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周祥森 《史学月刊》2004,1(3):79-92
蒋大椿先生提出的“唯物辩证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系统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发展史上.是一种全新理论形态的历史观。无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还是对于新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来说,它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由于评论者悬置客观实在的现实社会和历史,沉溺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建构起来的文本世界,加上评论者和蒋大椿先生之间在探索的问题、言说的平台和所处思想时段等方面的差距,因此,他们没有能够发现蒋先生的真问题和《思潮与发展》一文所具有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综览目前公开的评论,只能说这是一场极不相称的客观世界与文本世界之间的交锋。  相似文献   
2.
贾孟喜 《攀登》2005,24(5):68-71
马克思从个体视角考察人类历史的基本思想包括:人类历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人类总体的进步、社会历史的发展,最终都落脚在每一个体的发展上,未来社会是每个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联合体,本文从这些方面说明了个人发展问题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白树震 《攀登》2008,27(1):82-84
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是唯物辩证法思想在社会生活层面的体现和运用。本文立足于“辨证”的认识视野,审视和解构了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文章认为,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辨证统一;“主体性”和“社会性”的辨证统一;“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辨证统一;“理想性”和“现实性”的辨证统一;“多元性”和“主导性”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杨军 《攀登》2006,25(4):86-88
由于虚拟技术的产生,哲学上一种新的认识论体系可望建立。本文就虚拟认识的本体论的双重承托、唯物论前提及方法论基础提出新的思考,并进而探讨虚拟认识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杜蒸民 《安徽史学》2005,3(6):47-54
我在<哲学研究>1981年第6期发表了<李大钊哲学思想发展初探>一文.本文对该文在李大钊哲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划分和其哲学思想的评述上,予以实事求是的肯定,同时指出,它对三个阶段时限的划分及某些哲学观点的认知和评述不够准确、妥帖,进而对李大钊哲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时限作了新划分,并对某些哲学政治观点的不妥之处作了修正,进行了新的述评.  相似文献   
6.
胡永盛 《攀登》2007,26(2):169-170
增强新闻宣传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必须遵循唯物辩证法一分为二的方法论。这样,才能避免报道的片面性、绝对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