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programs (VEPs) have been used as a policy tool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early 1990s and come in many forms. Early assessments of VEPs targeting changes in production processes showed that industrial participants improved thei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VEPs were celebrated as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more traditional regulation. Recent analyses using more sophisticated techniques, however, paint a less favorable picture. On the one hand, firms appear willing to sign up to VEPs, and in some cases, participants may be able to create a shield against future losses in shareholder value. On the other hand, these VEPs targeting production processes appear not to generate significant pollution abatement. The latter finding is particularly disturbing and this article discusses various explanations, including institutional failure and participant motivations. Future research needs to focus on understanding the firm motivation to invest in production‐related pollution abatement under a VEP. For policymakers, the research offers a warning on the limited impact to date of VEPs targeting production processes. However, the multitude of other VEPs, such as those which target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changing market demands, merit a closer look to determine the overall potential of VEPs to engender positive environmental change.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操作平台,以核心作者群的被引论著为样本,对样本篇数、篇次、作者、机构、地域分布、主题分布、年代分布等因素进行了引文分析和量化的描述,并从文献的角度对大陆华侨华人研究现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大陆华侨华人研究1993—2002年是高峰期,形成了以福建、北京、广东为主的核心作者群,高等院校仍是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机构,研究主题以经济、社会、历史为主,学术论文的利用率不高,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多。华侨华人研究在学术界的整体影响力不大,某些不够科学和规范的引证态度和方法亟需改进。  相似文献   
3.
This is a study of the Sanguo yanyi (hereafter Yanyi), one of the four great literary classics of China, in terms of its political standpoint, character evaluation, and character development. It questions the traditional views related to Yanyi’s stance of revering Liu Bei 劉備 and belittling Cao Cao 曹操. The argument here is that the novel's political standpoint is mainly based on zhongyi 忠義 (loyalty and righteousness), rather than lineage, benevolence, and other factors. Although Yanyi has a clear political position, it is relatively objective and neutral in evaluating historical figures from different camps. The character development of Yanyi is very successful. The character images are round and rich, rather than flat and stereotypical.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racters have their merits and weaknesses.  相似文献   
4.
李柏文 《旅游科学》2009,23(4):72-77
20多年来,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依然存在课程老化固化、缺乏对社会需求响应能力等问题。通过往届毕业生、网络、新业态和旅游组织机构等多端口的职业需求信息的监测与评估,在理论和技术上可以构建一个既能响应社会需求,又能满足学生个人兴趣,还能符合国家专业要求的“三位一体”的响应社会需求的旅游动态课程体系。通过该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加强现有专业对社会需求的响应能力,减少一些短周期新专业的应急性增设,从而节约教育资源、积累教育资本、避免学生同业竞争、缓解就业压力。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证研究,云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未来至少可以增设美食与营养、旅游技术与工程两门课程以响应社会需求,并形成其核心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5.
张素霞 《史学月刊》2003,(9):117-120
从1998—2002年《史学月刊》的发文作者发文量、合作度、地区和机构分布、年龄、职称及他们利用文献状况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史学月刊》不愧为综合性的史学专业核心期刊,它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作者队伍。  相似文献   
6.
陈希红 《安徽史学》2003,(6):41-44,108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引出了长达10年的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史问题的大论战。论战中陶希圣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深度是当时绝大多数人不能比的,提出的看法直到今天仍能给人以启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术界对本次社会史论战开展评论,不少人从陶希圣反对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出发,认为他的社会史观点经常改变,所论也不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政治倾向重于学术研究,又缺少对于陶氏社会史研究的具体分析,其做法是有违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的。  相似文献   
7.
大运河作为文化线路的认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大运河一直是炎黄子孙所珍视的文化遗产。近年来的申遗热,更促使学界将大运河纳入世界遗产的范畴之中进行全新的认识与研究,同时国际重要的遗产研究团体也对大运河这一特殊案例给予了多方关注。当前学界对于大运河遗产的特点与价值等重点专题都展开了热烈地探讨,但与世界遗产理论体系并没有充分地接轨。因此,有必要从世界遗产体系中已有的相关文件在对大运河价值评估中产生的问题出发,探索"文化线路"对于大运河特质识别和价值研究的理论指导,从而发掘出对大运河遗产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旅游学术界在探讨旅游城市竞争力问题时所存在的一些方法和理论误区,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主要的观点是: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由于在基础理论层面缺乏深入的研究,使得一些应用研究建立在概念混淆和概念不清的基础上,从而导致了相关理论在实践指导上的失效。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相关的基本概念予以系统的辨析。  相似文献   
9.
《明书》是清初史家傅维鳞(1608—1667)任翰林院编修时所纂纪传体明史,因《四库全书》仅列其入存目,并加以否定,学界对《明书》多有误解与轻视。本文由反驳《四库全书总目》对《明书》的批评入手,从《明书》对官修《明史》的影响、对明史研究的价值以及作为第一部明代全史的史学地位等方面,对《明书》做了相对全面、客观、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杨勇 《旅游科学》2012,26(6):42-54
本文在厘清旅游产业潜力和竞争力关系的基础上,将二者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通过构建适当的测度体系对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进行实证评价。研究发现,我国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包含了竞争绩效、产业潜力和技术效率三个维度;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及其维度基本呈现出东部较强、中西部较弱的态势,这一分布状态也基本与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状况的分布态势相吻合;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三个维度中,技术效率对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挖掘和未来发展具有最为突出的推动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