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15篇
  434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喆 《神州》2013,(35):162-163
致谢作为一种和谐性的言语行为,本质上是礼貌的,与道歉,命令,祝贺和许诺一样,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致谢同时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频率很高的一种言语行为。正确地表达致谢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本研究从理论上增进了我们有关致谢言语行为的知识,从实践上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证了渭南、华县之间的赤水河“桥上桥”的建造年代及形成原因。通过对有关历史资料深入研究,确证下桥始建于清初(1667年),上桥则建于清朝中叶(1832年)。赤水河中上游的过度垦殖和植被破坏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下游河床泥沙淤积,形成了地面悬河,原赤水桥为泥沙淹塞,失去功能,故不得不在桥上建桥。桥上桥的形成是当地生态环境变化的结果和标志。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西递古村落私人空间转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村落具有双重性质,即具有一般农村社区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旅游社区的特性,这种双重性质使得有限的村落空间成为游客与居民争先占有的场所。本文尝试以空间为观察视角,理解和认识古村落内部私人空间转化现象发生的作用机制,并引入社会交换理论来阐述和解释转化动机这一重要的转化前提。通过对西递案例的研究发现:私人空间转化动机包括微观层面上的经济利益、荣誉感和宏观层面上的集体决定、示范效应、共同价值观,并且(1)私人空间转化为游客空间并不是单向发生的过程;(2)当空间转化结果不如行为主体预期时,转化后的空间有可能重新变为纯粹的私人空间;(3)私人空间转化为景点能够延续的前提就在于空间所有者能够从这种转化中获取相对应的收益。  相似文献   
4.
借鉴人类发展指数(HDI),从健康、教育及就业三大维度构建中国妇女发展脆弱性评估模型。以妇女发展脆弱性指数为测度指标,运用变异系数、LISA时间路径和时空跃迁等方法,对2006—2016年中国妇女发展状况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布和时空交互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2006—2016年,中国妇女发展脆弱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区域差异在波动中逐渐扩大。在区域尺度上,东部地区较低,中部和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高。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显著,呈现两极化;②脆弱性类型以低和较低脆弱类型为主,大致以“胡焕庸线”为界,西北半壁妇女发展脆弱性显著偏高;③中国妇女发展脆弱性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和空间锁定特征。相对长度由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及西南地区递增,弯曲度表现出相似的空间分异特征;④妇女发展脆弱性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全球化和教育事业发展对于降低妇女发展脆弱性具有积极作用。政府行为的驱动效应对脆弱性存在抑制作用,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王发曾 《人文地理》2005,20(2):1-8,113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是强化生态城市建设,进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讨论了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重大意义,指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强烈呼唤生态城市建设,而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以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为支撑。解析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空间形态结构和要素组成结构,阐明了开放空间系统的实用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景观功能和调控功能等,提出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理论基础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基本对策和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圈层一体化优化、系统要素优化等主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6.
马嘉遥  李九全  常芳 《人文地理》2024,39(4):171-181
探讨乡村游客低碳旅游行为的影响路径对于实现“双碳”目标下具有实践意义。本研究整合了计划行为理论和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并在传统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了乡村游客低碳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多元路径。研究发现:①八种内生性因素促成了五大乡村游客低碳旅游行为路径类型。其中,低碳价值观、低碳旅游认知、道德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等条件都存在的路径,最容易触发乡村游客的低碳旅游行为;②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行为态度构成了低碳旅游行为产生的充分条件,而低碳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则是四个必要条件;③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行为态度显著正向影响乡村游客的低碳旅游行为,低碳旅游认知显著正向影响道德规范,利己价值观显著反向影响责任归因,道德规范不能直接影响游客的低碳旅游行为;④责任归因难以驱动乡村游客低碳旅游行为。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海滨(岛)旅游业的发展,浙江省舟山群岛将会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而目前舟山群岛旅游空间格局具有较大的不均衡性,限制了其区域联动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舟山群岛旅游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的动力机制,提出应构建层级性旅游空间发展格局,逐步实现海陆一体化,推动东海区域旅游板块的形成;最后文章概述了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及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山西省转型期旅游发展为例,选取2005、2011和2017年17项指标构建城市旅游发展综合实力评价体系,基于改进场强模型,借助GIS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旅游场强时空异质性特征及演变机制.结果表明:①旅游场强高值区范围扩大、逐步形成叶脉状网络空间形态,突破了早期\"人\"形格局限制;②各地市旅游场强前期整体上升,后期...  相似文献   
9.
石质文物病害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导致石质文物产生病害的因素很多,其中近年来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带来的病害加速问题引起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精确的病害诊断是文物保护的先决条件,因此,多学科综合研究和新技术不断引进到病害机理研究方面。对各种可能的病害原因从最初的定性分析逐渐转变到定量模拟分析方面。目前,石质文物病害研究从地质勘察、室内试验、现场试验等各个方面展开,但是由于各个试验条件不同,会出现不一致,甚至相悖的结论。在对石质文物病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后,认为试验体系标准的制定可以使得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研究具有可比性,从而可以得出较具一般性的结论,这也是进行病害机理研究的基础。由于文物完整性保护的特殊要求,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及检测结果的判定是整个的试验体系中一个重要方面。同时,由于室内实验存在时间及尺寸等比例效应问题,室外长期观测试验应是今后的研究方向。最终将病害严重程度及发展趋势的判定和有效预防发展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莫仲宁  高清 《攀登》2009,28(6):85-89
企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其健康发展直接决定着社会的和谐程度。企业的社会责任强调再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但在我国,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其所造成的“负外部效应”承担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具有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