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88篇 |
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25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63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53篇 |
2020年 | 125篇 |
2019年 | 176篇 |
2018年 | 132篇 |
2017年 | 133篇 |
2016年 | 127篇 |
2015年 | 94篇 |
2014年 | 96篇 |
2013年 | 331篇 |
2012年 | 198篇 |
2011年 | 88篇 |
2010年 | 109篇 |
2009年 | 94篇 |
2008年 | 88篇 |
2007年 | 90篇 |
2006年 | 89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58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Paolo Borioni 《Journal of Modern Italian Studies》2017,22(2):212-231
3.
商末黄河中游气候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变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新石器时代到商代黄河流域的气候属于温暖湿润期;商代后期气候出现厂干旱化,导致了古公亶父迁岐,文王迁程迁丰,帝乙帝辛时不断向南方发展;而商末的旱灾和饥荒是周武王克商的直接导火索,导致商周之际的改朝换代。商末气候环境的变迁对其时社会政治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4.
近代越南社会的政治制度日趋僵化和阮氏王朝统治者的因循守旧 ,历史上固有的家族和村社制导致了狭隘的价值利益观的形成 ,基督教在越南的传播和发展而滋生出的新的矛盾和冲突 ,这些因素交相并织 ,妨碍了近代越南社会的整合 ,加剧了封建制度的危机 ,引起社会的急速衰退并最终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5.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contribution of rock art to current studies on the social geography of European Paleolithic populations. The socio-cultural function of the Roc-aux-Sorciers decorated and occupied rock-shelter is considered through its monumental sculpted frieze. This approach is based on the intended audience, analyzed through the perception of this rock art and the archaeological context of the associated occupations. The site is also considered with regard to the other local decorated sites dated to the Middle Magdalenian with which it shares strong similarities (La Marche, Les Fadets, Réseau Guy Martin). 相似文献
6.
陈文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2):114-126,150
安南后黎朝崇尚和仿行中国文物制度,与中国封建王朝保持较密切的宗藩关系。黎朝向中国明清派出了大批使臣,这些使臣一般以汉学修养深厚、科举中格的士人充任,他们承担并完成出使中国的各种使命,为中越两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使成为黎朝士人向上流动的有效渠道,北使使臣在黎朝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在社会控制实践中颇有建树的实干家,他在“知行合一”理念的指引下,践行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如果说他在贵阳龙场悟道期间是在做理论积淀,那么他在南赣期间的一系列措施则是他社会控制思想的物化结果。王阳明的社会控制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乡村社会的组织建设与对乡民的行为控制。 相似文献
8.
Murielle Perrier 《Romance Quarterly》2013,60(4):240-246
By using a dialogical method in Le Supplément au voyage de Bougainville (1772), Diderot contrasts two places: the civilized European world and the primitive island of Tahiti. The dialogical structure of his work entails a questioning of the concept of libertinage through the theme of the corporeal. Indeed, the dialectical method he employs in the text unifies his vision on what the body represents. This work will demonstrate that for Diderot the body can be defined as three entities: the text, the physical, and the social. All these three categories are intertwined for him. Using them as a leitmotiv enables him to call into question the moral and social conventions of his own country. 相似文献
9.
Marshall Sahlins 《Oceania; a journal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the native peoples of Australia, New Guinea, and the Islands of the Pacific》2013,83(3):281-294
Speaking in particular of Oceanic societies, my intention is to reverse the gestalt of Le totemisme aujourd'hui to foreground the role of difference as a fundamental condition of the possibility of society – difference between as well as within societies. I take the point that difference is not just an historical circumstance but that it is indeed a positive value. Accordingly, differentiation is not so much a natural process as it is a cultural intention.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横空出世,英国社会中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这一社会状况真实而深刻的反映在众多当时的小说中,盖斯凯特夫人的小说《玛丽·巴顿》就是其中代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发现作者内心复杂的矛盾与冲突:即对工人阶级悲惨遭遇的同情与对以激烈的手段变革社会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动荡的恐惧。本文以雷蒙威廉姆斯的情感结构为理论框架,对《玛丽·巴顿》进行分析,力图揭示出19世纪工业社会的普遍状况与时人的普遍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