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The selection of a non-shattering phenotype is a pivotal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rice domestication. However, current research is heavily restricted by the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of macro-plant remains in early and middle Neolithic sites, as very limited well-preserved rice spikelet bases could be retrieved. We present a non-destructive method based on micro-computed tomographic (CT) scanning, which could provide detailed visualization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s of charred spikelet bases and efficiently discriminate the shattering and non-shattering phenotypes of rice spikelet bases according to the abundance of fusiform echinate phytoliths. It could be widely applied in different contexts, especially those poorly preserved specimens and tempers in pottery sherds, greatly improving our knowledge of rice domestication.  相似文献   
2.
1952年9月和12月,中国与锡兰从各自的需要出发,签订了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不仅开创了新中国同尚未建交、又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签订政府贸易协定的先河,而且建立了新中国与锡兰间的贸易关系,促进了两国贸易额的迅速增长。1957年8月,中锡在签订第二个五年贸易协定时,面对超价难题,周恩来提出了将贸易和援助分开来谈,即橡胶贸易按照公平的市场价格,但中国同时给予锡兰经济援助的设想,使谈判进入了比较顺利的阶段。中锡贸易协定的执行和续订,从南亚和东南亚方向打开了美国对华封锁、禁运的缺口,促进了中锡友好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再读跨湖桥     
在《跨湖桥》考古报告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浮选、孢粉和非孢粉微化石、PIXE技术和拉曼光谱等多种分析手段,对跨湖桥遗址的人工制品和生态物进行了分析,复原了当时人类的居住环境及变迁、古食谱和制陶技术,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探讨了先民的生存方式。文章认为,8000年前跨湖桥的富裕环境很可能促使复杂采集狩猎经济的发展,并出现比较复杂的社会结构,而水稻栽培和猪的驯养很可能与这类社会常见的仪式和宴享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根据从事拓片工作30多年的实践经验,就拓片技术以及制作方法进行全面总结,从拓印工具、主要材料、拓印步骤、基本方法等方面做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5.
明清以降,滇池在岁修制度下常年疏浚海口,水域范围基本稳定,但受季风气候影响,其水位存在明显季节性变化,夏秋上涨,冬春下降,主要表现为沿岸低田在雨季即周期性被湖水淹没的特点。随着滇池流域坝田开发趋于饱和,滇池沿岸低田的深水稻“水涨谷”,在明清之际逐步系统种植,实现滨湖低田稻作与滇池水位季节性变化的生态耦合。这种局面到20世纪60年代末彻底改变,入滇河道上游大小水库的修建,使滨湖低田逐渐干田化,水涨谷生长的水域环境发生变化。观察滇池水域环境与稻作生态互动的关系,发现当区域环境呈现出长时段的规律性变化,就可能变“害”为“利”,这是人与自然相处中适应并利用自然的智慧展现。  相似文献   
6.
河南境内的丹江流域、淮河流域及黄河之滨史前文化遗址中,均发现有稻作遗存。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史前河南境内的稻是本地种植的。河南所处的黄淮地区是稻粟混作区。  相似文献   
7.
目前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图案有这样两种说法:一是国徽上的图案是谷穗,如《辞海》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一是国徽上的图案是麦稻穗,如蒋建华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手册》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那么,国徽上的图案到底是谷穗还是麦稻穗呢?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中的“(?)”字旧释为黍是有问题的,从对贞卜辞、成套卜辞、相间卜辞、同期卜辞以及与水的亲密关系、古文献金文习语、种植方式来看,它符合水稻亲水的特征,应是五谷作物中的“稻”字。  相似文献   
9.
This essay synthesizes conclusions about the agency of enslaved people drawn from three books by William Dusinberre: Them Dark Days; Slavemaster President; and Strategies for Survival.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稻作起源证据的讨论与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傅稻镰等人最近的文章批评中国栽培水稻起源研究缺乏证据、提出长江下游水稻栽培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这一观点一文的回应。我们首先考察中国从野生稻采集到水稻栽培过程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而从水稻形态学和考古学的角度对早期水稻遗存加以研究。讨论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长江流域最早水稻栽培的时间: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初期栽培水稻的遗存;考古遗存所见水稻粒形态大小变化的意义。我们也考察了傅文用来区分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的几个标准:考古纪录中所见的未成熟稻遗存、水稻粒的增大和水稻粒的形态。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和我们对水稻的研究,我们认为到全新世早期(距今9000年前后),南北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居民就可能已经收获野生稻并开始水稻栽培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