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5篇 |
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8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129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顺利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仅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唯一选择,也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3.
《亚洲研究评论》2012,36(1):39-58
Abstract: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the preoccupation of individual nations with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has contributed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Economic nationalism is viewed as a hindrance to international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low the rate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 the case of Singapore, the means to mitigate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re largely driven by material interests. Emissions control measures have been introduced provided they have been deemed economically feasible. But this has not prevented the city state from being a socially responsible member of the global communit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 today's context, policies that appear to be “nationalist” may not be totally inconsistent with policies that could help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all me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elective engagement in regional and global initiatives realistically portrays the policy choices of many nation states. This paper contends that environment-related initiatives have to be seen in terms of reconciling the dual objectives of maximis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and mitigating the global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4.
武汉都市圈经济社会要素流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都市圈城际经济联系与相互作用空间表现形式为城市间、城市-区域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经济社会要素流。基于城际功能集散效应影响量建立城市流模型:F=NE,揭示出:武汉都市圈各中心城市经济社会要素流强度空间差异明显,对外经济联系呈现显著规模等级分布,空间结构上已经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鞍形\"圈层结构。通过统计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从实证角度分析得出:武汉成为圈域经济社会要素流集散中心,城际经济社会要素流不同程度表现出以武汉为中心的\"等级放射状\"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区域经济地理研究与区域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区域经济地理学在我国是一个受到特别重视的地理学的一个研究方向,文章讨论了西方和苏联地理学中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情况,和在我国得到特别发展的条件,认为与中国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特别的关系。文章对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发展做了回顾,列举了这个学科在基础理论上的有代表性的成果,认为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即包括劳动地域分工、经济地域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区域化等。文章认为,我国丰富的区域经济生活实践将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并提出了学科在跨学科方向上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低碳旅游: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旅游业中发展低碳经济与旅游产业生态化其本质是一致的,核心是旅游产业系统的生态化;构造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并形成物质、能源输入输出平衡的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全程生态化;旅游产业生态化是一个渐进和反生态性特征日趋削弱、生态性特征逐渐加强的过程。\"低碳旅游\"的核心是通过在旅游业内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一种缓解旅游生态环境压力的新技术经济范式,是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需要因势利导地利用产品导向、环境管理、延伸生产者责任、环境伦理导向、应用科学技术等的策略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8.
经济地理学中的农户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中国目前约有2/3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地区的发展成为中国区域发展中令人关注的大问题。然而,经济地理学在农区发展的研究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既大多数研究均忽视了农区经济中最基本的单位-农户。文章分析了忽视农户对地理学研究的局限,论述了农户与农区的关系,评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在经济地理学的农户研究中,应加强农户发展环境研究、基于农户的农区发展模型研究、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基于农户的农区发展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9.
深圳与全国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基于人口迁移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圳工业化过程中同全国各省区建立起了资金、技术、市场以及人才(包括劳动力)方面的广泛联系。本文基于外来人口指标,构建了深圳户籍人口迁移模型,并加以测度及分析,从人口迁移角度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深圳同全国各省区经济联系强度与两地的人口规模成正比;其次,与两地的交通距离成反比;第三,深圳与全国的经济联系呈辐射状的圈层结构;第四,外来户籍人口数与两地收入差距相关性不明显。进而分析了形成这种联系格局的其他影响因素,并对深圳加强与全国区域经济联系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