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篇
  免费   17篇
  572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喆 《神州》2013,(35):162-163
致谢作为一种和谐性的言语行为,本质上是礼貌的,与道歉,命令,祝贺和许诺一样,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致谢同时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频率很高的一种言语行为。正确地表达致谢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本研究从理论上增进了我们有关致谢言语行为的知识,从实践上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
莫仲宁  高清 《攀登》2009,28(6):85-89
企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其健康发展直接决定着社会的和谐程度。企业的社会责任强调再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但在我国,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其所造成的“负外部效应”承担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具有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上海产业布局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着眼于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按照"三、二、一"产业发展新思路,上海的产业布局进行了重大的战略调整,逐步形成了中心城以三产为主、郊区以二产为主的大都市产业布局架构。在各类工业区建设的基础上,上海又突出发展形成了"东南西北"四大产业基地。由此,上海产业布局呈现出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第二产业立足于城市功能重塑、提高工业产业的竞争力,通过加强对重大产业项目的"政策聚焦",确立了空间发展的内环整合战略和"东西南北"发展战略,依托都市工业园区和城郊工业区,大大提高了产业聚集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祠堂数量、捐献族田人数以及土改调查的族田量分别对近代安徽族田的分布状况进行考察,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勾画出近代安徽族田分布呈现自南部徽州山区向淮北平原地区递减的总体态势及其起伏.  相似文献   
5.
武友德 《人文地理》2000,15(3):69-72
西部不发达区域是我国自然资源密集地区,极具开发潜力,其经济成长采取自然资源转换模式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传统的自然资源要素转换模式已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本通过对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优势、资源开发中的技术结构和利益分配机制以及资源转换模式等问题的系统思考,提出了提升区域自然资源转换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胡家铭 《攀登》2007,26(2):49-52
江泽民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关系的论述,是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和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时代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青海古代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址及文物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青海古代文化遗址有着分布的集中性、石器时代的完整性以及多元结构的民族文化特点;论证了以上特点是由地理环境及历史的各民族文化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剖析了地理环境对于中国历史上国家统一与分裂的重大影响,暨阐述了通常所说的自然与人文的历史的辩证的关系。高山大川的“长城效应”与各区域民族个性差异形成对国家统一的威胁。但同时也是多民族国家统一体的再造与地域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9.
The study of the life cycle of pottery, from the selection of raw materials and the production stage through distribution and use to ultimate discard, can make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The aim of the present paper is to provide a summary and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particular contribution of the physical sciences to the re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is life cycle, in large part through the presentation of selected case studies. The topics covered includ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technology used in pottery production,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microscopy, radiography, and chemical analysi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extent of craft specialization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pottery producti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pottery distribution from its production center, using thin-section petrography and chemical analysi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data in terms of exchange and trad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sumption stage or uses to which pottery was put, from the study of surface wear, organic residues,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a discussion of the reason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pottery and for the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choices made in pottery production. Throughout,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the overall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 sociopolitical, cultural–id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in which the pottery was produced, distributed, and consumed is emphasized. The paper is concerned, almost-exclusively, with unglazed earthenware spanning prehistory through to circa 1500 AD.  相似文献   
10.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amount of an artefact class in use at a given moment in the past from a random assemblage of archaeological finds. The method is based on the use of simulation, since an analytical solution is computationally impractical. Estimating the number of artefacts in use at any time t is shown to follow a Poisson distribution, which allows for credible intervals to be established using the Jeffreys prior. This estimator works from minimal assumptions about the dating and duration of finds, as well as the intensity of collection, and is applied to coinage from four Roman‐period sites excavated by the Roman Peasant Project (2009–14). The result provides an estimation of the abundance of material according to an interval of certain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