阐明了城市快速轨道采用高架线不仅仅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它对城市景观也是一种强化,它可以促进城市早日形成快轨交通网络系统,对解决城市交通、环境问题更加有利,而它的环境影响也可以控制在人们接受的水平等观点。并提出解决快轨交通高架线对城市环境和城市景观造成影响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学界以社会经济指标(人口普查、问卷调查等)为主导测度城市内部贫困空间,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但是普查数据周期长、贫困群体社会经济数据可获得性低,如何制定全覆盖、多方位、易获取的测度指标是该项研究的主要挑战之一。本文尝试使用遥感影像、在线房租等公众可获取的数据,采用FETEX2.0、WEKA等软件,利用三个指标(土地覆盖指数、复杂度、单位房租)建构基于大数据的贫困指数,测度广州市内城核心区718个居委会的贫困得分。再将测度结果与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度的贫困空间对比分析,探究两种测度方法的区别和适用性。结果显示:①两者的测度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尤其对前5%最贫困的居委会具有较高重合度;②本文建构的大数据贫困指数对城中村、传统工业区等典型贫困空间识别效果更好。本研究使用易获取、更新周期短的数据,有利于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的实时监测,对引导精准分配扶贫资源、有效实施贫困社区更新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政  朱翔  张夏于 《人文地理》2021,36(1):145-154
以长株潭城市群的都市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1990-2019年中7个年份的8类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数据,建立空间数据库,并依托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量、对城市群及其片区的贡献率、在城市群中的扩张程度分布的测算,归纳各类城市建设用地时空变化的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1990-2019年,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  相似文献   
8.
袁政 《人文地理》2003,18(3):92-96
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由于人类和自然地理系统间的关系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而人地关系理论也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完善之中。从而使无数学者为之不断探究。本文在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基础上,提出人地之间的\"平台系统\"观点,以此作为笔者对人地关系探究活动的一次参与。  相似文献   
9.
徐丹萌  李欣  张苏文 《人文地理》2021,36(6):125-134
本文以我国典型的老工业城市沈阳为例来分析其住房价格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机理。通过大数据方法获取该市1450个住宅小区的房价及特征数据,利用Kriging空间插值法模拟其房价空间分布格局,并从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和交通出行等方面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各因子对房价空间分布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沈阳市住房价格呈现出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且长白区域已成为新的价格峰值区。②特征因素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公共配套设施和地铁站对房价表现出较高的影响力,并对住房价格的作用程度呈现明显空间差异性。③受“强政府、弱市场”等的长期影响,政府调控下的城市资源分配不均衡成为沈阳等老工业城市住房价格空间分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武汉都市圈经济社会要素流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都市圈城际经济联系与相互作用空间表现形式为城市间、城市-区域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经济社会要素流。基于城际功能集散效应影响量建立城市流模型:F=NE,揭示出:武汉都市圈各中心城市经济社会要素流强度空间差异明显,对外经济联系呈现显著规模等级分布,空间结构上已经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鞍形\"圈层结构。通过统计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从实证角度分析得出:武汉成为圈域经济社会要素流集散中心,城际经济社会要素流不同程度表现出以武汉为中心的\"等级放射状\"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