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external political support,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factors, and red tape, using a sample of information managers from state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agencies. The study defines a red tape model and tests the model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method. The study finds that political support has a direct effect on red tape. The higher the political support, the lower the level of red tape. The study also confirms an indirect effect of political support on red tape, mediated by developmental culture. Indirect effect through goal clarity has the correct sign but i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for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to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for managerial reforms that are often advocated.  相似文献   
2.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esthetic and affective techniques of saturation through which posters legitimated the Party-State in Mao’s China by closing the gap between everyday experience and political ideology. Propaganda posters were designed to put into practice the principle of unity, as conceptualised by Mao Zedong. The argument posits that while the “poster” is normally a printed edition of a painting or design intended for mass distribution in this way, the term may fairly be deployed to capture other cultural objects that function as “posters”, in that they provide public, political information that expresses or constructs a political self in aesthetic form. This approach requires a metonymic understanding of a visual field in which cultural objects are interrelated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The essay draws on recent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poster artists of the 1960s and 1970s.  相似文献   
3.
渭水流域的史前陶窑可分为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期、庙底沟期、西王村期和龙山时代五个时期.从形制上来看,渭水上游地区的陶窑均为横穴式,接近于渭水中下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半坡和庙底沟期陶窑.渭水上游地区始终保持着以红陶为主的文化传统,而渭水中下游地区仰韶文化之后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却一改红陶作风而大兴灰陶.陶窑结构和技术的改变可能是导致渭水上游和中下游地区自龙山时代开始陶器颜色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汉至西晋时期的墓葬中经常发现一些盛于朱书陶瓶内的物品,按其质地可以分为天然矿物类、金属制品类、植物类、五谷类。本文对已发现的材料进行了初步考察,认为这些物品就是道士们做法事的遗痕,分别起着压镇、代形、充当贡赋的作用。这些物品和巫医术士使用的物品大致相同,反映出早期道教和巫医方术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清雕漆描金宝座的材料和工艺,对胎体制作切片进行了显微镜观察,确定了其种属;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法分析了红漆,图谱与桐油很相近,由此可确定调漆工艺中加入了桐油。另外,结合文献,初步复原了此宝座的髹漆工艺。此研究对宝座以后的保护及清代家具及漆器的制作工艺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唐代贾耽的地理(地图)著述的名目进行辨析,分析了"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九州图》、《海内华夷图》之间的关系,以及别录与通录的区别。指出《九州图》、《海内华夷图》是贾耽国图撰修总体事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总称。并从地图学传统、方志学传统入手,探讨了贾耽地理(地图)著述的性质,对其中的地图学成绩进行了重新评价,进而从"近意就实,依稀像真"分析了贾耽地图学的滞后性,指出"古墨今朱"应只是文字注记的区别,并非通过图形绘制表达古今地理要素的差异,由此审视了中国古代地图史上图形绘制与文字注记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试论北朝佛教造像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像碑是北朝盛行的一种民间佛教造像形式。本文以大量的实物资料为例,从碑体形制的演变、雕刻题材及造像组合、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造像题记及书法艺术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北朝造像碑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革命纪念地是我国不同时期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记录,也具有深厚的军事地理和地缘文化价值,以及良好的生态和质朴的民风,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以此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在当代旅游市场上呈现出了良好的市场潜力。特别是随着《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红色旅游蓬勃发展。与此相比,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开发管理还不够成熟,开发建设远远落后于其它旅游目的地。本文以抗战大本营--山西省左权县麻田为例,对红色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客源市场、开发建设以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氛围、游客态度与拥护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红色旅游目的地红色文化氛围营造与游客态度和拥护的关系,对于体现红色旅游价值意义重大.本文依据思辨文化氛围、态度与拥护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概念模型,通过问卷工具在韶山抽样调查获得基础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红色文化氛围对态度和拥护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态度在红色文化氛围与拥护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本文认为,红色旅游目的地应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影响游客态度,实现游客拥护.  相似文献   
10.
永乐款漆器     
明代是中国古代漆工艺发展史上的高峰期,而永乐漆器又是明代漆器中的佼佼者,工艺水平达到了较高的成就。本文对永乐款漆器产生的条件、取得的成就、款识、漆包、品种、图案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和较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