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TRACT

This paper’s main focus is the case of the killing of Chinese citizen Liu Ziran by the American soldier Robert G. Reynolds in Taipei on March 20, 1957. Following this unfortunate event, a United States court-martial was inappropriately held in Taiwan. Reynolds’ acquittal provoked a violent response from the Chinese people. The riot on May 24, 1957, is best interpreted within a framework of nationalism rather than Cold War discourse. That same year, in the Girard case, another American soldier killed a Japanese woman in Japan. Due to the unequal positions of Taiwan and Japan in US Cold War strategy, these two killings were handled differently and led to dissimilar reactions. Washington viewed Taipei as somewhat of a troublemaker rather than a reliable ally and expressed great suspicion of Chiang Kai-shek and his eldest son, Chiang Ching-kuo. The US government had already declined to support Chiang Kai-shek’s plan for parachute raids in China. Meanwhile, Chiang’s authoritarian regime created a hotbed for the outbreak of nationalism. The people of Taiwan experienced a “pawn complex” and, in the Reynolds case, gave vent to accumulated ideological and social pressures.  相似文献   
2.
ABSTRACT

In December 1984, a private Japanese academic organization, the “Nanjing Incident Research Committee” (Nankin Jiken Chōsa Kenkyūkai), sent a survey team to visit Nanjing, with the aim of obtaining more evidence on the Nanjing Massacre to counter the internal debate within Japan. 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by the “Office of the Leading Team on History, Museums and Monuments for the Nanjing Massacre” during the visit, the survey team was able not only to gather historical materials, meet with survivors, and tour historical sites, but also to engage in exchanges with Nanjing researchers and students of Nanjing University. This visit to Nanjing further publicized Japan’s internal debate on the Nanjing Massacre in China, while also representing an unprecedented effort for collabo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research on the Nanjing Massacre.  相似文献   
3.
洪振强 《安徽史学》2006,22(2):81-86
沪案交涉是由执政府担当的,但执政府为延长其政治生命,只知利用五卅运动中的"民气"以对内,并没有真正谋划沪案交涉,导致交涉主张不统一,交涉策略不明朗,交涉步骤不一致;同时,各外交官员在开展外交时也进行"内争",相互推诿卸责,导致沪案交涉延宕;江苏地方官员和各派军阀也以外交之名,与中央一起争夺上海地盘;此外,沪案发生时,上海无军政大员负责的现状也影响到了沪案交涉的开局.这些才是沪案交涉无功而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运用博弈论模型对卢沟桥事变从一个"地方性"事件演变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全面战争这一过程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卢沟桥事变发生伊始,中日两国都不同程度地想避免卷入全面战争,但是由于双方在卢沟桥事变后所采取的对策使得他们陷入了"谁是懦夫"的困境中,最终导致了全面战争的爆发.  相似文献   
5.
抗战初期的南调命令是国民党在发展和维护它的华中敌后利益,尤其是大别山根据地利益的过程中提出来的.由于抗战的新形势,国民党对在失去大举"剿共"手段之后的策略选择和反共部署,其实并没有多少及时而深入的考虑,尤其因为共产国际五月指示以来共产党在华中采取攻势策略,国民党更显缺乏心理和策略准备,南调命令最终在国民党内外重重阻力下不了了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在国共关系史上没有产生实际的影响.在皖南,国共都因为南调命令而发生了策略变化,两党由此不可避免地开始积累矛盾,直至事变发生.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大陆通行一种说法 :九一八事变时 ,东北军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未予抵抗 ,是张学良“忍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命令 ,使他蒙上“不抵抗将军”骂名 ,做了蒋的“替罪羔羊”。研究中存在一些误区 ,需要澄清。 1 .蒋介石、张学良之间并非简单的上下级关系 ,张学良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他与蒋的意见不同时 ,对蒋的命令可以不听 ,防守锦州问题即是如此。 2 .这一观点主要靠一些回忆录作依据 ,而许多回忆资料的说法存在种种漏洞。 3.事变前中国一方对日军挑衅采取“力避冲突”方针 ,对此蒋张二人具有共识。事变前蒋氏指示对日军挑衅采取“力避冲突”方针 ,对事变后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不无影响 ,但事变前“力避冲突”与事变发生后“不抵抗”方针 ,二者有明显区别。 4 .事变发生后 ,张学良和荣臻等人的电文均证明 ,是张学良对东北军下了不抵抗命令。 5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处置事变的方针 ,并非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不抵抗政策。国民政府对事变的处置是 ,诉诸国联 ,并准备抵抗。四个月后就发生了一·二八淞沪抗战 ,采取的是“一面抵抗 ,一面交涉”方针。 6 .张学良晚年一再说过 ,下不抵抗命令的 ,是他自己 ,而不是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行政院为应对危机,在内部动力与外在压力之下进行了机构调整与改革。主要内容是机构调整与人员裁并,目标是提高行政效能,树立政府威信。行政院的机构调整与改革具有延续性,以谋求稳定的政治局面为取向。在派系矛盾严重的政治环境中,这一时期的行政院机构调整与改革未能深入进行,但为抗战时期的机构改革建立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范立君 《史学集刊》2006,32(3):67-75
1931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给民国以来关内人民的"闯关东"运动带来了深刻影响.它一方面使关内人民出关受阻,移民数量骤减,中断了正常的移民进程;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主要的,它使"九·一八"事变后关内与东北间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发生了根本变化,完全被纳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战争轨道,其发展随着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9.
许金生 《史学月刊》2007,1(7):43-48
1936年前后,日军开始加强对华军事谍报力量,全力收集旨在发动军事进攻必须的谍报,并且在七七事变前夕,基本上完成了对中国陆军部署状况和作战能力等的调查,掌握了中国空军各种绝密信息,摸清了中国北方国防工事的构筑状况。因此,即使仅仅从情报收集的角度来看,七七事变也是日军精心策划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0.
1821年,美国艾米丽号商船上的水手德兰诺瓦因涉嫌砸死船妇郭梁氏,被广州官方判处绞刑,引发中美两国之间第一次严重的冲突,史称“德兰诺瓦事件”。此事在当时就曾引起争议,并成为列强干涉中国司法独立的借口。中外学者对此事的表述与评析呈现出针锋相对的差异性,争论了近二百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